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智力: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
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2)教学设计:是指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P1843)功能性原则:功能性原则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身心障碍、教育限制的多寡,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提出的一个特殊的教学原则(P1964)补偿性原则:智力障碍儿童因身心障碍影响了其学习,而补偿性原则正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缺陷补偿特殊的教学原则(P1965)个别化原则:是针对智力障碍儿童个体差异大,绝大多数智力障碍儿童具有独特的教育需求而提出的一个教学原则(P1976)直观性原则: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抽象思维能力低下的特点提出的7)任务分析发:也叫工作分析法,它是对特定的、复杂的学习行为和技能进行分析、评定的一种方法,旨在使学生能逐步、有效的掌握该行为或技能 (P1988)游戏教学法:是指利用游戏来向智力障碍儿童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矫正缺陷的一种教学方法(P2019)康复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设计的一些有助于智力障碍儿童功能康复的一种教学方法(P20110)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在人人享有适当教育的理念下,为满足特殊儿童独特的教育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计划程序(P21811)社会适应(适应性行为/适应性为):是指个人保持生活独立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行为,适应行为具有年龄特征,依生活条件、文化背景的不同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行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简答题1)智力障碍(智力残疾)定义: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
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2智力障碍的分级分类(2006)☐轻度:IQ范围为50-69(对成人而言,9岁≤智龄<12岁)☐中度:IQ范围为35-49(对成人而言,6岁≤智龄< 9岁)☐重度:IQ范围为20-34(对成人而言,3岁≤智龄< 6岁)☐极重度:IQ在20以下(对成人而言,智龄<3岁)3)智力障碍儿童的第一性缺陷与第二性缺陷4)智障教育发展的历史1800年,法国某山区发现11岁野孩维克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育学家着手研究;1800年12月,维克多由精神病医生伊塔德接手,采用了个别化的方法对其进行了一项长达五年的训练1837年,塞甘在法国巴黎创立了教授、训练智力障碍儿童的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障碍教育专门机构之一5)智力障碍成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先天代谢性疾病;其他如先天性脑积水、小头畸形等社会心理因素:母亲文盲;父亲文盲;与儿童交往少;母孕期、婴幼儿期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文化条件差;婴儿期住室光线差;语言刺激少;缺乏家庭教育;家庭不良社会心理因素6智力障碍三级预防的含义及主要措施一级预防:是指在问题发生前采取措施,消除智力障碍的病因,预防智力障碍的发生措施: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期及围产期保健;健康教育二级预防:是指通过孕期筛查和产前诊断识别胎儿的严重先天缺陷,早期发现伴有智力障碍的疾病,早期干预,缩短现存问题的持续时间,或逆转其效果的措施。
措施:产前筛查和诊断;随访与监测三级预防:是指通过对患儿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使问题的不利后果受限,并改善个体功能程度的措施措施:新生儿筛查与诊断;早期治疗7)智力障碍儿童筛查常用的方法丹佛发育筛查测验;画人测验;瑞文测验;团体儿童智力测验8)常用的智力测验工具盖塞尔发展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9)智力障碍儿童的常见疾病有哪些口腔疾病;感官疾病;甲状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癫痫,其他(精神疾病等)10)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特点(感知、注意、记忆、言语、思维)感知觉...:加工速度慢;辨别能力低注.意.:注意力易分散;注意转移不太灵活、分配困难记.忆.:记忆缓慢,保持不牢固,遗忘快和再现不准确;记忆的目的性差,选择功能薄弱;语词记忆和逻辑记忆能力差;意义记忆差,机械记忆相对好些;对识记材料进行编码存在困难;“白痴学者”言.语.:言语发生晚,且表达能力差,常常言不达意弱智儿童的词汇贫乏,语法简单思维:思维发展顺序与正常儿童一致;但速度较慢;思维发展最终达到的水平低,无法达到与正常儿童相同的发展水平;轻度智障儿童不能达到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重度智障儿童不能达到具体运算阶段11)智力障碍儿童概念的掌握12)智力障碍儿童的基本情感需要1.).安全的需要........5.)独立的..............4.)获得成功的需要..... 2.)接受抚爱的需要........3.)被接纳和尊重的需要需要..6)..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13)智力障碍儿童个性的特点特点:①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人的个性特点,比较而言,只是程度的差异,而没有质的区别.②比起普通人,智力障碍儿童有更高的焦虑③由于生活与学习上长期经历失败的挫折,智力障碍儿童对任何事务失败的期待要比成功的期待更高,他们的自我观念也因此较常人消极④智力障碍儿童比一般儿童更常用较原始性的防御机制,如拒绝、退缩、压制等⑤由于智力障碍儿童得不到社会的接纳与赞许,因此他们对接纳与赞许的需求程度也比常人更高⑥智力障碍儿童在好胜动机方面要比常人更低⑦智力障碍儿童的行为常表现出固执性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⑧智力障碍儿童行为比普通儿童更容易受到外在动机所左右14)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与行为发展的特点情绪与行为发展水平低;情绪控制能力差;情绪与行为反应直接15)智力障碍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①社会性问题②注意力问题③攻击问题④强迫行为与怪异行为⑤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特有的行为问题⑥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特有的问题16)智力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出现的原因生物因素:认知因素:环境因素:17)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作用..:①减缓幼儿发展迟缓状况,促进儿童在各发展领域上的进步,包括生理、认知、语言、社会适应及生活自理等方面;最大限度的独立生活②预防并降低衍生的障碍③降低教育成本,减轻社会负担,最大限度的降低学龄阶段对特殊教育的需求④提高家庭的能力,以满足孩子的需要合作原则原则..:生活化原则;个别化原则;兴趣原则;以家庭为中心;以机构为中心;融合教育形式..:18)早期干预的目标与内容目标:内容:①动作能力训练目标:发展儿童基本的动作技能,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矫正儿童的动作缺陷.②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目标:能用声音、姿态和语言来理解别人简单的指令和命令,并表达自己简单的要求和愿望③认知能力训练目标:初步启迪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培养其生活常识.④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目标: 通过训练使儿童初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19)智障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中度)目标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配置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提出: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任务:全面发展的任务,是指应使每个中度智力残疾学生在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初步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适合其特点与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补偿缺陷的任务,是根据每个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的运动、感知、言语、思维、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采取各种教育训练措施,使其各方面的潜在能力发展到尽可能高的水平,达到康复的最佳效果。
准备进入社会的任务,是指培养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与人友好相处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为其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20)针对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课程组织形式①学科性课程;②发展性课程;③功能性课程;④生活经验性课程;⑤目标为本课程;⑥生态课程;⑦个别化教育课程21)中度智力障碍儿童课程设计的原则(2007)①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③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④教育与康复相结合⑤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⑥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22)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谁?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效果如何?(P18423)教学评价的内容(P1901)认知评价与学业成就评价2)技能评价3)社会适应评价23)教学原则 (P1951)科学性原则2)功能性原则3)补偿性原则4)直观性原则5)小步子原则6)个别化原则7)巩固性原则25)教学方法(p1971)任务分析发2)谈话法3)演示法4)模仿法5)参观法6)巩固练习法7)情景教学法8)伙伴帮助法9)个别指导法10)游戏教学法11)康复教学法26)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在人人享有适当教育的理念下,为满足特殊儿童独特的教育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计划程序(P21827)IEP所包括的内容P2191)描述该学生目前的教育基础2)提出个别化教育建议3)确定长、短期教育目标4)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与服务5)确定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起止时间、频数、地点6)制定结果评价形式与内容论述题1)怎样理解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设置的原则2)怎样理解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课程设置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