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科教文化
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郭昱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智障儿童是指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或障碍的儿童。

在智商或心理发展上都比正常儿童迟缓,从而导致认识能力、自控能力差,分析、批判能力低,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智障儿童很容易受人挑唆与
诱骗,易模仿电影、
电视中对少年儿童不利的镜头,做出越轨等不可预见行为。

因此如何对待智障儿童,
如何开展教育,对于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1智障儿童的特质在智障儿童教育时,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特质,才能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

从五个方面对智障儿童特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学习方面:学习能力有限,记忆力较差,持续性较短,应用能力较低,抽象思维欠缺,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感情方面:通常思想纯真,性格率直,只要有人愿意与他们谈话、关心
他们,便会很开心,很满足。

沟通方面:
表达能力比较差,抽象及应变能力较差,通常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行为方面:有些智障儿童行为怪异,例如用发脾气来吸引人的注意。

通常这与管教方法和社会人士对他们的态度与期望有关。

2智障儿童教育的误区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对智障儿童教育方法往往欠妥当,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

2.1悲观失望,养而不教。

家家都期盼生一个健康健全的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情人皆有之,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孩子更好的心态也是人皆有之。

可当自己家里生了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孩子,往往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失去信心和耐心,认为健全的孩子都不一定能成材,何况一个傻孩子?因此产生养而不教的现象。

2.2自卑自闭,不愿交流。

智障儿童的家长大多不能做到心态平和。

有的认为自己家生了一个傻孩子是家门不幸、脸面无光。

因此产生自卑和自闭心理,羞于带孩子出门,家长的心态成了禁锢孩子的巢臼,使本来就智力不健全的孩子远离同龄孩子、远离人群,人为的把孩子的心灵孤立起来。

2.3心烦意乱,急于求成。

智障孩子干傻事甚至破坏性的事的现象很常见,个别家长总以为傻孩子没什么羞耻,忽略了智障儿童一样拥有自尊心,往往是训斥孩子,特别是在心情烦躁时,甚至是说些挖苦或羞辱孩子的气话,偶有烦心事,就对孩子进行语言伤害。

2.4培养不足,溺爱有余。

有的家长认为智障儿童很可怜,来到这个世上不容易,从内心深处就没指望孩子能做什么,甚至以为让孩子自己学做点事儿,是对孩子的发难或是多此一举,觉得不缺孩子吃喝穿用,照顾好一切,就是对得起他了,往往是事事代替包办,因此孩子往往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人。

2.5圈养看管,放任自流。

学校(幼儿园)对智障儿童一般是不接收,即使勉强接收,一般也是以看管好了,别出什么意外事故为要点,形成了家长送来,学校(幼儿园)接着,保证孩子别出事儿,家长就满意。

这种圈养式看管的模式,形成了智障儿童教育的误区甚至盲区。

3智障儿童教育中的对策在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上,进行了多方研究,总结了一些对策:3.1坚定信心,持之以恒。

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不应该歧视,不能有埋怨情绪,一定要树立起信心,用对待正常儿童数倍的耐心来对待他们,要坚信教育优于忽视,放宽时间长度,给予耐心和持续不断的教育,发现他们点滴的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2恪守实际,方法灵活。

由于智障孩子的智能比较低下,所以对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对事物的敏感程度都比正常的孩子差,因此,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应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逐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
孩子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3.3正面教育,因势利导。

智障儿童也有自尊心,父母和老师不应以蔑视的态度对待他们,而要耐心地、细致地对待。

让他们经常去参加一些游
戏活动,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会独立生活能力。

当他们做得好时,适当的给他们表扬及奖励,要知道赞美与奖赏是一种有效的力量。

但是,也要记住,不适时或过度的赞美将使儿童感到虚伪,甚至厌恶,一定要真诚的赞美。

3.4要求合理,水到渠成。

一般说,儿童在他的能力足以承担的情况
下,才愿意试着去学习,太困难的要求只会使儿童感到失败、
颓丧,聪明的父母应避免使儿童陷于困境。

如果一个儿童对某一件事表示毫无兴趣并断然拒绝时,父母就要想到这件事对他可能太困难了,因此,不要强迫他去做,否则是有害无益的。

3.5典型示范,事半功倍。

具体的示范才是最好的教导方式,父母和老
师的热心帮助将使儿童比较容易地完成一件事情。

例如,学拿筷子或学抹桌椅时,要多次反复地亲自做给他们看,并从旁指导。

父母和老师的态度应是“让我们一起做做看“,而不是命令式的“你要做这、做那”。

3.6创造环境,激发潜力。

智障儿与同伴交往会受到限制,家长和学校应当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和正常儿童交往玩耍,在与同伴交往中模仿学习正确的行为举止,培养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品质。

家长和老师要参与指导,让孩子懂得分享食物和快乐,学会自控,帮助他人,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4智障儿童教育中注意的重点问题智障儿童虽然不多,但毕竟也是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他们应该得到适合的教育,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心爱护。

在教育过程中有些问题必须重点把握。

4.1社会重视,不离不弃。

智障儿童和他们的家人是一个弱势而又相对封闭的小群体,需要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社会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智障儿童的康复和能否享有正常的社会生活。

整个社会要形成关心和尊重弱智群体的氛围,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完整的社会人格,更好的享受美好生活,活得更有尊严。

4.2多方配合,齐抓共管。

学校和家长之间要经常沟通,对智障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一切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让孩子真正觉得,在家里和在学校,只要他们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学会。

对待智
障孩子,教师应用博大的胸怀、
仁厚的胸襟、真挚的爱心去教导他们,并适时听取家长意见,并及时加以改进,以便更好的教育孩子。

只有这样,智障孩子才有学习和劳动的热情,才会更加进步。

4.3直面挑战,提高能力。

智障儿童教育相对比较复杂和困难,即是新课题,也是新挑战。

要求教育者要提高相应业务素质,拓宽知识领域,学习和掌握正常儿童教育以外的知识和本领,承担起教育智障儿童的重任。

4.4循序渐进,完善措施。

智障儿童教育要有章可循、有案可备,形成长效机制,应从教育、法规、社会、家庭等多层次着眼,明确目标、方法、标准、
权责关系,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研究,让各方面都有认可和遵循的东西,而不是凭个人的主观意愿去说、去做、去评价好与坏。

智障儿童教育是一项具有综合性、持续性的工作。

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其所能,用最大的爱心和耐心来对待,使其在这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中快乐、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正,李文玉清.心理辅导个案示例与启迪[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3-102.
[2]汤盛钦.特殊教育的实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1-72.
作者简介:郭昱(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在读硕士,现主要从事德育教育学习和研究。

摘要:根据多年研究,从智障儿童的特质、教育误区、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简要阐述了智障儿童培养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并
指出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智障儿童;教育误区;教育方法1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