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本文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创设情景学习兴趣实践探索情境教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谓情境教学,通常是要学生先感知形象,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体验感受边促进内部思维积极活动的一个过程。

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创设人际和谐的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

”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2 贴近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能创造生活,现实生活是教学活动的丰富源泉。

因此,教师能把抽象的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时,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特别是要紧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设置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

同时,努力将学到的知识融入真实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内涵,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

3 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而且会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和交往能力也能迅速提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疑是
思之端。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边看、边听、边思、边议,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

4 创设竞争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竞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又一个有效的措施,竞赛是一种强大的外部动力,当它和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被结合时,可以很快转化为个人的内部动力。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

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以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做练习时,我们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各种小竞赛,如朗读、演讲、讲故事、猜谜语、背记格言警句、书法、听写字词、背诵古诗文、默写课文成语、写作文片段、介绍名胜古迹等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班级之间比。

把竞争带入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积极的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通过讲解创设情境,开阔学生求知的视野
众所周知,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手段,也是使用率最高的方法。

这种途径的特点是灵活多变,不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完全由教师自己掌握。

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语言来适当地创造悬念或问题,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先处于一种“愤悱状态”,深深地扣动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讲解,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如醉如迷,通过讲解,开阔了学生求知的视野。

丰富的语言能感染一个人。

作为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要求做到能够在语言上来感染学生,扣住学生的心扉。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要求: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能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面对新课程时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情境的要求,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去探索,研究,发现和形成。

参考文献
1 蔡铁权.创造性培养应寓于学科教育之中[J].学科教育,2000(1)
2 黄凌亚.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 (5)
3 裴娣娜.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J].学科教育,2000(1)
4 沈阳.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史根东.主体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 孙培青.教育名言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7 徐学莹.教育学新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