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家门匾

客家门匾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上犹客家门匾习俗”是江西省上犹县独特的的民间文化艺术,是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客家历史文化渊源,这客家民俗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与客家先民多次的辗转南迁密切相关,印记了客家文化中所具有而且是强烈的寻根意识和乡土意识,是客家先民的文化凝聚结果,具有丰富内涵和传统文化价值。

“客家门匾”,简单地说就是客家人住居大门额上的匾额,是上犹客家人的一种徽标。

上犹客家人在自己的住居,按与大门相同的宽度绘制一幅匾框,融入雕刻、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词语题写四个字。

通过这四个字,人们就可以知道房屋主人的姓氏,所以“客家门匾”也等于是上犹客家人书写在住房大门额上的姓氏名片。

门匾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先贤哲言,以彰显姓氏来源,说明先辈的祖居地和迁徙经过地,展示姓氏堂号,标榜先辈的品行风范为主。

上犹现有180个常住姓氏中,80%的居民都保留着“客家门匾习俗”。

全县有4万家的住房题写了客家门匾,是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形式。

存在于人的文化主体行为——住房的装饰性构件中,构成了客家民居的文化特色。

它不仅装饰堂面,而且反映出客家民系渊源文化背景,也是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民族史以及客家文化演变过程的重要史料。

客家门匾的意义在褒扬先辈功绩,垂训后人,是客家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其中凝聚着客家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客家人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的形成和发展与客家先民多次辗转南迁密切相关,是客家先民的文化凝聚结果。

明末清初,从闽、粤迁徙来上犹的客家人经历了与原住民进行土地争夺的长期争斗和战乱,为了化解仇恨,当时官府强制促成原住民和客家人通过联姻的形式逐渐达到和解与溶合。

客家人建了住房之后,就在厅堂正中设臵“神桌”或是“府座”,用于安放先祖牌位。

为了彰显宗族门第的历史渊源,展示他们的姓氏身份,也为了教化子孙,避免土客籍之间再起冲突,他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把能反映姓氏的四个字书写或绘制到住房的大门额上。

这就是最初的“上犹客家门匾”。

客家门匾让客家人从心理上有了同宗群体的归属感,也缓和土著和客籍之间的社会矛盾。

之后,只要客家人建了房屋,便会在住房的大门额上写上门匾,延续至今。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的内容可以分为传统型的和现代型的两部分。

传统型的以姓氏郡望、堂号、祖居地和历代名人的有关信息以及中华古籍名言警句为题,现代型的则以住居环境和处事理念等为题自拟。

总体上有5大类16小类。

现分述如下:第一大类以姓氏来源为内容;冰清玉润(凌姓)。

这里的冰字代表凌姓。

据史书记载,凌姓的祖先在周朝王室担任储藏冰块的官员,叫凌人,“凌”,就是冰。

沈根传芳(叶姓)。

叶姓是春秋时叶公的后裔,叶公姓沈,名诸梁。

第二大类以姓氏先辈的祖居地、迁徙经过地、郡望为内容;郡望,是古代称一个姓氏成为名门望族时所在的河南省境内,钟、陈、赖等姓的祖先在颍川郡形成了名门望族。

太原遗风(王、易等姓)。

古代太原郡在现在的太原地哉,王、易等姓的祖先在太原郡形式了名门郡望。

第三大类以姓氏堂号为内容;堂号是一个姓氏或其中一个支脉的称号。

至德流芳(吴姓)。

“至德”是吴姓的堂号之一,来源于孔子的一句话。

周朝周太王的大儿子泰伯,为了实现父王把王位传给二弟季雍的儿子姬昌的愿望,就与大弟促雍出走至今江苏地邑,先后三次放弃继承王位的机会。

后来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紫荆传芳(田姓)。

“紫荆”是田姓的堂号之一。

来源于一个分财产的故事。

据田姓族谱记载,田氏28世祖田真、田庆、田广兄弟分财产时特别公平,要将房前的紫荆树劈为三份,搭配均匀,谁知道当晚紫荆树突然憔悴。

第二天,弟兄们叹道:一株树木听说要分开就憔悴了,可见人还不如树木,于是大家不再提分财产的事,紫荆树也茂盛如初。

诗礼传家(孔姓)。

“诗礼”是孔姓的堂号之一,为康熙23年11月28日御封。

据《论语》,孔子曾对其子孔锂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就无法立身。

这里的“诗”是指“诗经”,“礼”是指行为规范。

第四大类以姓氏先辈、公头、历史名人的有关信息为内容;第1小类以名人的字号或誉称为题文正遗风(范姓)。

“文正”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谥号。

紫阳世泽(朱姓)。

“紫阳”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别号。

四杰传芳(王、卢、杨、骆姓)。

四杰是指初唐四位杰出的文人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第2小类以名人的工作地、隐居地为题苏湖流芳(胡姓)。

苏州湖州一带是北宋教育家胡瑗讲学的地方。

富春流芳(严姓)。

富春江是东汉名士严子陵耕钓的地方。

磻溪世第(吕姓)。

磻溪是吕尚即姜子牙隐居钓鱼的地方。

第3小类以名人的官称爵号为题文林第(钟姓)。

唐代,福建上杭人钟以福任梅县县令,封为文林郎。

秘书世第(赖姓)。

唐代,江西于都人赖裴中进士,任崇文馆校书郎,他不上任,回家耕田,大家称他的住居为秘书里。

越国流芳(钟姓)。

唐代,江西兴国人钟绍京任中书令,因立功被封为越国公。

第4小类以名人的任职殿阁、职务为题端明衍庆(蔡姓)。

北宋福建仙游人书法家、桥梁建筑家蔡襄是端明殿的学士。

校书世第(刘姓)。

西汉江苏沛县人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刘向曾在皇宫的天禄阁校对经书。

东观流徽(黄姓)。

汉代,江夏人黄得受皇上指示在东观这个藏书之所读书。

后来做了大官。

第5小类以名人传说为题蓝田世泽(阳姓)。

传说汉代阳伯雍曾因行善被仙人授于“玉”的种子,在蓝田种下了玉,后来得到白璧一双做聘礼,讨得一位好妻子。

藜光衍庆(刘姓)。

传说西汉刘向在天禄阁校对经书时,在元宵节之夜,天上的太乙星官敲门而入,点燃青藜杖为他照明。

第6小类以名人的品德涵养为题梅鹤风标(林姓)。

北宋杭州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终身不做官。

百忍成金(张姓)。

唐代山东郓州人张公艺九代同堂,高宗问他和睦相处的秘诀,他在纸上写了一百个“忍”字。

卧雪高风(袁姓)。

东汉时河南尚水人袁安,遇雪于因不愿打扰他人而在家卧床休息时被冻僵,官府认为他是贤人,举他为孝廉,后不但作了大官,而且为政清廉。

清白传家(杨姓)。

东汉时陕西人杨震任太尉,他不臵办产业留给后代,而把清白廉洁作为遗产。

夜读传芳(欧阳)。

北宋时江西吉水人欧阳修,小时候家居贫寒,但他立志读书,勤学苦练,夜以继日,后来成了文学家。

作了大官。

第7小类以名人的才华业绩为题飞鸿舞鹤(钟姓)。

三国时,河南长葛人钟繇善书法,有“飞鸿舞鹤”之美。

洛阳世第(蔡姓)。

北宋书法家桥梁建筑家蔡襄在泉州洛阳江上设计和建造了现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的石桥。

夺席遗风(戴姓)。

东汉时,河南平舆人戴凭为朝廷博士,元旦那天,光武帝令群臣百官比赛解读经书,赢者夺取输者席位,结果戴凭夺得五十多席。

云台光辉(邓姓)。

东汉时,河南新野人邓禹,为刘秀建立政权立了大功,后皇官将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位将军和四位大臣的像画在云台上,邓禹列位首位。

第8小类以名人的言论著作为题三省传家的“三省”是曾子的名言,杨震推荐做了官的王密深夜带着金子送给杨震,杨震不要。

王密说,深夜没有人知道怕什么,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没人知道?”王密惭愧而去。

金鉴流芳的“金鉴”是《千秋金鉴录》的简称。

唐朝时,群臣为唐、玄宗祝寿,他人多献奇珍异宝,唯宰相张九龄献上他自己编写的《千秋金鉴录》,受到皇帝的嘉奖。

第五大类以房主的有关信息及其理念为内容;其中第1小类以名和事件为题盛纳福祥。

“盛”为房主名,“祥”为房主“过继子”名,意即盛接纳了福,带来了吉祥。

思缝传家。

“思”为房主长辈的名,“缝”为缝纫技术,意即前辈的缝纫技术代代相传。

第2小类以知足自励理念为题陋室含春。

简朴的房子充满着明媚的春光。

清庆芙蕖。

以清秀可贺的荷花为榜样。

第3小类以传统古训为题友恭传芳。

来自《三字经》:原文“兄则友,弟则恭。

”修身齐家。

出自《大学》中的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4小类以赞誉当世为题风淳云瑞。

吹着淳朴的风,飘着吉祥的云。

安居乐业。

安定的生活,愉快的从业。

第5小类以憧憬未来为题如意吉祥。

即事事成功,称心如意。

燕喜麟祥。

即燕子报来喜信,麒麟带来吉祥。

何姓[姓氏来源]源出有四:1、据《广韵》和《元和姓篡》等有关资料所载,相传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今山西省韩城市)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但其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

韩姓的得来是在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春秋后期,晋国公族中的韩氏逐渐成为晋国三大姓氏之一,到战国时与魏、赵氏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韩姓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居江淮一带,当地语音韩与何相近,因音而讹化为何,成为何姓。

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始祖。

2、据《浈阳水木记》载:“何始初祖名咸,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不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

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

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

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

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

一日,一吏登上韩咸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咸指水戏称“此为吾姓”。

意以水寒喻韩。

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咸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

咸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

韩咸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3、据《神州姓氏新考》所载,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如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何细胡、何妥、何稠。

据《魏书〃官氏志》、《五代史》载:“吐谷浑亦有何氏。

”五代时期的后汉乾祜吐谷浑国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

4、、据《汉书〃五行志》载:“何苗,本姓朱,冒姓何。

”安徽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儒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

鲜卑复姓贺拔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单姓何氏。

据《兰州府志》载:“元永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

”其后代有以何为姓。

[堂号举例] 水部堂四友堂忠孝堂庐江堂学海堂敬享堂忠义堂仁义堂务本堂广右堂缵续堂赐策堂义门堂慈荫堂世德堂三桂堂咏梅堂抚逸堂[题词] 庐江世第中丞山峻水部梅清家传三桂清名第一东晋名臣四部家声学海遗风声誉比山三高世泽庐山雅韵家传将略[门匾精选]1、家传三桂[典故注释] 宋,何造子,封绛侯,和他孙子何修辅、曾孙何格非三代中进士登第,家中建有“三桂堂”。

旧时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