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学家陆瘦燕

针灸学家陆瘦燕

陆老在解放前目睹针灸医学被诬为 不科学 ,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T0302 第一作者简介: 吴焕淦( 1956- ) , 男, 教授。研究方向: 针灸 的调节机 制。 e mail : wu huangan @ cit iz. net
惨遭歧视, 濒临绝境, 他毅然放弃国外邀请行医的丰 厚待遇, 决心为针灸医学在国内的继承和兴旺发展 尽自己的力量。于 1948 年春排除各种阻力, 与其夫 人一道在上海创办了 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 和针灸 函授班, 在当时中医学险遭失传的境况下, 为针灸医 学的继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针灸人才储 备了后备军, 为新中国针灸医学发展的起步打下了 一定的基础。为了中医学的传播和继承, 陆老不顾 个人安危, 在当时的报刊上刊登《燕庐医话》, 宣传针 灸医学。
成一定困难。陆老对历代文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对针刺手法从其存在形式到作用机理和组合形式进
行了科学分类, 将其分为 3 大类( 见图 1) 。
进退法
提插法 基本手法
捻转法
针向法
进针前 爪法、切法
作用于穴位 进针后 循法、按法
徒手操作
起针时 扪法、摄法
辅助手法
作用于针柄 弹法、刮法

持针操作 动、摇、搓、盘、飞、弩法
1959 年受卫生部委派, 陆老作为新中国医学代 表团成员前往前苏联进行讲学、诊疗和学术交流, 为 祖国医学在国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潜心钻研, 完善针灸理论
陆老在青年时期就熟读《内经》《难经》, 博览诸 家, 至中年时期, 就已自成一体, 蜚声海内外。特别 是在针刺手法方面的建树, 更具特色, 这也是陆老针 灸疗效显著的主要因素。陆老对针灸理论的发展主 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 1 诠释针灸理论疑难
中国针灸 2006 年 12 月第 26 卷第 12 期
88 7
悉经脉之气和补泻手法作用之间的关系。陆老认为 针刺补泻手法也可分为 调和阴阳之气 和 疏通营 卫之气 两种, 他认为前者是针对脏腑经络阴阳之气 的 两余 与 不足 而设, 后者是针对营卫之气运行 的 太过 与 不及 而设; 前者有徐疾补泻和提插补 泻, 后者有迎随补泻和捻转补泻; 而开阖补泻法、呼 吸补泻法、纳支补泻法也常与调和手法同用, 留针法 和九六法既可与调和手法同用, 也可与疏通手法同 用, 以增强疗效。这种分类方法, 是用不同质的方法 来解决不同质的矛盾, 在临床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也是针刺手法分类史上的独创[ 2] 。 3 注重切脉, 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陆瘦燕( 1909- 1969) , 江苏昆山人, 少年时随其 父 素有 神针 之誉的针灸名医培卿公学医, 18 岁学成即在上海悬 壶济世。因 他刻苦钻研针 灸医 理, 不断总结经验, 针刺沉疴, 屡见奇效, 不久蜚声上 海, 求治者络绎不绝, 成为一代名医。他生前历任 国家科委委员, 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 上海市第 一、二、三届政协委员, 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委 员, 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 华医院针灸科主任, 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 上海市 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 职。在十年浩劫中, 陆老遭受残酷迫害, 于 1969 年 4 月 27 日在原上海市针灸研究所隔离室含冤逝世。 1 呕心沥血, 发展针灸教育
疗头面部疾病的内在机理, 而且诠释了六阳经的下
合穴为何处在足三阳经上的针灸学机理, 即 合治内
府 的原理; 同时也说明了足三阳经的五输穴治疗六
腑疾病, 而手三阳经的五输穴多用于治疗头面部疾
病的机理。
2. 2 对针刺手法进行科学的分类
自《内经》《难经》以来, 历代医家对针刺手法多
有论述, 对其分类更是纷乱杂多, 对后世学习记忆造
刺 手
单纯组 烧山火、透天凉

阴中隐阳法
阳中隐阴法
留气法
补泻交错组合 提 气 法
复式手法
龙虎交战法 饿马摇铃法
子午捣臼法
运气法
中气法
组合手法
青龙摆尾法 白虎摇头法
补气法和行气法交错组合 苍龟探穴法
赤凤迎源法
龙虎升降法
通关交经法
关节交经法
膈角交经法 配穴法和手法组合
五脏交经法
图 1 针刺手法的分类
陆老认为针刺补泻手法是基于经络学的, 经络 本身有内外、阴阳、顺逆、终始的不同, 补泻手法随之 而有种种不同。针刺就是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于经脉 之气而起到疏通营卫气血、沟通内外表里、调和阴阳 脏腑的作用。他认为要掌握针刺的原理, 就必须熟
结聚于胸腹部的募穴; 足三阳经的元气一部分循经
脉经躯干上注于头面部, 一部分由合穴处别入内脏,
通于六腑, 上注于背部的六腑背俞穴, 结聚于六腑的
募穴, 输注于其结部和标部; 手三阳经的元气, 不深
入本腑, 仅作用于头面( 结部和标部) , 但该经所属腑
的元气皆自足三阳经的合穴处别上在头面部合于手
部的本经。这一认识不仅从根本上解释了六阳经治
中国针灸 2006 年 12 月第 26 卷第 12 期
88 5
文章编号: 0255 2930( 2006) 12 0885 05 中图分类号: R2 09 文献标识码: A
锁堂 刘立公 施 征 刘慧荣
(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上海 200030)
[ 摘 要] 陆瘦燕是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 他一生为了针灸事业鞠 躬尽瘁, 在逆境中为了传播针灸, 致力针灸教育, 不计个人安危; 为了 完善针灸理论, 潜心钻研, 创造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针灸方法; 较 早地提倡针灸实验, 促进针灸科学的发展; 著书立说, 促进针灸学术 的传播。他为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 主题词] 医学家; 针灸学; 刺法; @ 陆瘦燕
陆老认为五输穴体现了经脉元气从四肢末端作 用于躯干部, 其气渐入渐深、由小渐大的现象, 所以 五输穴是从四肢末端向心性排列; 而经脉是运行营 卫气血的循环通路, 它的循环是顺逆相接环流不息 的, 从而解释了五输穴不按经脉循行逆顺排列的原 因。手足三阴经脉之元气自四肢末端( 根部和本部) 直接作用于本脏, 然后输注出于背部五脏的背俞穴,
88 6
Chines e A cup unctur e & M ox ibus tio n, D ec. 2006, V ol. 26 N o. 12
1958 年陆老毅然放弃自己私人门诊丰 厚的收 入, 接受了上海中医学院的聘请, 着手创办针灸系, 开始了以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生涯。 1960 年现代中医教育史上的第一个针灸系 在上海 中医学院成立, 陆老担任首届针灸系主任, 致力于针 灸理论和针灸教育的研究工作, 在当时针灸教材缺 乏和针灸系统教育刚起步的情况下, 他一方面协商 制定针灸系的课程设置, 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编写针 灸教材, 对我国针灸系统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同 时, 为了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针灸人才的需求, 陆老 夜以继日主持编写了不同层次的针灸教材。令人痛 惜的是这些宝贵的著作在十年 浩劫中均被付 之一 炬。为了增强针灸教学效果, 陆老等人与上海教学 模型厂协作, 创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成人等大光电 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 通电启动后能显示 经络循行与流注关系、腧穴的定位, 并配录音讲解, 为针灸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直观教具。
陆老针对针灸临床上出现的头痛医头、脚痛医 脚的不良行为, 强调指出经络切诊是针灸辨证论治 的主要内容之一, 能否正确运用, 直接关系到针灸疗 效, 从大的方面可以说关系到针灸事业的兴衰存亡, 因为疗效是一种疗法存在的基础, 也是发展的必备 条件。只有发展创新, 针灸才具有活力。要发展首 先应继承, 所以, 陆老特别强调针灸应突出中医诊疗 方法的特色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他钻研古代 文献记载, 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提出运用寸口脉、 丹田脉、太溪脉和冲阳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轻重 和吉凶。丹田脉反映肾间动气, 即原气的盛衰; 冲阳 脉反映胃气的盛衰, 特别此处的病脉更可以察知疾 病的进退吉凶; 太溪脉反映肾脏之气的盛衰。丹田 脉、太溪脉和冲阳脉与寸口脉结合才能正确判断机 体正气的盛衰和病情的吉凶, 这对今天的针灸临床 仍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3, 4] 。
解放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领导下, 中医学 的发展如久旱逢春雨, 蓬勃发展。陆老以培养中医 后继人才为己任, 1952 年他在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 第五门诊诊疗工作同时, 创办了针灸学习班, 为国家 培育了大批针灸专业实用人才。1955 年陆老创造 性地将中医传统式的人才培养形式与现代学校集中 教学模式结合起来, 采取边教学边诊疗的方式, 对祖 国医学的教育形式进行了可行性探讨。
陆老对中医学上的许多疑难点都有自己独特的 见解。例如 经气 一词, 陆老认为它是由禀受于父 母的先天之精气而产生的元气和流行于经脉内外的 营卫之气组成, 前者是功能性的, 主要对经络运行气 血、营运阴阳、调理脏腑、防病保健等功能起维持作 用, 也是腧穴接受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防病保 健作用的动力; 后者是营养脏腑、充实形体、维持生 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两者的关系就是先天元气和后 天水谷之气的关系, 它们在生理上是相辅相成、互根 互用的, 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1] 。这样就诠释了 《难经》提出的 十二经脉皆系于生气之源 之说。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expert LU Shou y an
W U H uan gan, K O U Suo tang , L I U L i gong , SH I Zheng , L I U H ui r ong ( Shanghai M unicipal Institute of A cupuncture & Channels, Shanghai 200030, C h in a) ABSTRACT L U S hou y an is a famous acupuncture and mox ibust ion expert o f our co untr y in modern time. H e bent himself to the cause of acupunctur e and mox ibustion thro ug hout his life, pr opagated acupuncture and mo xibustio n in the adverse cir cumstances, and devoted himself to t he educ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 ibustion, g iv ing no tho ug ht to per so nal safety ; fo r per fect ing theo ry of acu puncture and mox ibustion, he studied intensively wit h gr eat concent ratio n, and creatively put fo rw ard effectiv e met ho ds of acupuncture and mo x ibustio n; he ear lier adv ocated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acupuncture and mo xibustio n, pr omot ing develo p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 xibustio n sciences; he w rote books t o ex pound theo ries, pro moting pr opagation of acupunct ur e and mox ibustion sciences. He contributes his lifetime for development o f acupunctur e and mox ibustion cause. KEY WORDS D istinguished P hy sicians; A cupuncture M o xibustio n Science; N eedling M ethods; @ L u Shou y a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