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鼠兔外形与其它鼠兔基本相似,尤其与达乌尔鼠兔相近。
成体重127-164克,体长156-178毫米。
后肢长于前肢。
无尾。
耳壳大,呈椭圆形。
鼻端及唇周呈深黑色,额骨较降起,脑颅部较低,整个头骨背面有较大的弧度。
平均颅长40.2-42.16毫米。
高原鼠兔在其分布区内,主要栖息在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原化草甸、草甸化草原和干草原上。
在河谷阶地、山麓缓坡、山前冲击洪积扇、低山丘陵阳坡的小嵩草和紫花针茅草场上数量较多,在山地阴坡的高山柳灌丛草场地上数量较少。
在河滩地黑刺灌丛和草甸草场,则根本见不到鼠兔的定居。
洞穴,可分为穴居洞和临时洞两类。
栖居洞是鼠兔居住和繁殖的洞穴,其构造繁杂,一般有洞口4个以上,多至25个,平均6-10个左右。
洞口前有扇形土丘,平均土丘径长39.9厘米,弧长69.7厘米,高到4厘米,不生草,常成为鼠兔出洞后或入洞前停留的“了望台”。
有些洞口之间有纵横交错的跑道。
冬春季节约有一半洞口被土堵塞,留下的洞口少而小,直径6-7厘米,洞口下斜度大于60度,并常用枯草堵住,使洞穴内具有较为良好的御寒保温作用;夏秋季节,鼠兔从6-7月份起陆续挖开在冬天被封闭的洞口,或新挖洞口,此时洞口直径一般为8-12厘米,洞口下倾斜度不下于30-45度角,洞口前堆有新的土丘,内有陈旧的球形粪便和腐草。
洞口下方的洞道伸至25厘米的地方,转为与地面平行的洞道,亦有个别段落可深至45厘米以下。
洞道弯曲多支,全长一般在10米以上,最长达97米,平均长41米,洞道内有便所、室和窝巢。
便所是洞道内短而扩大的分支部分,其中积有粪便,在一些老洞中,便所较多。
室为洞内扩大的部分,供临时休息之用。
窝巢的位置较深,距地面40-52厘米,大小21X30X13-32X35X23厘米,巢由枯草、根须和兽毛组成,呈盘状,供产仔和睡眠之用。
临时洞是鼠兔的暂时性隐蔽场所,构造简单,洞口较少,仅1-6个,洞口也小,直径约为6-7厘米,洞道全长5米左右,距离地面深20厘米左右,最深也不超过33厘米,很少弯曲分支。
洞内亦有便所和室,但无窝巢。
在鼠兔栖息的地区,还有大量的废弃洞穴和浅坑。
这些浅坑主要是鼠兔冬春季挖食草根留下的痕迹。
到夏秋季节鼠兔常将这些浅坑挖成临时洞穴,继而挖成栖居洞,但多数则成为粪坑。
鼠兔是一种白天活动的动物,但在夏秋季的夜晚11时以前仍有活动,活动包括采食、交配、挖洞和冬贮等行为。
在不同季节或一季节的不同天气条件下,它们的日活动频数、强度和活
动行为的表现皆不同。
这种差异与鼠兔不同时期的生理生态状况有关系。
春末及夏季,正值鼠兔发情交配之际,互相往来频繁,7月份活动率最高,活动范围较大,一次能奔跑75米。
7月初大量幼鼠出洞,并开始分居。
此时,采食时间长,尤其幼鼠,中午仍继续采食,活动范围缩小,彼此往来亦减少。
8-9月份,成、幼个体皆进入肥育期,采食时间更长,可达13.5-16小时以上。
此时开始出现清理和挖掘洞穴、贮备食料、封堵洞口等准备越冬的行为。
10月份以后活动率明显降低,绝对时数为11.5小时。
活动率最低是在12-1月份,绝对时数仅9.5小时。
冬季鼠兔仅在晴天无风的中午出洞晒太阳、采食,此时的活动范围更小。
有时也在雪下活动。
但活动不多。
高原鼠兔的活动高峰可因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异,在4-5月份高峰,主要在上午6-10时,中午活动亦较多,下午活动高峰不明显。
6-9月份,全日有两个活动高峰,最高峰在上午7-10时,下午活动明显降低,但高峰亦很明显。
10月份,基本上只有上午7-10时一个活动高峰,中午和下午活动均降低。
11月份,明显的只有一个活动高峰,时间在11-14时。
其活动半径通常为22米左右。
鼠兔是草食性动物,主要吃植物的嫩茎、叶、花、种子及根芽。
对鲜嫩多汁的绿色部分更为喜食,尤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菊科植物为甚。
其中最喜食的植物为波伐早熟禾、多枝黄芪、异穗苔、青稞、蒲公英;喜食的有小嵩草、扁穗冰草、白里金梅、老芒麦、针茅、燕麦草、鹅冠草、无芒雀麦;较喜食的有二裂萎陵菜、阿尔泰紫菀等。
它们的食性随环境和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在4-5月份的胃内食物中,根、芽所占比例较大,紫菀、萎陵菜、苔草、禾草的根芽高达48.2%,7月份胃内食物的植物绿色部分达到82.7%;8月份绝大多数植物已结实亦显黄绿色,胃内食物的绿色部分大幅度下降仅占26.1%,而种子的出现率上升到33.9%;9月份更少,仅占3.1%,相应的不仅种子数的出现率大增,而干草的比重也大大增高到55.6%。
鼠兔的食量较大,平均每日采食鲜草77.3克,其日食量占体重的52%。
不同季节的日食量亦有变化,夏季的食量大于春季,秋季又大于夏季。
此外,高原鼠兔亦有贮草习性。
每年7-8月份,常把草咬断,堆成一个个的小草垛,其直径10-30厘米,每垛重约3-5斤,在它们栖息的地方这种草垛很多。
高原鼠兔的繁殖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在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一年繁殖一次。
据调查,在青海省天峻县,其繁殖在4-7月份,繁殖盛期在5月至6月上旬,妊娠率高达83.3%。
在青海省泽库县,其繁
殖期在3月下旬至9月份,繁殖盛期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一年可繁殖两次,妊娠率最高为88.9%,出生早的仔鼠,可在当年参加繁殖。
两地区每胎产仔数均为1-8只,平均为4.6只。
高原鼠兔种群中雌鼠数多时,种群数量有较强的增长趋势,反之,则数量的增长趋于迟缓。
高原鼠兔群体家族式生活,其种群数量随生境而有所变化。
在平滩阶地,一年中每公顷内洞口变动范围为1700-1824个,平均为1728.2个,每公顷内全年数量变动范围为22-209只。
在山前缓坡,一年中每公顷内洞口数量变动范围为2718-4109个,平均为3189.3个,全年数量变动范围为20-189只。
在丘陵阳坡草原,一年中每公顷内洞口数量变动范围为562-2178个,平均为1095.9个,数量变动范围为33-171只。
但是,不论哪种情况,全年数量最高峰均出现在6-7月份,以后每月的数量逐渐下降,数量最低点出现于翌年繁殖之前。
在青海省海西州与高原鼠兔同域栖息的鸟兽及其相互关系如表:寄生于鼠兔体外的寄生物主要是跳蚤和硬蜱;皮蝇蛆常寄生于皮下组缔组织中,5、6月份寄生率较高。
体内寄生虫有蛔虫和绦虫等。
1960年在青海省果洛州发现的鼠兔流行病,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引起的,流行期在5月下旬至7月底,以7月上旬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