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9.1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通过第七章“力”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就压力而言,它使物体产生形变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而且还跟物体所受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引入了压强这个物理量。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它会成为后续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等知识的基础,更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

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

本节课是压强的第一课时,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达成前两个段标。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

在探究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实验器材的特点,设计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是压强概念引入的前提,所以,做好该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

“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实验结论,直接给出压强的概念。

紧接着给出简单的计算例题,让学生及时学以致用,根据学到的压强公式,解答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压强公式的理解,同
时,教材给出解答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明确压强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

(2)能设计并完成实验,分别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3)掌握压强的概念,能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

(2)通过实验,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关系,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3)通过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素养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三个重要的力,重力、压力、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在学习摩擦力的过程中,已经运用到控制变量这种实验方法,但是实验设计的能力仍有待加强。

对实验现象的记录与描述不够准确严谨。

对于压力作用效果,学生存在一种思维定势:压力作用效果明显,是因为压力大。

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1)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形成过程。

(2)教学策略:通过观察和体验,感知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再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提出问题:当压力大小、受力面积都不同时,如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从而引入压强概念。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1)难点: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观察、记录与总结的过程。

(2)突破策略:让学生全程参与,做到:脑到、手到、眼到。

①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思考、填写导学案,并根据导学案,进行实验设计,然后动手实验,注意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并用图像法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②为了让实验探究思路更清晰,让学生先后进行两个实验。

实验一: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二:探究
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关系。

每做一个实验,总结得出一个结论,而不是完全把实验抛给学生,做完两个实验才一起总结。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清探究思路,也有利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一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让学生在实验二中得到改正。

实验一详细引导,实验二简略引导,做到详略得当,慢慢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根据实验器材,学会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五、教学媒体与教学用具
教学媒体:手机、一体机、PPT课件、教学课本、导学案
教学用具:压强小桌,海绵,钩码,气球,笔,报纸,书,笔筒等。

六、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实验记录、实验分析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温故知
新,引
入新
课【复习回顾】
师:力有什么作用效果?(板书)
生: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人站在雪地上,对雪地施加什么力?
生:压力
师:压力在这里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板书)
生: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同样对雪地施加压力,哪个压力的作用
效果更明显?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蓝色衣服的更明显,因为他的脚印更深
师:也就是说,这里的压力作用效果主要看
受力物的形变程度。

形变程度越厉害,压力
作用效果越明显。

(板书)【问题引入新课】
师:是什么因素导致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看到导学案活
动一。

(板书)
通过
回顾已学
知识,进
一步巩固
加深,同
时在所学
知识的基
础上提出
新的问
题,温故
而知新。

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往下学。

二、新课讲授
(一)观察现象,了解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演示观察与体验】
师:演示用两掌压气球,提问:
(1)轻压气球,是什么力使气球形变?
(2)增大压力,气球形变怎么样?
(3)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
关?(补充板书)
生:回答并完成导学活动一第1点
师:当压力的大小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
是不是就一样呢?请同学们继续看到
导学活动一第2点
师:演示用掌和指压气球,提问:
(4)手对气球的两个压力大小如何?你的
判断依据是?
培养
学生的观
察能力和
分析能
力,了解
压力的作
用效果跟
压力大小
有关。

培养
学生的观
计的原因吗?
展示图片: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优点
本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从演示和体验当中让学生对压力作用效果有所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探究,对压力作用效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引出压强概念,让学生写出压强公式并进行简单计算,学以致用,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结合一体机展示实时照片的功能,使实验点评更有针对性,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