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陕西民俗文化阅读题及答案(三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窗花耿翔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
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
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
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
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
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
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
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
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
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
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
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
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
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
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
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
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
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
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
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
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
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
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
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
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1.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亮”的意思是醒目、耀眼,(释义1分,“醒目”“耀眼”答出任一个即可)突出了窗花的鲜活与鲜艳,表现了作者看到陕北窗花时的惊喜及赞美之情。
(2分)这一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1分)为下文揭示窗花的内涵作铺垫,(1分)也与文章最后一句话相照应。
(1分)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2分)(2)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2分)答案:(1)窗花就是陕北人生活的艺术化,(1分)与陕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陕北人就有剪纸艺术。
(1分)(意思对即可) (2)贴满窗棂的鲜红、热烈的窗花照亮了作者的手,(1分)感染并启迪了作者,使作者的心灵变得纯净。
(1分)(意思对即可)3.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
(6分)答案:①窗花中往往蕴藏着动人的人生故事;②窗花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③窗花折射出剪纸人的生活及其丰富的想象力;④窗花表现了鲜活的大千世界。
(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4.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①敲门前的想象,体现了作者对剪纸艺术的神往与喜爱;②对剪子声音的描写,突出了剪纸艺术超越寻常生活的艺术魅力,肯定了陕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③对剪纸人双手的描写,表达了对勤劳智慧的陕北人和他们的剪纸艺术的赞美。
(6分;每点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阅读题看秦腔贾平凹山川不同,便风俗有别,便戏剧有异。
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十几种品类。
或问:谁为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
外地人——尤其是自夸生于长江流域的纤绣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
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得真率的是:大喊大叫。
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或沉沦。
这使多少人有大惑而不得其解。
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西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入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杆精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
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地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
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碾子碌碌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摸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楞”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徘徊,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
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并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苦中的大不。
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秦腔与他们,是和“西凤”白酒、长红辣椒、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像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
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
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迷离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秦腔。
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是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出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挂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像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而痛苦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
广袤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节选自《语文建设》2003年第5期)1.文章开头写出了几种全国著名的剧种,请写出你看过或了解的两种剧的代表作品。
2.为什么说秦腔是“是非最汹汹者”?请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3.秦腔没有被淘汰或沉涨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一句话回答,并对其中的因素做简要解说。
4.为什么说秦腔是秦川人大苦中的大乐?5.请简要概括秦腔艺术的特点和作用各是什么?答案1.⑴豫剧《朝阳沟》⑵京剧《赵氏孤儿》(古)《红灯记》(现)⑶黄梅戏《天仙配》等等2.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
3.“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文章主要从秦川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人的生活习惯、性格等方面,来表现秦腔产生和生存的原因的。
4.秦川的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给他们辛苦劳累而刻板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的乐趣,所以说秦腔是秦川人大苦中的大乐。
5.特点是粗犷、震撼。
作用是增添生活乐趣,释放心中的苦闷,给人美的享受。
附另一套题及答案:1、秦腔为什么“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又为什么“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2、秦人、秦地分别具有哪些特点?秦腔又是如何与其“共鸣”?3、第三段作者浓墨重彩描绘了秦腔角色与台下观众激情互动的场面,其作用是什么?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及创作风格答案1、因为评论秦腔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
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惟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所以它“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
因为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杆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2、秦人具有: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
秦地:五里一村,十里一镇。
秦腔是这样与其成共鸣: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3、说明秦腔在当地的影响力及人们的热衷程度极其深。
4、介绍戏剧秦腔的发展及影响力,创作风格:民族风格。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阅读题怀念皮影戏①皮影戏在家乡又称“灯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专家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