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集合的运算:交、并、补混合运算

1.8集合的运算:交、并、补混合运算

1.8 集合的混合运算 集合的混合运算
回忆 评价 反思 交流 引导 4 分钟
提问
课下 完成 安排任务 1 分钟
例题 1:
例题 2:
成果展示: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电子备课第(
)页
B ={3,5}
A B ={1,3,4,5,7,8}
U
A={0,2,6,7,8,9}; U B={0,1,2,4,6,9}
U U
A ∩ U B={0,2,6,9} A ∪ U B={0,1,2,4,6,7,8,9}
B )={0,1,2,4,6,7,8,9}
提示问题 巡视 交流学习 体会、疑 难点 明确重难 点 点拨 10 分钟 强调数轴
时间分配
授课时间





复习课
课时
第 8 课时
*复习知识,提升认知:
1.什么是集合交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 表示?什么是集合并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 (一)创 设情境, 导入课题 表示?什么是集合补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 表示? 2.在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集合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时进行集合运算需要注意 的问题是什么?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章《集合》
课堂教学课时教案
课题名称 1.8 集合的运算:交、并、补 混合运算 课型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理解交集、并集与补集的概念; (2)会求集合的交、并、补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满足条 件的集合用 Venn 图或数轴一一表示出来;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鼓励学生 主动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技巧 (1)构建知识框架,加深知识理解; (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 教学设计 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及补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 (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方法 教学分组 教具准备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 以所在班学习小组为单位分组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基本内容 学生活动 思考 播放课件 求解 提问 讨论 10 分钟 教师活动 质疑
电子备课第( )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章《集合》
教学环节
教 学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时间分配
(四)展 示成果, 相互促进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1.P13 页练习 1-5 中 3 题.
小组合作 完成,展 示成果, 交流学习 讨论 小组比赛
分配任务 10 分钟 评比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五)评 价反思, 引导总结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 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 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 你的学习效果如何? (六)布 置作业, 继续探究 *任务后延, 活动探究: (1)读书部分:教材 9—13 页 (2)书面作业:教材 16 页第 5 题。 (3)实践调查:寻找集合中混合运算的生活实例
B 3小组合作 理解特点
仔细 分析 讲解
10 分钟

U
U
A; U B; U A ∩ U B ;
A ∪ U B. 记忆
例 2 设全集 U =R,集合 A={x|x≤2},B={x|x>-4},求 U A、
U
关键 点
B, A
B, A B.
小组合作 完
强调
*探讨知识, 内化吸收: 例1 解: A
U(
A
U(
A B )={0,2,6,,9}
例 2: 解: A (三)小 组交流, 合作学习
B ={x|-4<x≤2}
A B =R
U U
A ={x| x>2} B={x| x≤-4}
*总结规律, 提升认知: 1、总结: U A ∩ U B= U( A B )
U(
A
B )=
U
A ∪U B
2、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 来进行求解.
交流 自我 建构
引导分析 出示 教学目标
电子备课第(
)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章《集合》
教学环节
教 学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本 内 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时间分配
例 1 设全集 U 0,1, 2,3, 4,5,6,7,8,9 ,集合 A 1,3, 4,5 , (二)自 主学习, 合作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