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概论第四章3节
艺术设计概论
第四讲 包豪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摇篮 主讲人:张先芝
课时时间:9周 课程考核:百分制
期末考试(60%) 随堂成绩(40%。平时成绩15%+出勤率25%)
艺术设计概论
第四章 包豪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摇篮
一 格罗皮乌斯和包豪斯宣言 二 包豪斯预科 三 包豪斯发展的三个阶段
艺术设计概论︱第四章 包豪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摇篮
三 包豪斯发展的三个阶段
包豪斯的三次迁址:
魏玛:1919-1925
校长,格罗皮乌斯(1928)
德绍:1925-1930
校长,汉斯·迈耶
柏林:1930-1933
校长,密斯·凡·德·罗
、
艺术设计概论︱第四章 包豪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摇篮
三 包豪斯发展的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魏玛时期的包豪斯(1919—1925)
战前与战后 4、建立包豪斯:1919年
1921年学生与教员参加索莫菲尔德住宅(Sommerfeld house)的设 计,朱斯特・施密特设计的大门,当时依然具有手工艺痕迹。
1911年与迈耶合作的成名项目法古斯鞋楦工厂
• 这个设计应用了玻璃幕墙 结构和转角窗,采用钢铁 和平板玻璃为建筑材料, 采用崭新的结构,轻巧透 明、大方得体,建筑具有 良好的功能和现代的外型
伊腾著有《色彩论》、《设计与形状:包豪斯 的基础课程》和《色彩艺术》等书。其中《色 彩艺术》一书,是伊腾总结了他一生色彩理论 研究的硕果,对20世纪色彩教育、研究都产生 了深刻影响。
魏玛时期包豪斯教员
2.纳吉 • 匈牙利出生的艺术家纳吉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了基础训练,强调形
式和色彩的客观分析,注重点、线、面的关系。 • 纳吉为预科学生安排了3组课程:一组是工艺类,包括手动工具和设
• 约翰·伊腾的课程: • 1)自然物体练习; • 2)不同材料的质感练习; • 3)古代名画分析 • 伊腾的课程当中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
一是强调对于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特别是二维和三维, 或者平面与立体的形式的探讨与了解;
二是通过对于绘画的分析,找出视觉的规律来,特别是韵律规 律和结构规律这两方面的规律 ,逐步使学生对于自然事物有一种 特殊的视觉敏感性。
艺术设计概论︱第四章 包豪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摇篮 三 包豪斯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格罗皮乌斯任 校长,时间 1919-1928
第二阶段:迈耶任校长, 时间 1928-1930
第三阶段:密斯·凡·德罗 任校长,时间 1930-1933
艺术设计概论︱第四章 包豪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摇篮
艺术设计概论︱第四章 包豪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摇篮
三 包豪斯发展的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魏玛时期的包豪斯(1919—1925)
建校初期,学校兼有两种原型:中世纪师徒授受的建 筑行会和大学模式。学校早期是将手工艺传统和先锋派艺 术相结合。后来转向理性教学。(杜斯伯格、纳吉) 魏玛时期的这种教学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包豪斯发展的基 础。
前身德国工艺学校,经过一战后一片狼藉。 魏玛时期学校一反传统的“老师”、“学生”的称谓而代之以手工 艺行会性质的“师傅”和“徒弟”,并要求学生进校后要进行半年基础 课训练,然后进入车间学习各种技能。作为师傅的导师,不仅有传授艺 术造型、色彩等绘画内容的“形式导师”,还有担任技术、手工艺和材 料部分教育的“工作室导师”,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完成教学工 作。
伊腾同时强调训练学生对于自然的敏锐观察能力,对于不同的 自然材料,质料不同,表现也应该不同。
伊腾对于现代色彩教育的贡献在于: 一是主张从科学角度的研究色彩,而不是 像当时其他美术教育那样仅仅重视色彩对 人的情感作用、视觉效果及心理反应; 二是为该课程建立了严谨的理论基础,并通 过系统的色彩理论教育,来启发学生的色 彩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色彩视觉经验; 三是通过严格的色彩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 渐进引导,最终能够使学习者大体掌握色 彩创作原理,并且能够应用到专业设计上 去。
魏玛包豪斯校址(1919-1924)
第一任校长
格罗皮乌斯
1、出身:生于1883年,其家庭具有艺术 与建筑两方面的传统。 2、工作经历:
1907-1910年间,格罗皮乌斯在彼 得·贝伦斯设计事务所工作,开始了他的 现代设计生涯。贝伦斯帮助他形成了物质 环境和谐统一的思想,这种思想后来成为 他在包豪斯活动的基础。 3、成立设计事务所: 1910年他与青年建 筑师阿道夫·迈耶合伙在柏林开设设计事 务所,并于第二年合作设计了法古斯工厂。 1914年他与阿道夫.迈耶合作,设计了位 于德国科隆市附近的德国工业同盟的建筑。 迪索时期设计了包豪斯校舍。 3、参战:1914
三 包豪斯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格罗皮乌斯任校长,时间 1919-1928 第二阶段:迈耶任校长,时间 1928-1930 第三阶段:密斯·凡·德罗任校长,时间 1930-1933
包豪斯的发展历程
、
包豪斯经历三任校长——格罗皮乌斯、汉斯.迈耶和米斯.凡德罗因
而也形成了三个非常不同的发展阶段:格罗皮乌术设计概论︱第四章 包豪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摇篮
三 包豪斯发展的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魏玛时期的包豪斯(1919—1925)
在“形式导师”中,较早的伊腾(1888-1967),费宁格(19711956),后来的康定斯基(1866-1944),克利(1897-1940)等都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接替伊腾的艺术家纳吉(1895-1946)对基础课 程中构成内容的建立作出了贡献。1923年,包豪斯举办了第一次作品展 览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包豪斯成员
阿尔柏斯 穆什
拜耶 格罗皮乌斯康定斯基 费宁格 施莱莫
谢伯
莫霍里·纳吉 斯密特 布鲁尔
克利 斯托兹
魏玛时期包豪斯教员
1.伊腾
• 伊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教员,一方面具有非常敏感的形式认识,另 外一方面则又是高度宗教化的。
• 伊腾是创造现代基础课的第一人,在他的基础课中,学生必须通过 严格的视觉训练,对平面、立体形式,对色彩和肌理有完全的掌握。 这个实验,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