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解读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解读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张海钟[摘要]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即人的基本性质或者属性。

虽然现当代的一切人文社会科学都研究人性,但都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

所以说,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真正关于人性的最基础的科学。

心理学已经成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性研究依托。

心理学就是人性学。

所谓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幸福为目的,符合人性、尊重人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体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都是在现当代心理学影响下,以人为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人性化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人性化教育是对这些教育理念的最高概括。

[关键词]人性;人性化;心理学;人格;性格;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为了重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诚信社会,全面实现全民小康目标,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学者越来越关注人本、人文、人性、人格等概念的研究。

然而,当代的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学则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谈论人性,使得人性成为一个缺乏统一定义的概念。

同时,随着素质教育、主体教育、非智力心理能力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教育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呼之欲出,以人本、人文、人性、人格等作为关键词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期刊、专著、网络等媒体不断冲击着人的视觉,但是,人性化教育是不是就要不顾教育的现有物质条件和社会历史性,无原则地“以学生为本”,无限制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促使我们对人性、人性心理学、人性化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根据、策略等问题做多学科的思考和研究。

一、人性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心理学理论总结可以认为,自从有了学术(包括科学研究)以来人性问题就成为与人相关的一切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只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都必须对人性作出回答,或者换句话说,一切人文社会科学家都是人性的科学家。

(一)古代东西方学者对人性的哲学、伦理学、教育学解释及其评价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善恶方面。

孔子在《论语》中认为,人“性相近,习相远”,虽然没有提出善恶问题,但却为后世的善恶争论提供了开端。

“性相近”成为性善论的发端,“习相远”成为性恶论的发端。

自此以后人性善恶问题的争论贯穿一部中国学术史。

有的学者如孟子、张轼、陆九渊、蔡沈、陈确、黄宗曦等认为,人性是善的,也即利他的,或者至少是利己不损他的。

有的学者如荀子、韩非子则认为,人性是恶的,也即利己的,或者至少是损他而不利己的。

有的学者如告不害、王令、苏轼、廖燕、严复等则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或者说无善又无恶。

有的学者如世硕、扬雄等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或者善恶混合。

还有的学者如董仲舒、王充、荀悦、韩愈、司马光等认为,人性可以分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从而提出性三品学说,以回避善恶问题。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自然人性论,如老聃、庄周、陈亮、傅山等;性情论,如刘勰、王安石、罗钦顺等;人性即气质论,如王廷相、吴廷翰、颜元等。

[1][2]西方古代关于人性的研究与中国古代十分不同。

从德谟克利特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都没有提出人性问题。

他们只是在著作和论辩中创立了理性、理念、灵魂这样一些概念。

但是,柏拉图将灵魂区分为情欲、意气、理性;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区分为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这本身就是人性的研究[3]。

古希腊文明之后,西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封建的中世纪社会。

宗教神学家以原罪论为基础,创立了一整套束缚人性的身心规范,使人异化为宗教的奴隶。

休谟曾经写过一本《人性论》,从中可以推断出性恶论,但并没有直接使用善恶这样的词汇。

文艺复兴时期,大批的思想家、艺术家以复兴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化为旗帜,倡导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思想,他们认为理性是人的本性。

他们宣扬用人力对抗神力,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

但是,此时的理性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哲学中与感性相对的理性,它实际上指的是与神性相对的人性,是人天生就应当张扬的自然属性以及应当得到承认的尊严、自由、价值,应当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的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后的哲学家、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笛卡儿、斯宾诺沙、裴斯泰洛齐、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杜威等基本上都没有直接以人性概念为研究对象,也没有直接提出人性善恶问题。

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人性问题,因而才有白板学说、超人哲学、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等学派。

但细察东西方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每个学者在谈论人性时,对人性的定义立场和视角是不同的。

有的学者所谈人性是纯粹的人的自然性;有的学者所谈人性是纯粹的人的社会性;有的既讲自然性又讲社会性;有的在讲人性的现实表现,有的却在讲人性的发端原因。

有的在谈人的天然本能之性,有的却在讲人的后天习得之性。

因此争论永无休止[4]。

苏富忠教授将历史上的人性论区分为发生论的人性观、本质论的人性观、规定性的人性观十分有理。

[5] 总而言之,“中国的人性论出自于天人关系,而且大都在伦理的范畴内进行探索;古希腊的灵魂说却启发人们去探索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笔者认为,人性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只是当人性中的某些特质在社会生活中转换为行为方式,对他人发生或有利或有害的影响时才有善恶问题。

善恶是我们对利他和利己行为的道德定义。

所以善恶其实是一对虚假概念。

古代的哲学家从道德中心主义出发,把善等同于利他而损己,把恶等同于利己而损他;然后又把自然性等同于恶,把社会性等同于善。

我们认为,善恶概念和自然性社会性概念之间应当是二维关系。

既有自然天生的利他性,也有自然天生的利己性;既有社会习得的利他性,也有社会习得的利己性。

无论从自然本性还是从社会本性上看,人都是利他的善性与利己的恶性的统一。

[7](二)西方现代学者对人性的生物学、心理学、管理学解释及其评价自20世纪以来的一些生物学家、心理学家高度关注人性问题,比如高尔顿、达尔文、华生、佛罗伊德等,分别从自己的学术角度,研究了人性问题。

其中达尔文从进化论的立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因而人性本恶,否则人类便要灭种。

英国习性学家洛伦兹在《攻击与人性》中,把人性中的许多行为归结为动物的本能行为。

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家佛罗伊德认为人性本恶,这种“恶”主要指人的自然本能,包括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其中前者又包括维持个体生命的饮食本能和维持种族延续的性欲本能。

这些本能反映在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即是恶的本我(伊特),它与社会道德、法律、习俗等内化成的善的超我是冲突对抗的。

文明主要表现为社会道德、法律、习俗,它是本能人性的大敌[8]。

行为主义者华生、托尔曼、斯金纳、班杜拉等虽然也在研究人性,但从未直接讨论过人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信人性是善良的,他批评行为主义者和精神分析学说把心理学引入歧途。

他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尊严、价值;他主张心理学是人性的科学。

社会在满足人的缺失性需要的同时,应当考虑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也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潜在能力,以贡献社会,并获得尊严和价值。

与他同属一个学派的罗杰斯也是一个性善论者,因为这一思想基础,他创立的理解、尊重、同感等为原则的当事人中心心理治疗理论获得了成功。

然而,他们的学术同盟罗洛·梅却是一个性恶论者,为此,还与罗杰斯发生了激烈的辩论[9]。

20世纪前半期,西方的企业家为提高经济效益而邀请管理学家对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和行为进行大规模实证研究,研究的结论使得企业家终于认识到了人的研究的重要性,以至到20世纪中后期,管理学理论体系基本上成为管理心理学体系。

当代的管理心理学家所著的教科书把人性假设的理论发展与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相连接,作为管理心理学的开篇章节。

最初的管理学家坚持经济人的人性假设,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懒惰的、爱钱的,既有奴性又有反叛性的、趋乐避苦的,所以建议资本家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来提高效益。

后来的研究结论使管理学家认识到,人除了有经济需求还有社会需求,人的生理需要获得一定满足之后,就会有一定的交往需要,希望有归属感,有人际安全感,希望同事之间建立和谐的友情,于是有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随后的一系列研究发现,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后,人们还希望在团体中有一定的地位,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团体作出贡献,获得大家的尊重,活得更有价值。

于是,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理论获得总结,心理学日益进入管理学。

直到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导下的管理学界才真正认识到,人性是复杂的,同一环境中,不同民族、国家、区域、性别、年龄、地位的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不同需求的员工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和动机行为激励策略。

这一理论后称为权变理论,标志着管理心理学关于人性的假设理论走向成熟[10]。

总结20世纪的人性研究,无论是生物学还是心理学或者管理学,对人性的研究体现了多学科特点。

不同学科的专家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性的本质。

我们认为,对人性理解最好的还是马斯洛的理论。

管理心理学的权变理论实际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运用。

但是人性善良还是恶毒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这反证了我们在前文提出的观点的合理性。

(三)当代东西方学者对人性的伦理学、教育学、法学、文学解释及其评价当代学者虽然已经摆脱了古代、现代学者对人性的善恶解释局限,有了人性的新的阐释,但不同学科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

伦理学家、德育学家坚持着善恶二分法,但已经将性格或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纳入人性的范畴;教育学家关于人性的解释则不同于伦理学家,人性似乎已经成为人的生理心理规律的代名词;法学家在对法律案例进行剖析时也用人性这个概念,但通常指的是人的良心和尊严,所谓司法的人性化主要是指在司法中要把犯人当人来看待;文学家或者作家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使用“人性”这个词,但也是与“兽性”相对应而使用,改革开放以前几十年,作家们不敢提人性,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高大全,自从刘再复提出性格二重论之后,作家们所讲和所描述的人性越来越接近人性的本来面目。

卡耐基所著《人性的弱点》所谓的人性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特点。

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人性”概念,有时指人的良心特别是同情心,比如人性泯灭;有时则指人的心理特点或规律,比如某某动物不通人性。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和企业事业单位提出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教育、人性化经营、人性化司法、人性化服务理念,人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进一步混乱。

大家都在讲人性化、人本化,讲以人为本,比如电脑和网络设计的人性化;公路、铁路、地铁设计人性化;司法、执法、监狱管理的人性化,手机、家具设计人性化等,就连电脑病毒的制作也高呼人性化,但很少有学者对人性做出定义,即使有定义,也是描述性的。

根据理念背后的具体操作方案推测,人性化就是让人更舒服、更方便;为人所用的各种工具更符合人的身体心理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