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2场所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浅议——以南京大学为例

012场所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浅议——以南京大学为例

场所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浅议——以南京大学为例张进帅【摘要】在大学扩招和大学产业化的带动下,从1998年至2010年的十几年间,我国高校数量由1022所增加到2358所,在校学生规模由310.9万达到2231.8万人,成为我国历史上大学发展最为迅猛的一段时期。

然而,在波澜壮阔的大学校园建设热潮过后,我们发现设施先进的新型校园、形态各异的现代建筑与历史性校园相比,缺失了大学应有的人文传统和场所精神。

本文以南京大学老校区(原金陵大学校园)为例,回顾了其自近代建校以来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对南京大学历史性校园和新校区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当今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空间缺乏人性化,建筑缺乏关联性,忽视校园历史文化,缺乏大学精神”等问题。

最后,笔者受原金陵大学校园在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营造方面的启发,认为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要重视校园的整体性、人性化、人文性和地域性。

【关键词】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南京大学20世纪90年代末,在大学扩招和大学产业化的带动下,我国高校出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建设热潮。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1998年至2010年十几年间,我国高校数量由1022所增加到2358所,在校学生规模由310.9万达到2231.8万人(图1),可以说中国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校“大跃进”。

另外,这一时期出现的“合校”运动还导致了超大规模校园的出现。

图1 1952年至2010年中国内地高校发展曲线图①大学校园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发挥着记录并延续大学文脉的作用,而在波澜壮阔的大学校园建设热潮过后,我们发现设施先进的新型校园、形态各异的现代建筑与历史性校园相比,缺失了大学应有的人文传统和场所精神。

总的来讲,这时期的大学建设一味追求规模和效率,而质量却往往得不到保证。

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学起源与本质的追溯,以南京大学历史性校园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例,揭示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原金陵大学校园在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的营造方面给当代大学校园建设带来的启示。

1.大学的起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源于中世纪的欧洲,英文“university”来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

当时,这个词被用来指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行会,即当今大学的雏形,然而,在中国“大学”这个概念则完全是舶来品。

1.1早期封闭方院式的大学校园欧洲早期的大学校园模式来自中世纪的修道院,由于当时的教育被宗教神学垄断,所以老师和学生组成新的行会组织“公会”,这种“公会”即是大学的雏形,从一开始便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并在与地方宗教和政治势力不断抗争中逐步发展[1]。

在西方独立自由的学术环境下,大学校园形成了独立于城市的封闭形态。

如建于1167年的牛津大学(图2)和建于1209年的剑桥大学(图3),都采用了封闭方院的空间布局方式②。

此种校园模式常以高耸的教堂为视觉中心,以方院为基本构成单元,有利于与外界隔离,保持大学自身宁静超脱、独立自由的学术氛围,突显了宗教和人文精神的文化象征。

这种封闭方院式的校园模式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沿用,如美国早期兴建的哈佛大学(1636年)、耶鲁大学(170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1740年)以及斯坦福大学(1885年)等,都仿照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封闭方院的布局方式。

图2 牛津大学校园的“方院”图3 剑桥大学校园的“方院”1.2近代对称开放式的大学校园19 世纪后,自由民主的思想开始渗透到美国大学校园规划中,并开始强调大学要直接为社会服务新职能。

大学校园也开始打破传统的封闭空间,与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与此相适应的形成了低密度的开放型校园,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弗吉尼亚大学校园规划(图3)。

该校园以绿地广场为中心,建筑沿轴线围绕广场布置,形成半开敞的三合院布局[2]。

自此,这种模式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同样美国教会在中国创建的大学校园也多受此模式的影响,如南京的金陵大学校园规划。

总的来讲,不管是欧洲早期封闭式的大学校园、近代美国开放式的大学校园,还是近代中国的金陵大学校园,都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独立自由的大学精神。

图4 弗吉尼亚大学“开放式”的校园平面[2]2.南京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现在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是在近代创建的教会大学——金陵大学③的旧址上发展扩建而成的。

校园整体建设历时一个世纪,它位于现在的南京市中心,至今,校园内保存有丰富完整的金陵大学历史建筑群,并成为整个校园中最为引人的场所。

2.1金陵大学时期(1910-1952)金陵大学为美国教会创办,校园早期规划方案(图5)由美国芝加哥帕金斯事务所④设计,因此,校园规划也体现了美国教会学校的特点,采用了与弗吉尼亚大学相同的半开放式的校园模式。

校园的主体建筑是在1912年至1936年之间建设完成,沿南北轴线作不完全对称布局。

校园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造型严谨对称,墙体厚、窗口窄而高,一律采用青砖墙面,部分使用明城墙砖建造,屋顶多采用歇山顶,整体上显的浑厚稳重,另外,除有红色博风板、细部有砖雕墙花外,全无雕梁画栋(图6)。

主要包括:理学院(今东大楼)、文学院(今北大楼)、教堂(今礼堂)、农学院(今西大楼)、甲乙楼、丙丁楼、戊己庚楼、辛壬楼、小礼堂等建筑。

1936年,民国政府捐建图一座书馆,与北大楼相对应。

随后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西迁入川,金陵大学校园陷于日伪政府之手。

至1945年,复校。

除此之外,建校初期还建有一定数量的教职员宿舍,因学校在建校初期的教职员多为西籍,因此皆采用西式。

图5 1914年绘制的金陵大学校园规划平面⑤图6 1920年的金陵大学校园⑥2.2院系调整后至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成立之后,开始以苏联模式为目标对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局势下,“社会主义内容加民族主义形式”成为校园发展的方向。

以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为本质的大学精神被压制,进而强调大学物质形态的政治性,苏联社会主义形式成为此阶段校园形态的文化特征。

其中北园的教学楼正对校门,采用了苏式建筑风格;东南楼和西南楼均采用了“民族主义形式”,典型的“工”字形平面,分列教学楼两侧,呈东西对称布局,形成了横向轴线。

学校在原金陵大学轴线的西侧重新规划了新的校园主轴线,新轴线贯穿北园教学区与南园宿舍区,新轴线南起南园宿舍区的学生饭厅,经校门、北园主教学楼,延伸至原金陵大学宿舍区,采用典型的莫斯科大学“校门-广场-主楼”的校园轴线模式,并通过东南大楼和西南大楼之间的东西向轴线使得新老轴线得到更好的融合(图8)。

2.3改革开放后至二十世纪末文革期间学校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相应的中国高等教育也开始全面改革,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校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校园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此时期的南京大学校园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原金陵大学校园轴线和“校门口-教学楼”轴线,并开始向体育场西侧扩展,形成由化学楼、文科楼和逸夫馆形成的第三条校园轴线,均采用风格一致的现代式建筑。

这时期的建筑形式简单,立面简洁、无装饰,体现了功能至上的建筑设计思想,适应了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并初现建筑高层化趋势。

从建筑布局来看,打破了原来校园的对称布局的院落轴线系统,呈现自由开放的校园形态(图9)。

图7 1928-1952年的校园空间形态演变图8 1953-1977年的校园空间形态演变图9 1978-1999年的校园空间形态演变图10 2000-2012年的校园空间形态演变2.4新世纪的校园90年代之后,中国开始明确的向市场经济转型,高等教育也开始走向产业化。

特别是1999年之后,伴随大学扩招力度的加大,校园空间进一步向外扩展,促发了大学校园形态相应的一系列变革。

而限于十分有限的校园空间,建筑便越来越趋向高层化。

这一时期的校园建筑普遍采用框架结构,较多采用玻璃方窗,立面虚实对比强烈,韵律感极强。

校园建筑布局与之前的大学校园,特别是与近代的大学校园相比,建筑体量较大,而且空间灵活多变,不再拘于对称的布局方式,而且现代校园空间更倾向于在建筑群周围自由流动,形成开放自由的校园空间,改变了以往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围合模式,从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图底关系(图10)。

2003年,南京大学开始在南京城东的仙林大学城建设仙林校区,并于2012年正式成为南京大学的主校区。

笔者分别对在鼓楼和仙林两个校区生活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总的来讲,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内的建筑历史悠久,与仙林校区相比,更具有人文气息,受到大家的广泛欢迎。

3.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出现的问题大学校园原本就是研究并传授高深学问的文化圣地,应该有根植于自身历史与环境的独特的“场所精神”。

但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步伐的加速,在部分新校区建设中,出现了文化性丧失、历史性的断裂、校园景观趋于类同等问题。

3.1校园空间缺乏人性化当前,我国新校区的校园规模相对而言都比较大,而规划又过于注重功能分区和构图形式。

一方面,校园规划往往以机动车为参照,忽视了步行环境,使得校园空间尺度缺乏人性,大规模的校园与严格的功能分区给学生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校园远远超出步行的舒适距离。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交通趋向机动化,校园中的小汽车也越来越多,小汽车随处停放不但影响了校园景观,还威胁到步行者的安全。

3.2孤立的建筑缺乏关联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校园的设计者托马斯·杰斐逊认为:“大学不应该是一座孤零零的房子,而应该是一个村落,那种试图从一开始就建造一座能容下整个机构的大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

而当前很多大学校园建筑体量过大,而且建筑之间缺乏关联性,往往形成消极的外部空间。

南京大学仙林校园的规模与鼓楼校区相比要大很多,校园空间也更加宽敞,但是问卷调查显示,室外公共休闲与交流空间并没有因为校园外部空间的变大而增多,反而更多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室外公共休闲与交流空间。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绿化还不成熟,另一重要方面便是由于校园建筑体量过大,并难以形成宜人的、积极的外部空间,导致校园外部交流空间在心理上的缺乏。

建筑本应该是连续的要素,建筑体量的组合限定了校园的绿地和广场,而现代主义自内而外的设计方法,将建筑变成了雕塑,孤立的建筑出现在传统的校园空间中,打破了校园的院落系统,外部空间从明确限定的类型转为附属的、无组织的类型,无法产生交流与互动,从而成为消极的空间。

3.3对校园的历史文化不够重视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景观趋于类同,“千校一面”的校园环境普遍缺乏“场所精神”。

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大学过于强调办学的硬件条件和建筑的视觉效果,却对校园的历史文化考察较少,校园建筑没有与学校的历史文化形成联系,让人难以形成归属感。

一方面表现在我国前些年出现的合校风与换牌风,导致大学长久积累的校园历史文化丢失;另一方面表现在许多历史建筑在大学老校园改扩建过程中遭到破坏,导致校园文脉断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