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评课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评课

力与运动的关系是令人着迷的问题 西方有句谚语:“对运动无知,也就对大自然无知。” 亚里斯多德:物体的自然运动不需要外力 五元素:水、火、土、气;以太 四基质:冷、热、干、湿 马克思:百科全书式的科学 恩格斯:最博学的人(古代)
《牛顿第一定律》的特点
1.彰显“情智课堂”的理念 2.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力与运动的关系是令人着迷的问题 西方有句谚语:“对运动无知,也就对大自然无知。” 亚里斯多德:物体的自然运动不需要外力 布里丹:冲力说 伽利略: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只要除去加速或减速 的外因,此速度就可保持不变;圆周运动是惯性运动 爱因斯坦:行星所作的圆周运动是在弯曲时空中的“惯 性”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规律的研究对象:一切物体
规律的成立条件: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 规律的关键词:总保持、或
规律的外显表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状态
谢谢聆听!
苏科版、人教版: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其它版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高中人教版: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高中(甲种本):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 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策略
以情促思:引发学生讨论
教学活动
从静到动:没施加力,物体不能运动 从动到静:“没有”力,物体还能运动 从无到有: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以思促探:尝试实验探究
改变阻力: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应用 控制变量:斜面的作用 实验探究:获取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理论探究获取实验结论
以数推理:引导理论探究 形成规律:对规律进行讨论 应用规律:解决思考题 以理促用:自主解决问题 意犹未尽:为惯性教学奠定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
需要思考的七个问题:
1.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条件、内容?——解决本体知识 2.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什么?——解决教学目标的问题 3.为什么要研究牛顿第一定律?——解决课题引入的问题 4.怎样研究牛顿第一定律?——解决探究方法、程序 5.运动状态不变的本质?——解决惯性概念 6.运动状态不变的条件?——解决利用惯性解释相关现象的问题 7.反思教学过程的得失?——解决未来教学的问题
评课:
牛顿_301@
课标
2011版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 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001版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 第一定律。
课标
2011版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 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牛顿第一定律》的特点
1.彰显“情智课堂”的理念 2.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3.体现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等末速度假设+单摆摆球的等高性实验
伽利略 :科学之父
对接斜面的理想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的特点
1.彰显“情智课堂”的理念 2.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3.体现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4. 注重学生能力的养成
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
《牛顿第一定律》的特点
1.彰显“情智课堂”的理念 2.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力与运动的关系是令人着迷的问题
如果说人类文化经历了“前科学— —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 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 机……”的循环,儿童的文化学习探 究过程也同样要经历“前概念—— 猜想与假设——规范概念——新问 题与新现象——猜想与假设——新 的规范概念……”的循环。
2001版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 第一定律。
课标
2011版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 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增加可评价性 明确要求,便于操作
2001版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 第一定律。
教材
●北师大版 ●教科版 ●人教版 ●新沪科版 ●粤教沪科版
《牛顿第一定律》的特点
1.彰显“情智课堂”的理念
以师情促学情: 体现生命课堂的理念,促进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以情境促思考: 体现为思维而教的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养成 以思维促智慧: 体现学生智慧生成的理念,促进学生数理智能的发展
《牛顿第一定律》的特点
1.彰显“情智课堂”的理念 2.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