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东省初中地理优质课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课题:第三节《地形图》
******
联系电话:135****8896
工作单位: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中学
《地形图》教学设计
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中学高胜滨
■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估算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峰、山脊、山谷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4.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些优美的自然风光。
可见地表形态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塑造了我们美丽的星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今天就让我们学看地形图,来揭开世界地形的神秘面纱。
二、讲授新课(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引语: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爬到玉皇顶,你会看到石碑上写着泰山极顶1545米,但是某兴趣小组的测量结果却不足1400米,你认为这是怎么回事呢?
1、解惑释疑——认识地面高度
首先让学生试着解释疑惑,(对,可能是测量的标准不一样)
(预设:让学生直接来解释。
预习很充分。
直接估算海拔、相对高度。
说区别,认识海平面)
下面就让我们解惑释疑,自学课本33页,完成下列2个问题。
我国对于海平面是如何规定的呢?。
学生回答问题。
1545米是指泰山的哪一种高度?1400米是指哪一种高度。
)(解释得非常到位)
是不是地球上所有地点都在海平面以上呢?那这两个地点的相对高度你会计算吗?出示死海、珠峰,谁来试一下?(很速度)
承接:地表高低起伏差异很大,这种差异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
怎样把地表
的这种高低起伏表示在平面地图上呢?我们就一起去揭开这个秘密。
2、揭示秘密——立体模型到平面图的转化
我们先在山上找出各点,高度都具有什么特点?对,高度相等?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这种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就叫等高线。
(下一条等高线你想标注多少米,为什么?)我们把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等高距,在同一幅图中,等高距相等。
山体的立体模型就这样转化到了平面地图上,(注意海拔的单位通常为米。
)仔细观察,等高线的数值大小与海拔高低有什么关系?(你的观察力太强了)
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当然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每一幅等高线地形图都是通过测绘人员实地测量绘制而成)
承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仅可以看出地表高低起伏,它还能帮助我们认识山地的不同部位。
大家在爬山的过程中,有没有留意过这些部位?爬过山的同学举一下手。
3、你来猜猜——读图识部位
根据你的直观感受,猜一猜字母所代表的山地部位名称。
(爬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种危险的地方啊)(如果高度合适的话)这里很适合进行攀岩运动。
如果有流水的话,会形成瀑布。
山脊像房屋的屋脊。
)(这位同学平时很善于观察,值得我们学习)
观察山体模型,教师指部位,让学生共同识别部位名称。
你能识别出你手中山体模型中的不同部位吗?指一指,说一说。
承接:这些山地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各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呢?
4、共同动手——绘图标部位
下面我们就来动手画一画等高线地形图。
磨刀不误砍柴工,先听要求。
教师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强调绘制要求及步骤,小组合作完成绘制任务,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5、成果展示——读图识特点
各小组观察并交流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各有什么特点?推荐一名代表来描述。
(哪个小组画的最好啊?我们来展示一下)
(1)山峰:(形状和数值)等高线呈闭合曲线,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峰;图中用什么符号可以表示山峰?教师板图盆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进行对比判断,说出盆地的等高线特征。
(观察得很仔细)
(2)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部分。
(很简洁)
(3)陡崖:等高线重叠,呈锯齿状。
(一针见血)
(4)山脊和山谷:(都是弯曲的等高线,你怎么去区分呢)数值越大,海拔越高,数值越小,海拔越低。
(转动图形突破上下描述,演示或画图突破里外描述。
)(你太厉害了)画板图再次强调: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承接过渡:这几个小组的等高线地形图画得非常美观,当然其他小组画的也不错,不再一一展示了。
我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了山地的5种部位,大家想不想去体验一下爬山的快乐啊?
6、爬山体验——选路线判坡度
在爬山之前,先解决2个问题:估算B点海拔、AB两地的相对高度、C的海拔范围。
识别字母所代表的山地部位名称。
(掌握得不错)
设置以下情境:
要想登上该地区的最高峰,你会选择哪条线路上山,说说自己的理由?
(太有创意了讲得很有道理分析得很全面)
下山时想要体验漂流运动,你会选择哪里?(这个想法不错考虑很周全)
通过爬山体验,你发现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坡的陡缓之间有什么关系?(归纳的很准确)强调: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承接过渡:等高线地形图不仅能帮助我们判读坡度的陡缓,还能帮助我们准确识别山地的高低起伏及不同部位,但是曲线多,数据多,颜色单一,看起来很费劲。
观察模型,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7、图说差异——对比分析地形类型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将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和深度,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海洋用什么颜色表示?平原用什么颜色表示?
(2)观察颜色及高度表,看一下该地区从方向上,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趋势是怎样的?(观察力太敏锐)
(3)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
世界陆地表面有哪几种地形类型?我们聊城市主要是什么地形类型?
你去过或见过其他的地形类型么?说说和我们这里有什么区别?
(4)下面我们就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和景观图来准确对比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别。
请自学课本34—35页,对比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之间的差异。
(主要从海拔、地势起伏两方面)(描述得很清晰)(分析得很到位)
承接:我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认识了五种地形类型的基本特征,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
(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
8、慧眼识图
下面我们就找一找这些主要的地形区,瞧瞧,谁找得最快最准。
(真是火眼金睛啊)承接:与等高线地形图相比,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表示出地面的高低起伏,仔细观察,海底地形是否也存在高低起伏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陆地高低起伏用等高线来表示,海底地势高低起伏用等深线来表示。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海底地形。
三、图说收获(回顾知识,画龙点睛)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种地形图,结合模型,说一下你有哪些收获?
大家的收获颇丰啊,那么你能不能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实际问题呢?
四、争当小小设计师(活动探究,拓展提升)
1.要在甲地和丙地之间修建公路,你会如何设计路线?(太有创造力了设计能力太强悍了,我太佩服你了)
2.要在①河流引水到甲地,你会如何设计路线?(太有思想了想法很独特)
太佩服你们了,你们已经是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了。
结束语:等高线地形图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可见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会读地形图了,即使是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也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