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短期经济如何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众多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中,凯恩斯经济学派用总需求和总供给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成为主流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
该理论系统的阐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以及从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如何形成,各种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或者总供给来形成短期经济的均衡。
具体来说,可将该理论整理如下:经济周期的衡量、、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被认为是衡量总体GDP经济状况的最概括的指标,它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和总支出。
的增GDP长变动,代表着经济的周期波动。
我们由的核算课程中可以知GDP道,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
因此,的增减变动,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GDP=C+I+G+NXGDP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增减变动,分析变动的原因,就可以分别GDP分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变动原因。
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失业率。
短期经济繁荣的时候,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就下降;反之,短期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上升。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失业率和存在着一种GDP负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
以美国的经济数据为例子,通过计算失业率的变动和实际的百分比变动之间的关系,得到GDP一个函数:实际的百分比变动失业率的变动=3%-2×GDP1.该公式表明,对失业率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实际增长通GDP常下降。
短期中,失业率和的这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通GDP2%过研究的变动,可以大概掌握失业率的变动,这进一步说明GDP是衡量短期经济的最好指标。
GDP因此,在短期中,我们以作为衡量经济短期波动的指标。
GDP在核算中,我们知道等于总收入,也等于总支出,在以后GDP GDP 的分析中,常以这两个名称出现。
GDP短期经济的假设、、经济在短期和在长期是有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价格上。
宏观经济学假设,在长期,经济中的价格是具有弹性的,很灵活,能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做出反应。
在短期,许多价格是黏性的,往”“往固定在某个水平上,不能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做出及时的调整。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假设,是因为在短期内,经济做出调整价格的行动是要付出成本的,比如受到合同的限制,以及改变价格标签提高成本等。
在现实经济中,频繁改变价格的商品也是占比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调整一次价格,比如说隔一年调整次。
1当价格具有黏性时,经济的运行会很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产出也取决于经济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需求又取决于很多因素: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企业对新投资项目盈利的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影响需求,需求又影响经济在价格为黏性的时间范围内的产出,所以,价格黏性就为这些政策为什2.论依据。
经济可能有用提供了一种理么对稳定短期需求模型和总三、总供给需求总(一)诉的关系,它告总体水平之间总需求()是产出需求量与价格AD 务的数量。
品与服购买的产,在任何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想我们,论货币数量根据MV=PY价格水平,为为货币流通速度,公式中,为货币供应量,YM PV为产出量。
行由中央银是常数,货币供给假如果我们设货币流通速度M V 负相关关系。
即间的产出之固定,那么该方程得出了价格水平和Y P水平越出越低;反之价格水平越低,产价格水平越高,产出P P Y Y高。
价格水平,P总需求,AD收入,产出,Y图:总需求曲线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一旦是固定的,如果AD PPY上升,必定下降。
这种数学关系背后的直观感受可以做如下理解:Y 3.由于我们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所以货币供给决定了经济中所有交易的货币价值。
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每次教育都需要更多货币,因此,交易次数减少从而产品与服务的购买量必定下降。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以上是从直观的感觉对总需求曲线做了一般性的解释,从理论上,我们将建立模型,来说明在任何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下什么因IS—LM素决定了国民收入。
其中,代表投资和储蓄,它描述了产品和服务IS市场上的情况;代表流动性和货币,它描述了货币市场上的情况。
LM由于利率既影响投资,又影响货币需求,所以,正是这个变量把IS —模型的两个部分联系起来。
该模型说明产品和货币两个市场之间LM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和斜率,从而决定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曲线1IS为了建立模型,我们先从凯恩斯交叉开始,逐步推导出曲ISIS线。
()凯恩斯交叉1凯恩斯认为,短期中,经济的总收入主要由家庭、企业和政府的支出计划决定。
人们希望支出的越多,企业可以卖出的产品与服务就越多。
企业卖出的越多,它们选择生产的越多,它们雇佣的工人越多。
计划支出是家庭、企业和政府想花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数额,实际支出是家庭、企业和政府花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数额。
实际支出和计划支出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企业可能因为销售与预期不一致而进行非计划的4.存货投资。
现在假设经济是封闭的,没有净出口,我们把计划支出用表PE示C+I+G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PE=其中,消费可以进一步分解为C=C()-TYT:税收,Y-T表示可支配收入。
如果我们把投资、税收和政府购买作为外生固定变量,即可以绘出计划支出函数图。
在投资、税收和政府购买是固定的情况下,PE是由消费来决定,而消费又是总收入Y的函数,因此PE由总收入来决定。
凯恩斯交叉的另外一部分假设是,当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由GDP的核实可以知道,实际支出等于总收入Y,即:经济均衡时,实际支出=计划支出;Y=PE由此可以得到凯恩斯交叉曲线。
支出计划支出PE实际支出,实际支出YY=PE计划支出,PE=C+I+G△IAB△Y45°5.均衡收入Y1Y2收入、产出,Y图:凯恩斯交叉图2当计划支出小于生产时,企业销售的要低于其生产的,企PE Y 业把没有卖出去的产品加入到其存货的存量中。
存货的非计划增加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和减少生产,这些行为减少了。
这种非计划的存GDP 货积累和收入下降过程一直持续,直到收入下降到均衡水平为止。
反之,计划支出大于生产时,企业要通过减少存货满足高的销售Y PE 水平。
存货减少促使企业雇佣更多工人和增加生产,上升,经济GDP 趋向均衡。
()曲线的建立IS2在假定投资()、税收()和政府购买()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凯GTI恩斯交叉曲线说明了消费计划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放开投资()是固I定不变的假设,可以推导出曲线。
IS在宏观经济中,计划投资取决于利率。
可以用公式表示:()r rI=I由于利率是为投资项目融资而借贷的成本,利率的上升降低了计划投资,因此投资函数向右下方倾斜。
当利率上升时,计划投资减I少,减少幅度为。
由凯恩斯交叉曲线可以知道,当计划投资降低时,I△计划支出曲线向下平移距离,在新的均衡点,计划支出等于实△I PE际支出,总收入降低了,下降幅度为。
可以由图看出。
反之,Y2Y △利率的上升,导致计划投资的增加,计划支出曲线向上平移,总收入增加。
Y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率和总收入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曲线。
IS6.r利率,r1r2IS曲线Y1Y2收入、产出、Y图3:IS曲线、曲线LM2曲线描述了货币余额市场上产生的利率与收入水平之间的LM关系,在建立曲线之前,先考虑货币市场均衡情况。
LM()流动性偏好理论1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利率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具体来说:在货币的供给上,假设短期中货币供给量是不变的,它是一M个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由于短期中价格具有黏性,所以,P 实际货币供给余额是固定不变的。
因此,在短期在货币余额的供M/P 给是一条垂直的曲线。
在货币的需求上,流动性偏好理论假设,利率是人民选择持有多少货币的决定因素。
其原因是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它是你把一部分资产作为不能生息的货币而不是作为生息的银行存款或债券7.所放弃的东西。
当利率上升时,人们想以货币形势持有的财富更少了。
货币余额的需求为:M/P=L(r)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因为更高的利率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
货币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确定了货币供需均衡时的利率。
如果利率高于均衡水平,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大于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持有超额货币供给的人就会力图把他们的部分不能生息的货币换为生息的银行存款或债券,银行和债券发行者面对超额的货币供给,选择降低利率。
反之,如果利率低于均衡水平,导致货币需求超过货币供给,人们就力图通过出售债券或从银行提款而得到货币。
未来吸引资金,银行和债券发行人的反应是提高它们所提供的利率。
最终,利率达到均衡水平。
()曲线的建立LM2在宏观经济模型中,收入水平影响货币需求。
当收入高时,支Y 出也高,因此人们进行更多使用货币的交易。
这样,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高货币需求。
从而实际货币需求函数可以改写为M/P=L(r,Y)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量与利率负相关,与收入正相关。
当货币供给不变时,总收入增加,在给定的每一个利率水平上,货币需求量Y 比总收入为变化时都增加了。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超额的货币需求量,导致储户提取存款和卖出债券以获取货币,银行和债券发行人为了吸引资金,最终提高利率。
利率的提高,减少了超额货币的需求量,偏向于高利率的资金会回到银行和债券发行人手中,减少了货币需求,8.实现平衡。
和需求的供给最后使得货币1收入增加使3、LM曲线货需求上升概括了货币r2r2市场均衡的变化r1r1、使2利率上升Y2Y1M/P a、实际货币余额市场b、LM曲线图4:LM曲线、短期均衡和总需求曲线3根据以上分析,现在有了模型。
这个模型的两个方程是:IS-LM()()+Gr+IY=CISY-TLMM/P=L(r,Y)这个模型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和价格水平作为外M G TP生变量而固定不变。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曲线给出了满足产品市场IS的方程和的结合,而曲线给出了满足代表货币市场的方程YLM r和的结合。
经济均衡是在曲线和曲线的交点。
在这个交IS r YLM 点,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等于供给。
为了解释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我们考察价格水平变动和总收入变动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放开价格固定不变的假P 设,其他外生变量依旧不变。
对于任何给定的货币供给,实际货币M余额取决与价格水平。
由实际货币余额可以知道,当固定,P M M/P价格P上升时,实际货币余额下降。
更低的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使LM9.动,从而提高了均衡利率并降低了均衡收入水平。
由于可向上移曲线向右下方线关系,总需求曲总收入Y之间的反向变动以看出价格P和倾斜。
1、价格P上LM(P2使LM上3、AD曲线概括了P与LM(P1之间的关PP12、Y减少ADY2Y1Y2Y1a、IS-LM模型b、总需求曲线图5:用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4、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影响(1)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曲线当中央银行突然增加货币供给,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实际货币供给增加,M/P曲线右移,利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