论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特质汪银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摘要: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办学理念,而且能够一以贯之,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
而且,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科,必须有社会公认的学术大师,必须旗帜鲜明地捍卫科学真理和社会良知。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特质;大学精神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大学的兴衰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
历史表明,哪里有一流大学的兴起,该大学所在的国家很快就会经济腾飞,国力强盛。
比如,公元!"""年左右,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近代最早的大学,随后意大利成了文艺复兴的基地,资本主义经济也开始萌芽;!#—!$世纪,英国诞生了牛津和剑桥大学后,英国很快发生了工业革命;!%世纪,当德国兴起研究型大学后,德国很快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并在很短时间里取得世界最高经济增长率;当欧洲大学的理念传到了美国,并涌现出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著名大学后,美国成为了整个工业化国家最大的经济中心。
!因此,要成为一个世界称雄的强国,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大学。
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世界一流大学作为—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必然具有许许多多特色鲜明、氛围浓郁的文化特质。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使命及其文化底蕴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经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与文化背景,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大学。
综观当今世界著名学府,它们的确是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
而且越是著名的大学,特色就越鲜明。
其—,现代大学应当承继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化之精髓,努力推动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
其二,大学是崇尚真理、讲求科学的学术殿堂,在科学实践和论证的基础上发现真理、探索真理、发展真理,在学术批判中推陈出新,创新知识,对真理的追求和认识是大学发展的永恒的活力和动力。
其三,大学应当鼓励不同学术见解,不同学术流派的研究,允许失败,允许一些“孤独的思考者”,宽容一些学术上的“狂妄者”。
哈佛大学培养了众多的政治家,麻省理工学院出工程师,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科名扬天下,牛津大学的数学学科举世公认。
因此,从根本上说,一流大学实际上就是特色大学#。
对于大学的历史使命,牛津大学与哈佛大学异曲同工。
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认为:大学一直是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不断调整自身以回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他强调,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大学应该是这样一个场所,在这里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清晰的头脑、想象力等个人成功所必备的品质,而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
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认为,大学的使命一是发现和产生各领域的新知识,传承、传播、再阐释、校准已有知识;二是要提供探寻真理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大学的学科设置与建设要有全面和长远的眼光,对一些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及艺术学科必须给予重视。
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在长时间的办学实践中形$$%《江淮论坛》!""#年第!期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办学理念,而且能够一以贯之,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牛津大学是世界最古老的三所大学之一,迄今已有!""多年历史,为英国乃至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柏林大学以尊重学术自由、研究与教学相统一作为办学的原则,大大地提高了大学的学术声望和教育质量,欧美各国竟相仿效。
就国内一些高校而言,清华大学的“严谨”、南开大学的“笃实”、浙江大学的“求是”、中国科大的“理实交融”,使这些学校以其各自的办学特色而闻名。
二、学科建设领导并把握世界潮流世界一流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和成果,这些学科成果经转化后,能对一国乃至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以改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代表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拥有大批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和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望。
到目前为止,世界共有#""余名大学教师获得过诺贝尔奖,他们基本上都来自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设置极有特色。
第一,拥有合理的学科体系,学科设置完整,形成理、工、农、医、文、史、哲、商、法等诸多学科互相交融、综合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第二,课程内容既能体现高深的学问,又能够较好地解决现实社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挑战;第三,拥有比较优势的学科。
一流大学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是一流的,但必有若干类学科是一流的,如耶鲁大学的法学和生物学;加州理工学院、伊利诺大学的理、工科;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的理论研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旧金山加州大学的医学等等。
不管用何种方式和何种排行榜来进行评比,美国大学中最著名的学校,还是要数位于美国东北部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等在内的“常春藤盟校”!。
这!所大学始终走在美国高等教育的最前列,有着各自不同、鲜明的办学特点。
毫无疑问,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龙头和关键,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科。
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和印度理工大学目前还不是世界一流大学,但在亚洲还是首屈一指的。
香港科技大学$%!&年筹建,$%%$年开始招生,到$%%’年$%%&年的时候,它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师资水平都已经超过了有近一百年历史的香港大学、也超过了有三四十年历史的香港中文大学,该校重点发展纳米材料研究,也取得了国际瞩目的学术成就,大大提升了该校的学术地位。
印度理工大学,它对推动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这说明即使在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只要集中财力,按照国际惯例来做,就可能使教育的发展领先于经济的发展,大学水平也快速提升。
"三、学术大师云集,人才济济“大学之大,在于大师,而不在大厦。
”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社会公认的大师级教师。
他们不仅是高深学问的标志,在学术界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社会所景仰。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素质很高,他们往往是经过严格的筛选程序,不乏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世界杰出科学家。
哈佛大学原校长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代教师的质量。
一所真正伟大的学校,应该犹如一个核心,能聚集来自各地的自由思想者。
”世界一流大学还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把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一流的教学和研究设施、为教师确定合理的工作量,作为一流教师队伍建设的三个重要方面。
一流大学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并促进教师改进工作。
对于一些著名教授,学校还允许其每年有一定的时间到世界各地演讲。
世界一流大学在培养学生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传统,但也有不少共性。
比如:第一,不拘一格招人才。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每年只招几百个学生,却培养了萨特等名人和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该校在录取学生和培养上注重从两方面招收学生,一是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的,包括弱势群体背景的学生;二是招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
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相处,是一个思想相互丰富的过程。
第二,要有宽广的知识面。
要求学生一般具有很好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领域。
大多数学生入学后,学校让他们开论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特质((’始充分满足求知欲,更多的了解相关学科,充分挖掘学科间的空白。
第三,采取师生互动式教学,包括允许本科生参加学术活动。
剑桥大学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与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快速学习,或参加实验研究工作。
第四,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
牛津大学有些教授和学生同住在学院里,这对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第五,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
!名师出高徒。
世界一流大学重视吸引本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就读,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创新和进步起着领先带头作用。
如哈佛大学培养了!位美国总统;剑桥大学培养了"位英国首相、一位印度内阁总理和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以及牛顿、拜伦、达尔文、李约瑟等一大批社会精英;牛津大学培养了英国首相希思、撒切尔夫人和诗人雪莱等。
东京大学培养了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及川端康成、夏目漱石、太宰治、芥川龙之介、大江健三郎等。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世纪!$年代以前,只是一所学生不过几百名的袖珍高校。
但该校经过严格考试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学生结束预备班学习之后,可以自行选择专业、拟定计划,自由地跨学科、跨学校以至跨国家学习与研究,从中产生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精英人才。
如开创生物学新纪元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存在主义哲学先锋萨特以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都出自这所学校"。
四、倡导独立、完整的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进入#%世纪后,大学精神的创新本质更加凸显,包括:创新知识以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推动社会进步;通过教育教学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
科学的大学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欧洲大学最根本的价值观是自治权和学术自由,人们常把“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教授治校”看成是现代大学的大学精神。
事实上,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调整、不断充实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纯粹观念;大学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理想追求和现实之间不断抗争和协调过程的反映。
坚持大学的独立性,不被眼前利益所驱动是世界一流大学共同的精神品质。
曾经有一家烟草公司要给剑桥大学提供高达数亿英镑的捐款,但被剑桥大学拒绝了,他们担心接受烟草公司的捐款,会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不良影响。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校长指出:“大学必须坚持自身的基本信念和长远的价值观,我们不能让提供经费资助的公司来指挥大学的研究方向与进程。
”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应该是社会正义、良知、道义之所在,大学要注意不能和任何社会利益集团搅在一起而丧失应有的社会公允立场。
当前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影响大学文化精神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值得我们重视。
比如学风浮躁,急功近利。
过多的评估,过早地拔苗助长,过细的量化指标,过强的物质刺激,过高的荣誉、地位,搅乱了原本平静的学术圣地,搅乱了人心,使人们考虑不是做长期的、可能会失败的深刻研究,而是寻求如何早出成果、多出成果的捷径。
潜心研究、淡泊名利、追求原创性研究的人越来越少了。
还有教书和育人的剥离。
一些学校争办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术导向增强,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到学术研究、个人业务发展上,却忽略了对教学的投入$,更不重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关心和培养,这必然使一流大学的创建工作陷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