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课 赠友送别篇(六年级国学教案)

第六课 赠友送别篇(六年级国学教案)

第六课赠友送别篇主题珍重友情春夜别友人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陈子昂的生平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教学重难点会背诵诗歌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教学过程一、导入: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2、诗人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齐读2、释词绮筵:华丽的宴席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长河:银河3、朗读4、理解诗意第一、二句: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吐”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第三、四句: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8226;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第五、六句: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第七、八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三、阅读鉴赏、合作探究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银烛、明月、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 离堂、别路、金樽3、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 夜晚→拂晓4、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 室内→室外5、全诗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所以,由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信念惜别之情6、品读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空间:离堂华筵(室内)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道(遥想)景色:银烛青烟明月高树悠悠远道金樽绮筵长河晓天情感:相对无言时光催人悠悠离情离情缠绵难舍难分此会何年四、朗读阅读链接故事。

古人多以诗会友、以琴会友。

五、课堂总结第七课山水田园篇主题感受自然山亭夏日教材分析《山亭夏日》是一首唐代诗人高骈的写景诗。

诗句描写了山亭的夏日,夏日的山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夏日风景图。

学生学情分析对于古诗的学习,学生已经有基础,所以学习这首诗学生不会有较大的难度。

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吟诵,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读懂诗句,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体会夏日山亭和田园风光的美丽。

2、在教师引导下学会吟诵这首古诗。

3、结合我校贵阳市开展“创模”工作。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1、吟诵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景物图片。

师质疑:看了这美景,你们会想到哪些诗句来形容呢?生举手发言……师:今天我们来诵读一首著名的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山亭夏日》板书课题《山亭夏日》二、“读一读”模块教学活动一: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对于不认识、不懂的字词查查工具书,或者问问老师同学。

争取做到准确、通顺。

3、交流、互助,准确、流利诵读。

活动二:教师范读,走进意境。

教师范读,注意停顿。

(出示课件)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活动三:学生再读,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并适时交流,然后请一学生试读,接着师生评价。

2、做到字正腔圆,有节奏地诵读整首诗。

学生集体诵读诗歌。

活动四:学生再次诵读古诗,结合注释,了解大概意思。

活动五:吟诵古诗,展示才情。

(出示课件)1、请学生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学生集体配乐诵读古诗。

三、“学一学”模块教学。

(出示课件)师小结: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

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师:同学们,现在大家可以再去了解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请大家读《知识链接》内容,说说你的感悟。

生:读后自由发言。

四、德育渗透:(出示课件)师:今天,贵阳市开展“创模”工作之际,你如何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生:讨论发言:五、作业练习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第一句写绿树浓阴第二句写池塘倒影第三句写微风拂动第四句写蔷薇飘香第八课思乡怀人篇主题思念情怀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一、教学目标1、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意思。

二、重难点通过诗歌意思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朗读原文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2结合注释了解诗句⑴谢脁北楼:即谢脁楼,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谢脁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

⑵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

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⑶两水:指宛溪、句溪。

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⑷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

上桥即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即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的建筑。

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⑸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⑹北楼:即谢脁楼。

⑺谢公:谢脁。

3、了解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4、学生朗读5、师:小结四、知识链接朗读五。

、古诗链接朗读板书: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山晚明镜双桥橘柚梧桐北楼谢公第九课咏物言志篇主题借物抒情雪梅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看图片、赏雪梅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史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

(放图片)师:美吗?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板书课题。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14、同桌互背。

15、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

师: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

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

他非常喜爱梅花,“梅坡”应该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

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诗。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4、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

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5、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6、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

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五、知识链接阅读六、古诗链接阅读七、板书设计雪梅雪白梅香各有所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