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代尔三角”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启示摘要:“蒙代尔三角”表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汇率的稳定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的目标,三者只能取其二。
从“蒙代尔三角”的视角,通过对我国外汇相关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分析,得出我国应在未来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与资本自由流动的目标组合;我国可由汇率目标区制度逐步过渡到完全汇率浮动制度。
关键词:蒙代尔三角;三元悖论;人民币;汇率一、“蒙代尔三角”理论的发展“蒙代尔三角”的含义是:一国货币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自由流动性三者最多只能同时选其二,而不可同时全部满足。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
该论断亦称为三元悖论。
这一“三元悖论原则”,提醒了各国政府以宏观调控方式干预经济时,应根据国情径行取舍,选择适当的目标政策。
其理论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和弗莱明在对开放经济中的稳定政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该模型可解释为:宏观稳定政策的效应将随国际资本流动的程度发生相应的变化。
即无资本流动时,固定或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均有效;而在资本完全流动时,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失效,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则有效。
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明确提出“三元悖论”的原则,并在其《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进行了详细论述,从而使该原则得到广泛认同。
由此可见,“蒙代尔三角”揭示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只能从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选择两个同时实现,而必须放弃第三个目标。
“蒙代尔三角”的三个顶点代表了三种目标组合的制度安排,即资本管制、汇率完全浮动以及货币局制度或货币联盟三种制度。
二、我国的“三元”存在情况1.货币政策存在情况从2006年开始,央行已用“微调”政策明确表示出了对于银行体系不断增长的流动性的回应。
自2007年8月15日起,央行进行了第六次对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
从2007年9月15日开始,为减少盲目投资,央行提出了一系列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通过鼓励储蓄的方式缓解了持续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储蓄率为负值的尴尬境地,同时央行在本年度里实施了第五次银行存款基准率的措施。
随后,为吸纳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央行启动了特别存款政策。
此举主要针对城市商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一些非公开市场的一级交易商,以增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该措施将会使在定向央票的发行过程中未被覆盖到的机构被纳入到央行收缩流动性的范围内。
此外,出于对我国外汇储备今后将会持续快速增长的考虑,本着提高收益的目的,央行发行了特别国债用以购买外汇。
在GDP和投资均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贸易顺差不断拉大,通货膨胀和价格均保持不断上扬的趋势,回收流动性和降低通货膨胀则成了重点问题。
上述一系列由央行所采取的货币紧缩政策便构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
2.资本市场开放情况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开放的状态还是相对封闭的,但开放度已经在逐渐加快。
说相对封闭,是因为外来资本的流入相对容易,而国内资本的流出则较为困难。
国内外资本交流的开放程度还不够大;说开放度逐步加快是因为,自1996年中国就已经开始逐步放松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这得益于我国在该年度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
所以,无论是要实现对加入WTO 的承诺还是要缓解国内外经济失衡的压力,(国内,大量囤积的资本导致流动性过盛;国外,贸易逆差是人民币被要求升值)我国的资本市场开放度都是在逐步加快的。
3.汇率政策状况汇率,这一贸易的镜像反应,理所当然地会随着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与逆差进行上下浮动来达到平衡。
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便顺应逐步市场化的汇率制度要求而诞生。
人民币汇率的浮动汇率是从2005年开始的。
2005年7月21日后,人民币汇率一改以往单一的以美元作为参考系的标准,将市场供求作为参考的基础,同时将货币政策作为参考的条件进行调节,从而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最典型的汇率浮动体现在2007年。
至2007年10月24日,以8.11的汇率计算,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当日以7.5010元的中间价创下了历史新高,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超出了9.3%。
在我国的“三元”存在情况中,货币政策自2006年起进行着一系列的微调,但从整体看,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始终保持着独立性。
我国的资本市场在相对封闭的现状下,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需要正逐步加大开发的程度。
我国的汇率政策状况同样随着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开放情况的变换也在改变着对汇率制度的选择。
自2005年开始选择有管理的汇率浮动制度。
由此可见,“蒙代尔三角”理论在我国不断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三、“蒙代尔三角”在我国的具体体现根据“蒙代尔三角”与我国的社会经济现状,目前,我国选择的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汇率的稳定与实行资本管制的经济政策组合。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以及抵御金融危机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使在多次大大小小的调整后,也从未达到完全浮动的状态。
我国未采取货币局制度或参与货币联盟与我国国情有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自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银行法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我国的货币主权和货币政策的独立。
1996年,我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同时对资本账户实行管制。
对资本项目的管制曾使我国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然而在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体系的大背景下,逐步放开对资本的管制是必要的。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由于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内外失衡的矛盾,我国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分别在1994年至1996年,1998年,1998年后出现了三次明显的冲突。
1994年至1996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较快,于此同时,国内的通货膨胀较为严重,则冲突产生。
1998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速度呈下降趋势,而同时国内的物价水平也在不断下降,由此产生冲突。
1998年以来,我国汇率日趋稳定,而稳定的汇率又与本外币利差的倒挂发生了冲突。
近些年出现的抑制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所面临的压力亦是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产生冲突的又一个表现。
几次的冲突,正是“三元悖论”在我国的具体体现。
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存在一定问题,存在改革的必要。
“蒙代尔三角”的相关理论则为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启示。
四、从“三元悖论”中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蒙代尔三角”中三个不能同时实现的目标的重要性并不相等。
我国应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符合我国整体利益的恰当的目标组合。
首先,从汇率的稳定这一目标来看。
保持汇率的稳定几乎是任何一个国家衡量经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但汇率在一定幅度内存在波动与汇率的稳定是不矛盾的,是被允许的。
汇率波动幅度的大小又是对一国汇率制度选择情况的一个反映。
由此,就我国而言,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与人民币汇率在一定幅度内存在波动并不互相矛盾。
而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敏感性也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降低。
其次,从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一边来看。
资本往来的日益频繁,已随着经济全球化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而我国对资本管制的逐步开放也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健全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据有关学者的相关研究,大量国际游资的暗涌不可能因我国实行资本管制而被阻止。
由此可见,从长期而理性的角度来看,资本管制对我国来说则不是最佳的选择。
故而不论是从主观上,谋求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还是从客观上,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都将促使资本的自由流动成为我国必要的选择。
最后,从货币政策的独立一方来看。
货币政策的独立应该说,是我国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的目标。
与内,尚属经济大国的客观事实决定了我国不能实行货币局制度;与外,亚洲货币联盟的形成与否亦不可知。
同时,维护国家的货币主权,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亦早已被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所决定。
由此,货币政策的独立这一目标应成为我国实行“蒙代尔三角”目标组合选择中的必然之选。
可见,我国有必要调整在“蒙代尔三角”目标组合上的选择。
即从目前选择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汇率的稳定的组合,逐步调整为货币政策的独立、资本的自由流动的组合。
但从目前来看,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汇率的稳定这一目标组合则更具有现实和可操作性。
而更优的制度的确立则是一个不断与实际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动态的过程。
而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可将实行汇率目标区作为一种过渡的制度安排。
这不仅有利于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而且保证了人民币中期汇率的稳定。
因而,目前,还需要为以后的改革奠定基础,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
五、结语“蒙代尔三角”理论表明了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的目标只能三者取其二。
就我国当前相关选择来说,基本符合当前经济实际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矛盾与冲突,人民币汇率制度仍然存在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国情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决定了我国今后应在中长期内选择货币政策独立与资本自由流动的目标组合,逐步放弃资本管制。
在实行完全汇率浮动制度之前,我国可由先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逐步过渡。
为此,在改革进程中应作出相应安排。
参考文献:[1]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刘思跃,肖卫国.国际金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丁剑平.人民币汇率与制度问题的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穆怀朋,蔡浩仪.利率和货币政策协调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5]谢平,张晓朴.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1994- 2000年中国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