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节淋巴结结核【概述】

第六节淋巴结结核【概述】

第六节淋巴结结核
【概述】
淋巴结结核(又称为结核性淋巴结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的慢性淋巴结病变。

全身淋巴结均可以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最常见(80%~90%),也可以发生在耳后、颌下、锁骨上、腋下、纵隔和腹腔等处的淋巴结。

淋巴源性、血源性和直接蔓延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淋巴结结核感染初期多为单个淋巴结肿胀,以后蔓延至多个淋巴结,融合、坏死、液化,后期可破溃形成瘘管和溃疡。

为常见的肺外结核病,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高。

【临床表现】
⒈全身症状:可以无任何症状,较重者可以出现低热,盗汗、乏力、纳差等慢性结核中毒症状。

⒉局部表现:体表及深部的淋巴结均可发生结核病。

颈部淋巴结结核以单侧多见,右侧和双侧上部多见,也可见于锁骨上窝等处淋巴结,受累的多个淋巴结可粘连成串或相互融合成簇状。

纵隔淋巴结结核少数急性起病,肿大淋巴结压迫毗邻组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压迫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

腹腔淋巴结结核是腹部结核常见的表现,可单独出现,也可与肠道、腹膜、脾、胰腺等器官结核同时存在,常以并发症如肠道梗阻、肠道穿孔等为首发表现,易被误诊,可通过腹腔镜或剖腹探查确诊。

3.分型
按病程发展分为4型:
(1)结节型:起病缓慢,一侧或双侧一个或数个淋巴结肿大,质较硬,活动好,微痛或压痛。

随病情进展,淋巴结体积增大,活动度逐渐减弱,粘连成串,此状态可维持数月无明显变化。

(2)浸润型: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团,与周围组织粘连,移动受限,伴有明显的淋巴结周围炎,自觉疼痛与压痛明显。

中心部开始干酪坏死时,皮肤可有红肿。

(3)脓肿型:肿大的淋巴结中心液化,形成脓肿时,局部有波动感,继发感染时有明显的红肿热痛。

(4)溃疡型:脓肿自破或切开引流,可见稀薄的干酪样脓液,创口经久不
愈,形成溃疡或瘘管。

按病理改变分为干酪性结核、增值性结核、混合性结核和无反应性结核。

【诊断要点】
⒈有结核病史或结核病密切接触史,有淋巴结结核破溃疤痕史。

⒉有结核病中毒症状,肺部、胸膜或其也部位有结核病变。

⒊慢性感染过程,局部淋巴结粘连成串,质地可较硬,红肿有波动,或瘘管破溃长期不愈合者。

⒋各种检查
(1)结核菌素试验新近阳转或呈强阳性。

(2)血清学结核抗体检测阳性,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3)IGRAs可作为淋巴结结核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4)X线和CT检查:发现肺部、胸膜或其也部位有结核病变有助于诊断。

CT扫描可见纵隔气管旁、气管分叉上下部、肺门部等处淋巴结肿大,中央密度较低,边缘环形强化。

发现沿肠系膜走行分布的钙化灶支持腹腔淋巴结结核。

(5)B超检查:多发、增大的淋巴结聚集成团,轮廓清楚,呈多个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干酪脓肿时轮廓不清,出现不均匀的低回声区。

液化早期见云雾状回声,逐渐出现囊性液化区,后厚壁回声增强,彩超见淋巴门结构失常。

周边有环状、点状强回声光斑考虑有钙化。

(6)细菌学检查:对肿大淋巴结行穿刺活检,内容物做抗酸染色可以发现抗酸杆菌,阳性率30%左右;做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为23%~25%。

(7)病理检查:取样方法为针吸、支气管镜刷捡、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纵隔镜活检或切除病变组织,病理检查符合结核病理改变:干酪样坏死、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

(8)淋巴结穿刺液或脓液行Xpert MTB/RIF检查为淋巴结结核一种新的重要诊断手段,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快速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进行动态观察,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慢性淋巴结炎:常有头面部慢性炎症病史,病变淋巴结体积小,个数少,抗炎治疗有效;(2)非结核分枝杆菌性淋巴结病变:以鸟-胞内复合菌和瘰疠分枝杆菌最常见,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常无结核中毒症状,病变淋巴结以颈
部淋巴结肿大为最常见,多位于一侧颌下腺附近,体积迅速增大,早期化脓,活检可发现NTM,并显示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特征;(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青少年发病多见,颈部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左颈部淋巴结肿大,不粘连不化脓,血象可见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80%以上阳性;(4)恶性淋巴瘤:浅表性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发展快,全身淋巴结都可累及,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常有发热、肝脾肿大等,淋巴结活检有诊断价值;还应与转移癌、结节病等病鉴别。

【治疗原则及方案】
⒈抗结核化疗抗结核药物应用的原则和方案见第三章“结核病的化学治疗”。

浅表淋巴结结核根据病情疗程不短于9个月,深部淋巴结结核(胸腔内、腹腔内)疗程应适当延长。

⒉局部治疗对结节型和浸润型淋巴结结核可在病变淋巴结周围,用异烟肼或链霉素行病灶环形封闭,每周1~3次,4周为一个疗程。

⒊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充分抗结核治疗仍然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彻底治愈的关键。

(1)单纯结节型经化疗后病变仍在进行性增大,可做病变淋巴结清除术。

(2)脓肿型淋巴结结核,皮肤暗红或暗紫,触之软且有波动时可采用切开引流并病灶清除术,如形成局部久不愈合时应做窦道切除术。

(3)对于脓肿型及溃疡型为达到彻底治疗减少复发,可采取淋巴结清扫术。

(4)急重并发症的处理重度压迫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脓肿破溃形成脓胸、肠瘘等时,需考虑积极外科手术治疗。

要重视病灶的病理和细菌学检查,特别是手术切除病灶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同时要重视与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鉴别。

⒊中药治疗:可选用口服汤剂、丸剂,也可选用外敷中药制剂作为辅助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