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省级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课题组长、院教学督导员)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四有人才的重要阵地,对我国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其他各个方面,都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军的主要中坚力量。
能否办好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建设一支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结构合理、专业配套、数量适度、质量优良的师资队伍。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做好师资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大计。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很多,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运用。
一、在职选修
教师受聘后的培养,应当坚持经常性的多种方式的在职进修,边工作边学习。
1、自学。
针对工作中的不足与薄弱环节教师自己安排学习,充实提高。
这是许多优秀教师成长经验的根本一条。
自学能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有的放矢,对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听课进修。
教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可以在校内外进修研究生的某些课程,采用“零存整取”的方法,提升学历层次。
3、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青年教师在被学校录用为专业教师后,可以采取不脱产进修的办法,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一边承担部分教学、
科研任务,一边攻读硕士学位。
4、举办业务进修班或技能培训班。
学校师资管理部门可以有计划地在学校内组织举办各种类型不脱产的教师业务进修班或技能培
训班,例如外语、计算机等,对教师共同需要的知识进行集中培训。
5、组织专题讲座和研讨班。
校、系(教研室)、实验室都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根据教师需要的知识,举办各种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专题讲座、读书班、研讨班,扩充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参加实践
科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是培养教师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做好一名高职教师,首先要过教学关,要熟悉教学过程,要掌握教学技能。
使教师经过全过程的教学实践,了解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方法,加强对教学基本功的练习。
在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组织实习、社会调查、毕业总结等各个环节中认真实践,不断的总结、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科研实践是一种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教师参加科研实践是提高学术水平、增强科研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根本措施。
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案讨论、论证、文献资料的查阅、实验的实际操作、数据的测试分析、结果的总结评价等过程的学习锻炼,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社会实践是教师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增加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扩展知识领域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教师可以了解社会,在社会中学习,在社会中锻炼,从而更好地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观念,做好教师工作。
如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或者从事企业的顶岗实习等,都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三、脱产深造
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安排教师脱产学习,这是教师培养工作中必要的一种方式。
例如选送青年教师参加助教进修班,学习研究生课程,深化基础理论知识,补充任教中的不足,提高业务水平和技能,使之胜任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推荐青年教师报考定向或委培研究生,研究生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参加系统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扩充专业知识面,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理论知识结构。
选派教师到师资水平较高的院校(或先进生产企业)作交流或进修教师,在学术水平高、生产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从事教学、科研、实践操作,学习他人特长,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四、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高职院校教师获得新知识,新技术,了解新的科学技术动向,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渠道。
例如: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现场交流会,示范教学课等。
此类系列活动是传播知识的一种“特殊”课堂。
这种课堂知识密集,学术思想活跃,信息交流量大且互动性强,有利于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深化知识。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选派教师去企业考察、访问,参加企业产品研发,了解企业动态,开阔视野,交流信息。
一方面选聘
兄弟院校知名学者、先进生产企业的能工巧匠来校讲学、做学术报告、合作科研、共同参与指导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工作等,将相关的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带进学校,扩大受益面。
学术交流可以是人员交流,也可以是学术资料(图书资料、学术刊物、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软件等物品)的交流。
这些交流对传播和普及业界最新科技成果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并能博采众家之长,扩大学科境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从而升华教师的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