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基本知识目录• 冬虫夏草简介• 药用历史及发展现状• 来源• 分类• 植物形态冬虫夏草是蝙蝠蛾科的幼虫被虫草菌属的真菌感染后形成的。
在幼虫感染生病的初期,幼虫表现行动迟缓,随后则出现惊恐不安,到处乱爬,最后钻入距地表3~5厘米深的草丛根部,头朝土表,不久便死亡。
真菌菌丝以幼虫体内组织为食,在幼虫体内生长。
幼虫虽死,但其体壳仍然完好,冬季发现时仍象一条虫子。
寒冬过后,到第2年春暖花开之际,虫体内的真菌迅速发育,到5、6月份,从幼虫头部长出1根真菌的子座,长2~5厘米,顶端膨大,子囊孢子充满了囊壳。
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壳中散发出来,再去感染其它幼虫。
因此,被感染的幼虫在地表下是完整的幼虫尸体,地表上长出一根草样的真菌,虫草之名由此而来。
冬虫夏草简介冬虫夏草,又称为夏草冬虫,简称虫草。
是虫和草结合在一起长的一种奇特的东西,冬天是虫子,夏天从虫子里长出草来。
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草是一种虫草真菌。
怎么长出来的呢?夏季,虫子将卵产于草丛的花叶上,随叶片落到地面。
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便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
土层里有一种虫草真菌的子囊孢子,它只侵袭那些肥壮、发育良好的幼虫。
幼虫受到孢子侵袭后钻向地面浅层,孢子在幼虫体内生长,幼虫的内脏就慢慢消失了,体内变成充满菌丝的一个躯壳,埋藏在土层里。
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长成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小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
全世界目前已报道发现由虫草属真菌Cordyceps寄生于昆虫、蜘蛛和其他生物长出子实体的虫草种类达400多种;我国已记录68种。
在国内外一些人和学者的概念中,把凡是由虫草属真菌寄生并能产生子实体的菌物结合体都通称为冬虫夏草。
然而,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学和我国绝大部分学者和人们及本文所指的冬虫夏草,是特指仅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区高寒草甸中的中华虫草菌Cordyceps sienesis (Berkeley) Saccardo (1878)寄生于昆虫纲、鳞翅目、蝙蝠蛾科、蝠蛾属Hepialus幼虫感病后形成的虫、菌结合体;;而其他类群仅称为虫草,不是正宗的冬虫夏草。
药用历史及发展现状药用冬虫夏草,最早的文字见于清朝汪昂的《本草备要》(1694)所载:"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止劳咳。
四川嘉定府所产者佳。
冬在土中,形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
若不取,至冬复化为虫。
后来,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1756)一书中记载:"夏草冬虫,功与人参同,能治诸虚百损",该书还对冬虫夏草的产地、食用方法和用量有详细的记述。
1757年吴仪洛所著的《本草从新》一书也指出:“冬虫夏草保肺益肾、止血化痰。
”其后《黔囊》、《文房肆考》、《四川通志》、《本草图说》等数百部古药书中都记载了冬虫夏草。
中国把冬虫夏草作为药材出口到国外的历史比文字记载的更悠久。
从明代中叶1400一1465年间就从浙江传到日本,并在贵族中广泛食用。
1723年由欧洲的传教士尚加特利茨库把从中国西北采到的冬虫夏草带到法国,由Reaumur在法国科学院的学士大会作了介绍,并登在会议纪要上;1943年,Berkeley鉴定了中国的冬虫夏草,正式定名为:中国虫草Sphaeri sienesis;1878年由Saccardo归为虫草属Cordyceps,冬虫夏草的研究在国外引起重视,中国虫草也开始驰名于世。
冬虫夏草由于仅分布于中国,又是数百年来我国和亚洲人民视为与天然人参、鹿茸相媲美的名贵滋补中药材,享有极高的声誉。
它药性作用温和,比其他种类的滋补品更具有广泛的药用和食用性,长期以来是我国既可药用又可食用的高级滋补品,并且一年四季都可食用,对老、少、病、弱、虚者皆宜服用,无任何副作用。
古代70多部中药学文献把冬虫夏草的功用归纳为:"能阴阳并补,治劳嗽膈症,诸虚百损;功与人参、鹿茸同,但药性温和,老少病虚者皆宜食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有200多部药书详细记载了冬虫夏草的药效与用途,历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其功用为:"补肺益肾,止血化痰。
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
"随着国内外医学的发展和中药学在全世界逐步普及,近年来发现冬虫夏草的功用效果越来越广泛。
经研究证明,它是具有镇静,止血,抗惊厥,降压,改善心肌缺血,抗血小板凝结,抗衰老,调节人体免疫和具有抗肺癌、淋巴癌和肝癌功能的药物。
目前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药学界和生物学界研究者的重视,有关研究报道大量增加。
最早科学地描述和发表我国青藏高原有蝠蛾属昆虫分布是英国的Poujade1886年在四川省的宝兴县雪山上发现一种蝠蛾,被他定名为德氏蝠蛾Hepialus davidi;后来Alphe raky、Staudinger等学者分别于1889和1895年在西藏发现了暗色蝠蛾H.nebulosus(同种异名:泥色蝠蛾H.luteus)、异色蝠蛾H.varians 两个种类。
1909年Oberthur在法国的Armorica半岛上整理由中国西藏、四川带去的药材和植物标本中,发现一头蝠蛾成虫,并以该半岛名称定名为H.armoricanus,但在发表新种时说明,该种蝠蛾产地可能是中国川藏高原,因在半岛一直未再发现有该种蝠蛾分布;后来一直到195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四川康定等地采到大量的蝠蛾成虫和幼虫,经朱弘复鉴定,与在法国Armorica半岛发现的蝠蛾是同一种,从而定名为虫草蝙蝠蛾,并确定为中国特产的冬虫夏草菌的寄主昆虫之一。
到目前为止,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区已发现中国特有的冬虫夏草菌寄主昆虫37种。
冬虫夏草来源本品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erk.)Sacc. 寄生在蝙蝠娥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六七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注:蛹草(北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 (L.)Link.的子实体及虫体也可作冬虫夏草入药。
冬虫夏草分类正宗的冬虫夏草从其生长环境来分有两种,高原草甸的草原虫草和高海拔阴山峡谷的高山虫草,由于生长环境和土质的差异,它们在色泽和形态方面有些许区别,草原虫草为土黄色,虫体肥大,肉质松软;高山虫草为黑褐色,虫体饱满结实。
因草原地域辽阔,是主产地,市面流行多为此品种。
而高山虫草源稀少,但古医书记载的多是这种。
从营养成分说,两者差不多,但无论哪种都是以天然本质为贵,一旦染色或受污染,就失去价值。
冬虫夏草植物形态子座单生,稀2~3个,从寄主头部生出,长4~11cm,基部直径1.5~4mm,向上渐狭细,头部膨大成近圆柱状,褐色,长1~4.5cm,直径2.5~6mm。
子囊壳近表面生,基部稍陷于子座内,椭圆形至卵形。
生于海拔3000~4000m高山草甸土层中。
主产四川、云南。
6~7月子座出土,子囊孢子未发散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3~8mm;头部红棕色,长有子座;胸腹部深黄色至黄棕色,胸节3,胸足3对,腹节10,腹足5对,中部4对明显;表面有环节20~30个;质脆,断面淡黄青海冬虫夏草色。
子座细长圆柱形,稍扭曲,长3~7(11)cm,直径1.5~4mm,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头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似纤维状。
气微腥,味微苦。
含粗蛋白、多种氨基酸、D-甘露醇即“虫草酸”、虫草菌素(3’-deoxyadenosin,cordycepin)、麦角甾醇、半乳甘露聚糖、尿嘧啶、腺嘌呤等。
甘,平。
归肺、肾经。
补虚损,益精气,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咳化痰。
治疗痰饮喘嗽,虚喘、痨嗽、咯血、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不复。
1.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
有补肾助阳益精之效。
可单用浸酒服,或配伍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等同用。
2.用于肺虚或肺肾两虚之久咳虚喘,劳嗽痰血。
能补益肺肾,平定喘嗽,止血化痰。
治劳嗽痰血,常配北沙参、川贝母、阿胶等;治喘咳短气,常与人参、胡桃肉、蛤蚧等同用。
此外,病后体虚不复,自汗畏寒等,可以同鸭、鸡、猪肉等炖服,有补虚扶弱之效。
冬虫夏草生长关于虫草的生长,一般人对其感到神秘莫测,前人曾有诗云:“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
一物竟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难穷。
”其实,虫草是一种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
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菌是虫草真菌,每当盛夏,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上,冰雪消融,体小身花的蝙蝠蛾便将千千万万个虫卵留在花叶上。
继而蛾卵变成小虫,钻进潮湿疏松的土壤里,吸收植物根茎的营养,逐渐将身体养得洁白肥胖。
这时,球形的子囊孢子遇到虫草蝙幅蛾幼虫,便钻进虫体内部,吸引其营养,萌发菌丝。
当虫草蝙蝠蛾的幼虫食到有虫草真菌的叶子时也会成为虫草。
受真菌感染的幼虫,逐渐蠕动到距地表二至三厘米的地方,头上尾下而死。
这就是“冬虫”。
幼虫虽死,体内的真菌却日渐生长,直至充满整个虫体。
来年春末夏初,虫子的头部长出一根紫红色的小草,高约二至五厘米,顶端有菠萝状的囊壳,这就是“夏草”。
虫草这时发育得最饱满,体内有效成份最高,是采集的最好季节。
青海,云南省迪庆、怒江州是中国虫草的主要产地之一。
冬虫夏草采收贮藏每年的农历四至五月间,积雪溶化的时候,便是冬虫夏草采收的季节,此时冬虫夏草出苗未超过一寸,如果过了这个时节,则会苗枯死,其它杂草也会生长极快,冬虫夏草则踪影全无;冬虫草采收时要除去附在虫体上的黄色腊衣和其它杂质,凉干或晒干;传统的包装方法是以6~8条,用小红绳扎成一小捆(小子)。
冬虫夏草的贮藏要求不高,一般来说,只要在产区,通过正常的干燥方法处理后,放在通风的环境下,是不会变质发霉的,如果太潮湿,可以考虑用密封袋包装后保存在冰箱内便可以了。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冬虫夏草性状本品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
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0.3~0.8cm ;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
子座细长圆柱形,长4~7cm,直径约0.3c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
气微腥,味微苦。
冬虫夏草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磷酸盐缓冲液(PH6.5)〔取0.01mol/L磷酸二氢钠68.5ml与0.01mol/L磷酸氢二钠31.5ml,混合(PH6.5)〕-甲醇(17: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0nm。
理论板数按腺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腺苷对照品适量,加90%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摇匀,冬虫夏草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