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的简答题及答案

药理学的简答题及答案

1.毛果芸香碱或阿托品对眼的作用答:毛果芸香碱:1)缩瞳:毛果芸香碱能兴奋瞳孔括约肌(环状肌)的M受体,使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收缩瞳孔括约肌,使虹膜拉向中央,致使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经滤帘流入巩膜静脉窦而进入血循环,使眼压降低。

3)调节痉挛:视远物模糊,视近物清楚阿托品:对眼的影响——散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因阻断睫状肌上的M-受体,睫状肌松弛,回缩的结果使悬韧带拉紧,晶体处于固定的扁平状态,屈光度下降,调节于远视,视近物模糊不清。

)2.阿托品的药理作用答:(1)抑制腺体分泌(汗腺、唾液腺、泪腺、支气管腺体等)。

(2)对眼的影响——散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因阻断睫状肌上的M-受体,睫状肌松弛,回缩的结果使悬韧带拉紧,晶体处于固定的扁平状态,屈光度下降,调节于远视,视近物模糊不清。

)(3)松弛内脏平滑肌:a胃肠道:解痉,降低蠕动频率及幅度,缓解绞痛。

b膀胱平滑肌:解痉。

c胃幽门括约肌:痉挛时使松弛。

(4)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快HR,加速传导。

(5)扩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病理状态下,微循环小血管发生痉挛时,大剂量阿托品有直接扩血管作用。

* 此作用与M-R阻断作用无关,为直接作用。

常规剂量对血管和血压无明显影响。

(6)中枢兴奋作用:a可兴奋延髓和大脑,治疗量(0.5-1.0mg)的阿托品可轻度兴奋迷走神经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

b剂量增加至2.0-5.0mg时,出现烦躁不安、多言。

c中毒剂量(10.0mg以上)常引起运动失调、惊厥、定向障碍、幻觉和谵妄等。

第06章肾上腺素受体药物3.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答:1.心脏(三加):激动β1受体,心脏兴奋性增加,心收缩力加强,传导加快,心率加快。

2.血管:(1)激动α1受体,皮肤、粘膜、肠系膜、肾血管收缩。

(2)激动β2受体,骨骼肌和肝血管扩张。

(3)冠状血管扩张:腺苷作用;β2受体激动,动脉舒张3.血压:(1)小剂量AD:收缩压升高:心脏兴奋,心输出量增加。

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差变大,这是因为骨骼肌血管扩张,抵消或超过皮肤粘膜血管收缩。

(2)大剂量AD:收缩压、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变小,这是因为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超过骨骼肌血管扩张。

(3)β2受体对低浓度AD敏感性较高4.β-受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答:(1)β受体阻断作用1) 心脏β1受体阻断: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肌氧耗量降低,血压稍降低。

此作用是本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基础。

2)血管与血压:短期应用β受体阻断药,由于阻断β2受体和代偿性交感反射,可使肝、肾、骨骼肌、冠脉血流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

持续用药,总外周阻力降低,产生降压作用。

使肾素减少,使血压下降。

受体阻断药对正常人影响不明显,对高血压患者具有降压作用。

3)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阻断,支气管收缩,呼吸道阻力增加,作用较弱,对正常人无影响;但对哮喘的病人,可诱发和加重哮喘。

哮喘病人禁用。

4)代谢糖原分解与α1、β2受体激动有关,α受体阻断药和β2受体阻断药合用时可拮抗肾上腺素所致的血糖升高。

5)肾素β受体阻断药可阻断肾小球旁器细胞的β1受体而抑制肾素的释放,影响RAAS 系统。

(2)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β受体阻断药能阻断β受体外,同时对β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

一般此种作用较弱,常被阻断作用所掩盖,不易表现出来。

(3)膜稳定作用有些β受体阻断药可降低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与局麻药及奎尼丁样的作用,称膜稳定作用。

这一作用在高浓度时才产生,与受体阻断药治疗作用无关。

第08章抗高血压药5.抗高血压分类、代表药及简单作用机制(20个字)答:(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如卡托普利等。

b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

如氯沙坦等。

c肾素抑制药。

如雷米克林等。

机制:抑制循环及局部组织中的ACE、减少缓激肽的降解、抑制交感神经递质的释放以及自由基清除作用。

(2)钙拮抗药:如硝苯地平等。

机制:通过阻滞Ca2+通道,使进入细胞的钙离子总量减少,导致小动脉平滑肌松弛,外周阻力降低,血压随之下降。

(3)利尿药:如氢氯噻嗪等。

机制:通过排钠利尿,使得有效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而降压。

(4)交感神经抑制药:a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莫索尼定等。

b神经节阻断药如美加明、咪噻芬等。

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如利血平、胍乙定等。

d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等。

机制:抑制交感神经的一些调节来降压。

(5)血管扩张药如肼屈嗪和硝普钠等。

机制: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从而降压。

第11章抗心律失常药物6.分类、代表药及简单作用机制(20个字)答:Ⅰ类——钠通道阻滞药机制:抑制Na+通道开放,降低0相上升速率。

ⅠA类,影响传导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如,奎尼丁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减慢传导速度,动作电位不变或缩短。

如,利多卡因ⅠC类,重度阻滞钠通道,明显影响传导速度,轻度延长动作电位。

如,普罗帕酮Ⅱ类——β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机制:阻断肾上腺素能神经对心肌的β受体效应,同时具有阻滞钠通道和缩短复极过程的作用。

Ⅲ类——延长动作时程药,如,胺碘酮,索他洛儿机制:降低细胞膜K+外流,选择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Ⅳ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机制:通过阻滞L-型钙通道,使钙电流减小。

第13章利尿药7.分类、代表药及简单作用机制(20个字)答:高校利尿药: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干扰Na+-K+-2Cl—同向转运系统,利尿作用强大。

如,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中效利尿药: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干扰Na+-2Cl—同向转运系统,减少氯化钠和水重吸收,易致低血钾。

如,氢氯噻嗪低效利尿药: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

保钠排钾,抑制碳酸氢钠,阻止对碳酸氢钠的重吸收,作用较弱,如,氨苯喋啶。

8.高效利尿药的不良反应答:(1)水与电解质紊乱(2)耳毒性(3)高尿酸血症(4)其他:可有恶心、呕吐、大剂量时尚出现胃肠出血第19章镇痛药9.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答:药理作用:1、CNS系统⑴镇痛镇静:吗啡选择性激活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

吗啡也能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改善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并可伴有欣快感。

对多种疼痛有效(对钝痛的作用>锐痛)。

⑵镇咳: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从而产生镇咳作用。

⑶抑制呼吸:治疗量吗啡可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

急性中毒时呼吸频率可减至3-4次/分,最后呼吸停止,这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⑷缩瞳: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

中毒时瞳孔缩小,针尖样为其中毒特征。

(5)其它: 兴奋延脑CTZ→恶心、呕吐。

抑制丘脑下部释放促性腺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2、兴奋平滑肌⑴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肌张力,减缓推进性蠕动,引起便秘,用于止泻。

⑵收缩胆道奥狄括约肌,胆道排空受阻,导致上腹部不适甚至引起胆绞痛。

提示:胆绞痛时合用阿托品。

(3)大剂量时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故支气管哮喘患者及肺功能不全者禁用。

(4)提高膀胱括约肌的张力,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

(5)降低子宫张力,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收缩作用,延长产程,产妇禁用。

3、心血管系统⑴扩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有时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这与吗啡抑制延脑血管运动中枢、促组胺释放和扩张外周血管等作用有关。

(2)间接扩张脑血管而使颅内压升高,主要由于呼吸抑制,CO2潴留使脑血管扩张的结果。

颅脑损伤,颅内压升高者禁用。

4、免疫系统:抑制免疫系统和HIV诱导的免疫反应。

不良反应:○1治疗量吗啡可引起恶心、呕吐、眩晕、意识模糊、不安、便秘、尿潴留、低血压、呼吸抑制等等○2连续多次应用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

○3急性中毒时出现昏迷、呼吸抑制、针尖样瞳孔缩小、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第22章解热镇痛抗炎药10.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答: 药理作用:(1)解热作用:○1仅使高热体温降至正常,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2仅影响散热过程,不影响产热过程。

○3.作用部位: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COX 。

(2)镇痛作用:○1非麻醉性镇痛药,无欣快感、耐受性、呼吸抑制。

○2镇痛强度中等:弱于哌替啶;对慢性钝痛有效,对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效。

○3.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4镇痛机制:抑制局部PG合成,降低痛觉感觉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3)抗炎、抗风湿作用:○1抗炎即减轻或消退炎症的红、肿、热、痛反应。

○2. 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则无。

○3. 抗炎作用由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不良反应:○S:头痛、耳鸣、头晕○2.心血管系统:高血压、水肿、心衰;心肌梗死、脑卒中、血栓形成风险增高○3.胃肠道:上腹痛、厌食、恶心、呕吐、上消化道溃疡或出血○4.血液系统: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心粒细胞减少症、再障○5.组织损伤:肝损伤、肾损伤(血流)、骨关节炎加重○6.阿司匹林哮喘○7.过敏:皮疹、瘙痒第27章肾上腺皮质激素药11.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答:药理作用:(1)抗炎:○1对抗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2抗炎作用强大○3作用于炎症的各个阶段(2)抗免疫:○1抑制免疫的全过程!○2抗过敏(3)抗休克:中毒性、心源性和过敏性休克,微循环障碍(4)抗毒:○1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

○2不能中和内毒素,也不能保护机体免受细菌外毒素的损害。

○3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热源释放、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致热源的反应性。

(5)其他:允许作用、血液与造血系统等等。

不良反应:○1长期大量应用:A消化系统并发症(诱发或加剧溃疡甚至出血,穿孔)B诱发或加重感染C医源性肾上腺皮质亢进(满月脸水牛背,多毛浮肿,高血压低钾)D心血管系统并发症E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迟。

○2停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恶心呕吐,乏力低血压休克)和反跳现象(激素依赖或未控制,停药病情恶化)。

第36章抗菌药物概论12.作用机制有哪些答:(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增加胞膜的通透性(3)抑制核算的复制与修复(4)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13.耐药性机制有哪些答:(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和合成酶(2)药物靶点改变或被保护(3)药物积聚减少:○1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或细胞壁增厚○2影响主动外排系统(4)其它:○1改变代谢途径○2牵制机制○3形成细菌生物被摸14.联合应用原则答:(1). 尽早确定病原菌(2.)按适应证选药(3)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5) 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6) 患者的其它因素与抗菌药物的应用第37章人工合成抗菌药15.磺胺与TMP合用机制答:磺胺类药物与对氨苯甲酸发生竞增争性抑制所致,对氨苯甲酸是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合成叶酸的必须物质,有了叶酸才能逐步合成核酸,直至综合成核蛋白,以保证细菌的生长繁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