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企业、制度的改造
和平改造内容




1953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了同仁堂首先
实行公私合营,这对于同仁堂的经营者震动很大。
同仁堂到这时已存在了几百年。它始建于清朝康熙 八年(1669年)。北平解放前夕,北平同仁堂有职
工190多人,奖金约80万元,年产值约16万元,年
零售额约30元,设备陈旧,管理落后。 1949年北平解放时,同仁堂由乐氏十三世乐松 生经营,他同时是天津达仁堂管理处总负责人。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同仁堂向国家捐献 99000元。
“一化”是改造的主体 和物质基础。 “三改造”是两翼,是 工业化的条件。
“一化”的必然性:逐 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的主体。实现社会主义工业 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 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独工只 立业有 和化实 富,现 强国社 。家会 才主 能义
从历史上看,实现 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 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 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 业化道路。毛泽东指出: “资本主义道路,也可 增产,但时间要长,而 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 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 了的。”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
何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中国共
产党和毛泽东正是依据马克思
主义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 况,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提出
了对中国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的思想,走出了一条具有中 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 路。
社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
两大矛盾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 级的矛盾
土地改革
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矛盾
解 决
社会主义
社会 主义 因素
非社 会主 义因 素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 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 留的任务。
没收官僚资本 ,建立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 经济
公私合营后 ,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改善了经营管理,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增 加设备,改进技术,自行设计了粉碎机、汽 锅等,改进了生产包装。销售额也不断上升。 门市部抓药从每天几十服,增加到每天 200 多服。经理乐松生高兴地说:“别家的流水 逐日下降,咱们的流水逐日上升,原来担心 合营工作会影响生产,没想到合营后业务发 展这么快,这下可放心了。”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三种经济成分 和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社会主义性质 的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工人阶级
半社会主义性质 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 的个体经济 农民阶级和其 他小资产阶级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产阶级
个体经济发展的两个方向
资本主义
农民和手工 业者的个体经济
比重最大,代表落后的生产力即手工劳动、 靠天吃饭,且从业人口最多,数以亿计。 一穷二百的表现。
有一定的 经济实力, 掌握了较 先进的生 产力。民 用轻工业
国营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
个体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合作社经济
2、基本特征
政 治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基本特征
文 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 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化。
供 销 小 组
稳步
稳步
第 三 步
庆祝改造胜利
到1956年底,全国组织了10万 个合作社,入社社员占全部手工业 从业人员的92%以上,对手工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劳模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
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
设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
共产党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 行和平赎买的方针。
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 中国50富豪第1位。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 造同时并举。农业社会 主义改造.asf 公私合 营.avi 三大改造.avi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 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原因: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 和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控制下的资本主义经 济。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 阶级的联合
掌握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重工业 重要基础设施。
0.7%
1.5%
工人阶级
19.1%
民族 资产 阶级
6.9%
小农阶级手 工业者
71.8%
1979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创办“中信”—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 窗口,借中国改革开放春风,荣毅仁运用荣氏经营家法, 得心应手,荣毅仁与国家获得了“双赢”,“中信”成为 荣氏财富的引擎。
1986年,他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 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 的第一人。
1.互助组
1954年1955年上 半年,具 有半社会 主义性质
到1956年底,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达87%,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 针,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步过渡。
供 第 销 二 合 步 作 社 生 产 合 作 社
第 一 步
在完成土地改 革以后的农村
在调整工商 业中,广泛
,及时地开展
互助合作运动
发展初级形
式的国家资 本主义
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 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 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26.9% 17.1% 32.5%
接近0
1952年
1956年
工业总产值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在国民收入结构上,1956年同1952年 相比,国营经济由19.1%上升到32.2%,合 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 经济由0.7%上升到7.3%;这三种经济合计 占国民收入的92.9%,个体经济由71.8%下 降到7.1% 。
认识上存在一些问题
认识偏差的主要表现: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 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 没有完全搞清楚
“判断历史的功绩, 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 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 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 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 西。”
——《列宁全集》第2卷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 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 大变动中罕见的: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 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 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首先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 具有两面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 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关系。
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 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 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教学时数、教学设计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讲授、讨论、
多媒体、影视资料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性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1956),是我国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 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三改”的必然性:为了实 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充分利 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 业建设的同时,必须对个体经 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国会资只 确主本有 立义主对 社改义农 会造工业 主,商、 义才业手 制能进工 度在行业 。中社和
第一
第二
第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和国家在合理调 整工商业的过程中, 出现了加工订货、 经销代销、统购包 销、公私合营等一 系列从低级到高级 的国家资本主义形 式。
改造的道路——互助合作
改造的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 范和国家帮助
改造的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
进 改造的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 级社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3.高级社
2.初级社
新中国成立1953年,具 有社会主义 萌芽性质
1955年下半 年-1956年 底,具有完 全的社会主 义性质
第四
我国已经有 了相对强大 和迅速发展 的社会主义 国营经济。
土地改革后, 为发展生产、 抵御自然灾害, 广大农民具有 走互助合作道 路的要求。
当时国际形 势也有利于 中国向社会 主义过渡。
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 在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同时,基本 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 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框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 的必然性,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 和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认识社 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