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

科学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


硅谷是美国著名 的工业化农业中 心,有“美利坚 梅脯之都”美誉
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末
80年代中期
90年代中期
21世纪初
持续的重大技术创新、高技术成果商业化,是硅谷经过历次产业更新,而始终立 于全球高技术盟主的关键
硅谷产业发展特征
数字内容与好莱坞 融合、信息医疗
•硅谷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政府规划痕迹很小 •应用型科学研究与高技术 成果产业化的典型代表
研 究 能 力
筑波科学城
全球高科技发展的三种模式
1、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综合体 政府缜密策划,与制造业没有地域上的 直接联系 •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大德科学城 •筑波科学城 •关西科学城 2、吸引高科技公司空间聚集,促进产 业增长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硅谷
波士顿128高速公路带
大德科学城 剑桥科学 工业园区 关西科学城
•特曼促进了斯坦福工业园(Stanford Industrial Park)的建立和发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高 技术园区,特曼称它为“斯坦福的秘密武器”。
•建立“荣誉合作项目”,在公司的教室里讲授斯坦福大学的课程,使公司的工程师们能够把 握最新科技的发展,同时又使大学教授及时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加强了公司和大学之间的 联系。
中关村 索菲亚 高科技园区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政府发起并严格规划(新竹科学工业 园区、张江高科技园区) •混合筹措兴建(法国索菲亚高科技园 区) •大学倡议兴建(剑桥科学工业园区)
3、在创新环境上建立高新技术公司的 技术-产业综合体
张江高科技园区 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产业能力
•硅谷 •波士顿128高速公路带 •中关村(90年代之后)
互联网新媒体、电 子商务与搜索 创新服务
英特网 全球垂直分工, IC向台湾和日 本的转移
通信、软件 标准化操作系 统Windows与 无线通信
•利用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 溢出效应,将新理论、新技 术、技术人才、风险资本、 商业模式导入到产业领域 •产业化从本地的制造,延 伸到基于技术和品牌输出的 全球生产 •风险投资和商务服务已经 从辅助性服务发展成为了面 向全球的一个独立的产业
硅谷的崛起和发展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包括:大学的科研环境、政府的资助 和订货、风险资本的投资、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环境配套建设等。
风险资本的作用
高技术产业是高风险产业,传统银行是不愿为它们投资的,因此伴随高技术产业的兴起 ,也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资本形式(capital formation),这种资本不依赖银行,而是从冒险 的投资家即风险资本家(venture capitalists )手中获得资金。” 硅谷是全美风险性创业投资的主要活动中心,美国几乎50%的风险投资基金都设在硅谷, 最集中的地方是门罗公园市的“沙岭路(Sand Hill Road)”3000 号,它已成为风险投资的 代名词。2005年,硅谷地区吸收了全美26%风险投资,以及几乎所有长期债券的50%。 硅谷的创新企业与风险资本结合的全盛时期是1970年代中期,硅谷中比较著名的风险投 资公司如阿瑟•罗克、克莱纳—珀金斯— 门罗帕克等公司,对硅谷重要的革新公司如仙童、 苹果、英特尔等的发展壮大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风险资本家,就不会有集成 电路、微处理器、个人电脑等高科技,也就不会有硅谷的存在。 除了进行金融投资外,资本家还担当企业的顾问,为它们提供建议以及如会计、律师、 广告商等支持性服务,帮助组织和改造公司的领导班子等。因此硅谷的风险投资家是一种新 型的技术家——风险资本家复合体。
融合研发、产业、城市功能的技术-产业综合体,是全球高科技区域化实践的发 展方向
科学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产业为基础: 高科技产业是科学城的基础和依托,产业 与当地科技密切关联(索菲亚、筑波等目 前的主要问题也在于科技与产业缺乏紧密 联系,产业化程度不够) 2、自主创新为核心 区别于其他“城”的关键点,凸现科技特 色,科技创新是重要功能 3、城市要素为载体 关注人的需求,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宜 居的生态环境和完备的生活配套 4、创意文化为底蕴 人文社区,结合当地文化特点,营造独特 的文化氛围
晶体管之父 肖克利
硅谷之父 特曼
科学商业巨人 诺伊斯
微处理器之父 行业的定律 特德.霍夫 戈登.摩尔
硅谷的崛起和发展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包括:大学的科研环境、政府的资助 和订货、风险资本的投资、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环境配套建设等。
环境配套建设
硅谷宜人的气候、优美的地理环境以及发达的高速公路、飞机场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 了不少创业人才;其次,硅谷从农业中心发展为高技术中心,它的传统工业基础薄弱,工会 不发达,在硅谷高技术企业中几乎没有工会存在,这有利于高技术企业发展的灵活性和工作 的流动性。 •便捷的交通,四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贯穿全境,拥有500辆公共汽车、74条线路、4300个 车站、28.5英里的轻轨铁路,连接居民区与高技术区 •硅谷四季降雨不均,夏季干旱缺雨,但是硅谷绿化面积大于建筑面积,并建有许多环境优美 的森林公园
硅谷的崛起和发展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包括:大学的科研环境、政府的资助 和订货、风险资本的投资、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环境配套建设等。
被称为“硅谷先驱” 的电力工程教授弗里德里克•特曼,他在1920年代任副校长期间, 致力于将大学的科研与企业结合起来,注重科学的实效性。 特曼的哲学是:“使大学和产业形成一种共生关系(symbiotic relationship),在这种关 系中,斯坦福大学将成为新的以技术为基础的产业思想库(brain trust )。”他强调“强大 并独立的工业必须发展它自己在科技方面的智力资源。”特曼对“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贡 献表现在一系三机构的创立上: •特曼创立了斯坦福大学杰出的工程系,督促对固态物理设备和其他技术的研究,而这些研究 成果为50、60 年代的“电子革命”奠定了基础。 •帮助兴建斯坦福大学研究院(SRI),这是专门从事与国防有关的研究并负责将军用技术转 为民用技术的研究机构。它在帮助西海岸公司的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高新技术园区的案例解读
美国硅谷、瑞典Kista、芬兰Teknia、法国索菲亚、英国剑桥、台湾新竹、日本筑波 、韩国大德、印度班加罗尔等著名国际园区的发展历程、运营结构、产业内容、特 征分析。
硅谷:全球高科技王冠上的宝石,是公认的“全球商业和技术创新中心”,世界 微电子之乡。
园区概述
•硅谷指加利福尼亚州北起旧金山湾,南到圣何塞,“是圣克 拉拉谷的一个象征性名称”,是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理 名称。 •斯坦福大学为了留住毕业学生在本地发展,在学校里选择了 一块很大的空地用于不动产的发展,并设立了一些项目来鼓 励学生们在附近发展他们的“风险投资”。其中最著名的就 是1939年成立的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1951年,斯坦福大学在帕洛·阿尔托建立斯坦福工业园,HP 和Varian Associates都是最早入主工业园的公司。 • “硅谷”一词是1971 年才由一位专为半导体工业搜集独家 新闻的编辑唐·霍夫勒创造的,首次出现在《微电子新闻》 周刊的系列报道中。从此,“硅谷”逐渐成为了高科技的代 名词。 •硅谷共包括15个城市,方圆五百公里左右,涌现出了HP、 CISCO、Intel、苹果、Sun、甲骨文、安捷伦、YAHOO、网景 (Netscape )、美国在线(AOL )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 ,在2000年,硅谷的产值已达5000亿美元。 •硅谷是美国经济重心从东部向西南部转移、从日落(sunset )工业基地到朝阳(sunrise)工业基地转变的支点。使美国 社会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
硅谷的崛起和发展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包括:大学的科研环境、政府的资助 和订货、风险资本的投资、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环境配套建设等。
政府的支持
在硅谷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硅谷发展早期,政府的扶持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美国政府包 括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三级政府。 •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科技政策、军事订货、研究合同、设臵政府实验室和发 展研究中心以及对地方研究活动实行直接资助等方式来鼓励和资助硅谷高科技的发展。在硅 谷成立初期,其订单有1/4 来自政府的军事订货,50 年代,联邦政府的军事订货达硅谷产品 销售额的40%,在集成电路开始发展的60 年代,美国政府购买集成电路产品数量一直占企业 全部产量的37%—44%。 •加州是“技术之州”,有明确的科技政策,如鼓励政府内部和政府外部的研究发展工作,设 立科学技术办公室,鼓励发展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设立如“四城市计划”等与地方政府机 构间的联系机制以及直接的金钱资助等。 •硅谷首府圣何塞市对硅谷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市政府为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如申请100 万 ,从银行可贷到70 万,余下30 万由政府提供。保护中小企业,对在本区域内发展的公司实 行税收优惠等。地方政府对硅谷的发展最为敏感,因此它对硅谷的扶持也最为直接有效。
硅谷的崛起和发展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包括:大学的科研环境、政府的资助 和订货、风险资本的投资、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环境配套建设等。
创新企业家的革新。只有少数有创造性的人才能起而迎 接挑战,这在硅谷再明显不过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动硅谷前进的最大动力就是那些被称为“80 年代新漂亮人类”的创 新企业家、工程师和科学家,如果没有肖克利、特曼、诺伊斯、特德•霍夫和乔伊斯等著名的 技术家和企业家,硅谷的发展是很难想象的。白人企业家对硅谷发展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移民企业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移民对硅谷发展的贡献。 据统计,有专业技能的移民在硅谷的数量占大多数技术公司工程师总数的1/3,截止到 1998 年,中国和印度的工程师所创建的企业占硅谷技术产业的1/4,销售额的加总超过168 亿美元,提供了58282 个就业机会(分别占总销售额的 17%和总就业机会的 14%)。
硅谷的崛起和发展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包括:大学的科研环境、政府的资助 和订货、风险资本的投资、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环境配套建设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