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与国运

国学与国运

国学与国运我们来谈谈国学与国运。

从我个人来讲,对中国现状和未来命运的基本判断是极度悲观的,而且接近绝望。

我悲观到了只能笑的地步。

因为我想,哭的人还是乐观的,因为哭完以后明天会更好,我天天笑,只能迎来一天比一天坏。

为什么如此悲观?因为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面临非常根本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恐怕很难解决。

在逻辑和本质性的层面,我们看不到解决的可能性。

这几年在中国发生很多奇怪的事情,有些事情已经奇怪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比如不久前在上海,一位从日本回来的男孩子连续捅了他母亲9刀,这个母亲居然还说我家儿子是懂事的,这个事情在人类史上也不会多见。

最奇怪的事情是国学复兴。

我对它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个“复兴”非常可疑,且来历不明。

我们从小唱儿歌打倒孔老二,到30年后的今天孔夫子再度成为圣人。

30年在历史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为什么能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发生在一个民族的精神最深处?这就极其可怕了,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比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更可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我们先不讨论概念,也不讨论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问题太抽象或者太复杂了。

我想思考的是,国学为什么最近三五年会在中国大陆地区如此盛行?那些30多年前被批判、被彻底地践踏在脚底下的东西,为什么到今天会翻身起来?民族老年症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历史,已经有了老年人的症状。

老年人有两大特点:眼前的事情记不住,50年前的事情比谁都清楚;该睡的时候不睡,不该睡的时候乱睡。

中国历史有时候看不清楚,主要是我们对当下历史、对100年来的中国历史看不清楚。

中国今天发生的一切,其实都是中国这100来年历史的缩影和反思。

从1979年到现在短短30年,中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

但如果有人问,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很少有人能讲清楚。

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文化能够在短短的30年里,物质财富增长如此之快。

今天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还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而且,过去3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和平的年代,中国200年以来的历史,从来没有超过30年不打仗的。

有快速增长的财富、有无须担忧的国家安全、有日益增长的自由空间,按照人类以往所有的经验,这个民族不可能不幸福,它不会缺乏幸福感。

但是中国现在就缺乏幸福感。

我们的时代同时具备了财富、安全和自由这人类历史的三大要素,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真正具备这三大要素的时代还不太多,可是我们这个民族突然发现没幸福感了。

改编练性歌--------------------------------------------------------------------------------2011/5/14 23:50页面内容学国学,烦心安,所遇之事皆有缘。

看人长,观己短,破除习性度量宽。

缓发言,胜心勉,人前逞能总不敢。

私要除,过要减,总要吃亏无天遣。

淡权利,送名誉,利誉事以让为先。

私欲少,内心安,努力工作干在前。

常感恩,思根源,有恩无我天地宽。

早锻炼,晚内观,思过神清意志坚。

事已毕,心不烦,心安理得帐已还。

色不变,气不喘,心火下降回光返。

无明尽,罪苦满,回头莫把别人管。

时助人,勤奉献,功德圆满得自然。

显示标题(细览页)【大家谈】从经典国学看今朝2011/8/26 7:37页面内容什么是“国学”?“国学”者,即是中国学问、中国文化也。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它浸透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里。

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续,而骄傲,而伟大!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应该把重点放在传播“国学”经典文化方面。

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保持基本统一、各民族和谐共荣辱的格局,就是得益于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辉煌的优秀精神、文化血统,这其中“国学”经典所载述的内容是主要部分。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出自中国最早的文化典藉《易经》之语,这短短的八个字集中、凝练地概括和体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品质的精髓。

《辞源》对经典解释为:“典范的经书”;《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诠释为:“权威的著作”;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北京大学教授王炳照认为,“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人民日报》的文章表述为“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

”大师孙双金说:“要读就读经典,经典具有种子的力量!”如何让二十一世纪过得更好?就必须回到孔子那儿去,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只有真正大声去读,用心去记,才能品尝出经典的魅力,不是吗?我们的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灿烂的文化经典呀,都是我们最好的素读大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老子》《琵琶行》《木兰诗》《长恨歌》《春江花月夜》......希望大家能够反思自己民族的文化,带着自身现实问题,以科学的精神和虔诚的态度,结合现代文明的成果与人类历史上的梦魇,分析比较研究华夏六千年来宝贵的文化遗产,十分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沧州实业公司工程队徐桂敏)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2014/4/1 14:03页面内容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呼俊敏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思想精华,今天仍然可以发用?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

我们中华文化,有儒家的心系家国、忠恕仁爱,有道家的潇洒自然、无为无不为,有佛家的慈悲天下、诸法缘会而生,这三家思想构成的中华文化的主体,蕴涵的思想精华,是中国人立国、为官、作人的基本依据。

笔者纵观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对历代执政者的操守要求与为政规则一般不外乎五个方面:即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

中国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显得厚重和务实,除却其愚忠、功用的色彩外,放之当代仍有引人深省之处,分享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还有经世致用的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做事的遵循、从政的操守,在修心开智,修行精进,修身养性,大有其用。

一、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习近平在围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时强调“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

这是对中华民族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

华夏民族从渔猎采集到男耕女织,从手工劳作到大机器生产,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时代,从物质生产到创意经济,回望千年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凤凰涅盘,文明形态的每一次旧貌换新,都是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的结晶。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内忧外患,也经历过闭关锁国,但始终保持了在学习中生存发展的优秀品质。

如,先秦时期苏秦悬梁刺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孙康“囊萤映雪”、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东晋“书圣”王羲之“墨池”,隋朝李密牛角挂书,我国现代文豪郭沫若,数学家华罗庚,国学大师季羡林,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是终身学习的光辉典范。

学习开启引领了华夏儿女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恢弘历程。

《论语》曰:“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

《礼记》:“学然后知不足”。

明代大文学家方孝孺说:“人可不食也,不可不学也。

”。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地把学习当做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才能自觉地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长期地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广泛地读百家之书,开阔“大视野”;深入地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

古今中外历史证明,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

如果不善于学习、思考,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则会僵化,能力必会退化。

我们要“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

”二、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在古代优秀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

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发轫,到宽以养民,慈以爱民的民本实践;从君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治国思想,到廉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无不强调以仁爱治天下,恤民养民,推动社会发展。

民本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忠诚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情怀。

民本思想必须通过“爱民”的举措,内化在“重民生”的途径上,从而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统一。

即所谓立君为民、政在养民、以政裕民。

也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历代贤良耿忠的官吏总致力于在厚生利民、宽政惠民、济世为民上有所功绩,以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清正追求。

正是有了以民为本的认识,所以才能有与民生息的政策。

百官勤廉为政,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统治方能长久。

借鉴古代民本思想的合理元素,要求我们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群众观点;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群众思想;坚持群众路线,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执政为民,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为民之心,诚心诚意干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三、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非常重视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为政以德。

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就已提出“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并以九德作为官吏的基本修养。

周公更明确提出“以德配天”,强调“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都提出了对官德与政德的主张。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事实上,“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

“德者,国家之基”;“敬德必胜,失德必败”。

历代明君贤相常告诫官吏为政以德,将政德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进行了积极探索完善,为后人留下了取用不尽的政治智慧。

廉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孟子最早提出“洁其身”的概念,宋代周敦颐赞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元代王冕提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都表达出古人对洁身至上、清白做人的推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