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考刑法《犯罪主观方面》知识点

法考刑法《犯罪主观方面》知识点

2019年法考刑法《犯罪主观方面》知识点2019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刑法《犯罪主观方面》知识点,刑法精讲系列教材将知识点分章节逐一解析,将知识融会贯通,高效提分。

一.概述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包括罪过(犯罪故意或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主观要素。

在我国,罪过(犯罪故意或犯罪过失)是所有犯罪的必备要件。

反对客观归罪(或称“结果责任”:即,行为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即使主观上没有罪过,也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并且,我国还在刑事立法上确立了罪责原则。

《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罪过的心理与犯罪行为必须具有同时性。

例如:甲意图在次日的集体狩猎活动中伪造以外事件杀害其妻子,但是,在当天擦枪时,却因为走火而将妻子打死。

甲虽有杀妻故意,但该故意与走火致人死亡的行为及结果并无同时性。

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既遂。

二.犯罪故意(★★★★★)(一)犯罪故意的含义《刑法》第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据此,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明知故犯(二)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内容)犯罪故意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因素两个心理要素组成。

1.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1)认识内容:通常情况下只要行为人认识到其行为及其结果具有社会危害性即可。

或说,行为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损害社会或者他人利益的。

特定情况下必须对犯罪构成事实所属情况要存在明知。

如:盗窃枪支罪。

有些甚至立法明确规定,例如:“明知他人有配偶”、“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等。

问题:是否需要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通常不需要,但例外需要。

例如,确实不知法律而实施;或相信有权机关;或法律冲突。

(2)认识程度:即是“必然性”还是“可能性”。

直接故意包括:其一,明知其必然发生,而希望其发生;其二,明知其可能发生,而希望其发生。

明知其必然发生,而为的,只能是直接故意。

2.意志因素: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1)希望:是指对危害结果持积极追求心理;放任:既不积极追求也设法避免,听之任之(纵容)。

(2)“希望”或“放任”是针对危害结果而不是针对危害行为。

(三)犯罪故意的种类1.直接故意(1)含义: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必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构成:必然发生+希望发生可能发生+希望发生2.间接故意(1)含义: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构成:可能发生+放任发生(3)间接故意的几种常见情形:其一,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

例如:拐卖妇女,怕被走近的警察发现,捂住妇女嘴,放任妇女窒息而死。

其二,为追求某一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例如:为了打野猪,而对可能打死打伤附近的行人的危害结果采取放任态度,结果将行人打死伤。

其三,在突发的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

例如:甲与乙素不相识,甲只因为乙碰了他一下,还出言不逊,便拔出携带的刀朝乙的胸口捅了一刀,扬长而去,导致死亡。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其一,认识因素方面;直接故意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必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间接故意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其二,意志因素方面:直接故意是希望,积极追求;间接故意是放任,不积极追求也不设法避免,听之任之。

例如:甲想毒杀妻(直接故意),但放任儿子吃了(间接故意)。

(四)犯罪故意的认定或推定法官认定犯罪故意,实际上是对犯罪人心理的猜测、揣度(以法官之心度罪犯之腹)。

通常依据客观方面并结合常情、常识进行认定。

例如:行为方式、打击工具、打击力度、打击次数、行为过程等推定:表现在某些犯罪,只要有行为人实施了该行为,就推定行为人具有该罪的故意。

如果有相反的事实证据足以证明其是无辜的,可推翻这种推定。

如果行为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结果,只要没有表现为“希望”该结果的发生,则认定为间接故意。

思考:突发事件,捅了一刀扬长而去,人死了(间接)故意杀人罪;人没死,(直接)故意伤害罪。

三.犯罪过失(★★★★★)(一)犯罪过失的含义《刑法》第15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据此,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二)犯罪过失的构成要素(内容)1.认识因素:应当预见而未能预见或已经预见其可能性2.意志因素:疏忽大意或轻信避免(三)犯罪过失的种类1.疏忽大意的过失(1)含义: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心理态度。

(2)构成: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疏忽大意A. “应当预见”必须同时具备两方面:其一,行为人有预见的义务。

这种预见的义务来源于法律的规定,或者职务、业务的要求;或者长期形成的共同生活准则。

例如;从楼上扔重物应当预见可能砸死砸伤行人。

酒后驾驶应当预见可能发生事故。

其二,行为人当时具有预见的能力。

如何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预见能力?应根据行为人本人的身心状况、知识经验、水平能力等主观条件和当时的气候、地理条件、环境等客观条件全面考虑,实事求是地作出判断。

以主观标准为根据,以客观标准为参照,是我国通行的主张。

“应当预见”或者“没有预见”都是针对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而言的,而不是针对行为本身而言的。

例如司机甲给汽车加油时用打火机照明引起火灾。

B.“疏忽大意”:粗心大意、马虎、不认真负责。

例如:护士给病人输液时,仅凭印象随手从床头拿起一瓶液体就给病人使用,结果错拿了煤油当成了盐水,导致病人死亡。

2.过于自信的过失(1)含义: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2)构成:已经预见+轻信避免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分都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区别:(1)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不同。

间接故意预见的可能性程度/概率大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预见程度。

(2)对危害结果所持的态度不同。

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的意愿的。

因此,行为人对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往往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不希望);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对危害结果发生也罢,不发生也罢,都不在乎,甚至纵容危害结果的发生。

因此,行为人对避免危害结果往往持消极态度。

(无所谓)四.犯罪主观方面的其他问题(一)无罪过事件: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刑法》16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这称为“无罪过事件”,具体包括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

(二)犯罪目的1.含义指行为人希望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某种特定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2.两种情形(1)作为直接故意内容的犯罪目的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具有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犯罪行为受犯罪目的的制约与支配,从属于犯罪目的,并且犯罪目的必然指向一定的客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有导向作用。

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

它是犯罪人主观恶性的体现。

(2)目的犯分则条文对主观故意的特别要求,将某种特定目的作为该罪的主观要件。

例如:侵犯著作权罪(以营利为目的);走私淫秽物品罪(以传播或者牟利为目的);行贿罪(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

(三)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

例如:滥用职权罪中的“徇私舞弊”即犯罪动机。

(四)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刑法学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刑法性质、后果和有关事实状况上的认识偏差,它可能影响到罪过的有无与罪过形式,也可能影响到行为人实施犯罪的既遂、未遂形态,从而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包括法律认识上的错误和事实状况的认识错误。

1.法律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发生误解。

具体包括三种情况:(1)将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误认为合法。

例如: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对外交往中收到某外宾作为礼品赠送的价值10万元的名贵金表据为己有。

以为不存在违法犯罪问题。

(2)将自己的合法行为误以为是违法犯罪行为。

例如:复制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以为成立犯罪。

(3)对自己行为的罪名或刑罚轻重存在误解。

对于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采取实事求是的做法。

例如,原本行为合法,行为人以为是违法的,仍认定为合法。

原本行为违法,行为人意味合法的,仍认定违法。

2.事实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

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形:(1)对象错误。

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不一致。

其一,同一犯罪构成(构成要件)内的对象错误。

例如:甲将加班的丙当成乙杀害。

其二,不同犯罪构成(构成要件)之间的对象错误。

例如:想杀大熊猫,却杀了人。

(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偷东西,却偷了枪。

(具体符合说、法定符合说)打击错误问题:行为人对对象的辨认无错误,但在实施侵害行为时,行为出现误差以致实际侵害的对象与意图侵害的对象不一致。

(司法实践中定犯罪既遂)(2)工具错误例如:把白糖当成砒霜。

(区别于愚昧犯如使用糖精水煮鸡蛋杀人)(3)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指行为人最终造成了犯罪结果,但导致犯罪结果的实际过程与预想的进程不一致。

例如:掐昏甲,为隐匿尸体而扔入水中,导致淹死。

女人,应该活出自己的自信和精彩,不能把赖以生存的东西寄托在他人身上,不管他多么爱你,终有一天会厌倦你的依赖和无所事事。

越有能力的女人,越自信;越有能力的女人,越可爱;越有能力的女人,越值得拥有和疼惜。

爱情,充满了热烈和激情,在热情恋爱中的男女,都会忽略掉对方的缺点,看到的都是优点,甚至失去理智和冷静。

倘若恋爱时候,太过于理智和冷静,可能就不叫爱情。

再热烈的爱,都有冷却的时候,冷却后的我们,始终是要考虑现实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

最好的爱情,是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在激情过后,依然愿意陪你在俗世烟火里,看细水长流。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爱,但是最好的陪伴,就是简单的柴米油盐。

人生充满世味,需要醉人的浪漫,更离不开俗世烟火,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因为爱情,而走进一生无悔的圆满婚姻里。

再浪漫的婚姻,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瓢碗碰撞。

好的爱情和婚姻,是两个人同视着一个方向,携手并进。

在婚姻里,女人的独立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让自己活的更精彩,让生活更幸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