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宁市2019年八年级物理全册:4.3“连通器”知识归纳练习题A卷

南宁市2019年八年级物理全册:4.3“连通器”知识归纳练习题A卷

南宁市2019年八年级物理全册:4.3“连通器”知识归纳练习题A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B .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C.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D .船闸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2 . 在一个装满水的容器中,投入一个质量为20 g 的物体,从容器中溢出15 g 的水,则该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和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A .下沉,压强不变B .上浮,压强不变C .漂浮,压强减小D .悬浮,压强增大3 . 如图所示,平静的湖中,下列哪处水的压强最小(ρ水= I g/cm3)A .aB .bC .cD .d4 . 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A .用抽气筒从b 管向外抽气,瓶内气球会膨大起来B.用手指盖住上孔,水就停止流出,手指一松开,水又从下孔流出C.将带有玻璃管的空试管加热后,倒插入水中,水会进入试管D.往容器中注入水,水静止时,容器各部分中的水面保持相平5 . 如图为某饲养场牲畜自动饮水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储水箱与饮水杯A,B,C组成连通器B.当牲畜饮水时浮球会水面下降使进水管补充水C.静止时浮子受到平衡力的作用D.静止时水对三个饮水杯底部压强的关系是:PA<PB<PC6 . 下列现象中,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A.用吸管能从汽水瓶中把汽水吸入口中B.茶壶的壶嘴和壶身要大致等高C.用抽气机抽出灯泡中的空气D.医生推针管里的活塞,将药液注入病人体内7 . 下列事例与所对应的物理知识不相符的是A.拦河大坝上窄下宽----液体压强B.茶壶----连通器C.飞机的升力---空气的浮力D.吸盘式挂衣钩---大气压8 . 如图所示的实例中,没有应用连通器原理的是A .茶壶B .锅炉水位计C .船闸D .潜水艇9 . 下列实例中,属于利用连通器原理进行工作的是( ) A .锅炉液位计B .脱排油烟机C .抽水机D .订书机10 . 下列生活实例中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A .用吸管喝汽水 B .洗手盆的排水管 C .注射器吸取药液D .活塞式抽水机11 . 下列工具中,主要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 A .温度计 B .液位计 C .订书机 D .抽水机12 . 如图是同学们在家庭实验室中的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对其解释不正确的是A .甲图中用圆珠笔芯制作的密度计,它的刻度是越往上越小B .乙图是制作的水气压计,试管口的塞子要多打孔与大气相通C .丙图是用注射器制作的潜艇,其原理是通过吸水、排水的方法改变其重力,实现沉与浮的D .丁图是一个冷热水混合淋浴器,它利用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3 . 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书包带做得宽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B.排水管的U形“反水弯”是一个连通器C.大气对吸盘的压力与勺子的重力大小相等D.飞机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快,压强大14 .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A.茶壶B.锅炉水位计C.盆景的自动给水装置D.乳牛自动喂水器15 . 关于压强和浮力知识的应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液压机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B.水坝的下部总要比上部宽些,以便承受更大的水压C.潜入水中的潜水艇,潜水越深,所受的浮力就越大D.用密度计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时,它所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二、填空题16 . 剌猬身上有许多刺,这些刺可以减小受力面积,从而增大_____,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壶的壶嘴与壶体组成了_____(选填“压强计”、“密度计”或“连通器”)。

17 . 著名的______实验向人们显示大气压强是很大的,意大利科学家______首次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为帕,它的含义是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______为牛18 . 在房屋装修时,为了在墙上画一条水平线,工人师傅常拿一根装有水的长透时塑料软管,贴着墙面在软管两端的水面处作出标记,将标记连成直线,即得到一条水平线,如图所示.他们在做标记时用到了物理学中_____的知识.请你再列举一个此物理知识在生产或生活中的应用_____.19 . 中国深海无人深潜器下潜深度可以达到8213米,创了世界纪录,图是某种深潜器。

深潜器从刚浸没在海水中至下潜到300米深处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海水压强将_____________,所受的浮力大小将__________ (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在300米深处海水产生的压强约为_______帕。

(海水的密度取水的密度)20 . 如图所示,一种卫生间的地漏结构像是一个“扣碗”倒扣在存水杯上。

当存水杯中的水满后,由_____原理可知,水就会从下水管流出。

而下水管中的“异味”却不能通过地漏进入室内,若下水道堵塞了,可以用吸盘疏通,这是利用了_____的作用。

21 . 搓手是通过_____方式改变内能的;运动员打乒乓球,球弹出,这主要是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山顶的气压比山脚的气压_____(填高或低).22 . 船闸和锅炉水位计都利用了_________的原理.23 . “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由如图的“着陆器”和由它搭载的“月球车”组成。

在月球表面着陆后,“月球车”与“着陆器”分离,这时“着陆器”对地面的压力将_____,压强将_____;为了适应月球地面的特殊状况,“月球车”安装了6个车轮,当“月球车”在水平地面上行驶时,先6只轮子着地,后只有4只轮子着地,那么它对地面的压力将_____,压强将_____。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4 . 如图所示的茶壶嘴与壶身相通,构成一个;水对壶底的压强(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对壶壁的压强;茶壶的盖子上有一个小孔,通过这个小孔作用到壶内的液面上,壶中的水便容易倒出来.三、实验题25 . (2017·上海杨浦一模)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当流体处于流动状态时,其内部各处的压强有什么规律呢?小李同学将图(a)所示的玻璃管装置接到水流稳定的自来水管上,当水在玻璃管中流动时,可看到两个竖直管中液面的高度并不相同。

从图中可以看出A、B两处管的粗细不同,因而A处流速小,B处流速大,可见流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接着,小明又自制了一个飞机机翼模型,如图(b)将其固定在托盘测力计上,在模型的正前方用电扇迎面吹风来模拟飞机飞行时的气流。

(1)由图(a)的实验现象,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初步结论是_____;(2)在图(b)所示的实验中,电扇没有吹风时,托盘测力计示数等于机翼模型的重力大小,当电扇转动后,发现托盘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了,请用上述实验结论分析原因。

电扇转动后,气流会流经飞机机翼模型,机翼模型上方凸,空气通过的路程长,流速大,向下的压强小;机翼模型下方较平,空气通过的路程短,流速小,向上的压强大,从而形成了一个向上的压强差,_________;(3)下列情形中,能够运用上述实验结论进行解释的是_____(选填序号)。

A.将氢气球放手后,它会飘向空中B.地铁站台上,人必须在警戒线外候车C.船舶航行时应避免两艘靠近的船并排前进26 . 在学习了连通器后,某小组同学为了研究连通器内液体静止时液面的高度差,先将水注入用不同粗细的玻璃管制成的连通器中,已知管的横截面积SC>SB>SA,待水静止后,水面如图(a)、(b)、(c)所示;然后他分别在连通器右侧的玻璃管中注入不同高度的和水不相溶的液体,直到水被完全压入左管中,测量出此时水的深度及两个液面的高度差,静止后液面如图(d)所示.接着,他们换用不同液体重复上述实验,下表中记录了他们探究过程中的部分数据.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实验序号液体的密度(克/厘米3)水的深度(厘米)液面的高度差(厘米)10.715.06.420.8 3.830.9 1.74 1.1 1.45 1.3 3.56 1.5 5.07①分析比较图(a)、(b)或(c)中液面高度及相关条件可得:当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静止时,液面高度差为________,且与________无关.②分析实验序号1和2和3中的数据可初步得出:连通器中分别盛入水和某种不相溶液体,当水的深度一定且液体静止时,________.③分析实验序号4和5和6中的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与②的结论相________(选填“一致”或“矛盾”).④基于③的结论,小王猜想:连通器中分别盛入水和某种不相溶液体,当水的深度一定且液体静止时,最终两个液面的高度差决定于水和液体两者密度的差值大小.综合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小王的猜想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⑤小张猜想:连通器中分别盛入水和某种不相溶液体且液体静止时,最终两个液面的高度差可能还跟水的深度有关.若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一次实验加以验证,则序号7中拟进行实验的数据可设计为________、________.四、简答题27 . 为了避免丈夫迈克一次饮酒过多,妻子海伦发明了一种底部连体杯,两酒杯底部用软管相通,如图所示,每次丈夫端起酒杯时,海伦就将酒杯放下一些,从而有效控制了丈夫每次的饮酒量,请你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连体杯的主要原理.五、综合题28 . 请阅读《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现象会让我们产生疑问,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通常是能够借助数据收集、分析等手段,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例如,“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你可以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并予以解答。

并不是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究,当问题太泛化或太模糊,就难以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是什么影响气球贴到墙上?”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必须是可检验的。

也就是说,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

例如,“增加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会改变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吗?”在这个问题中,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是自变量,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是因变量,我们通过改变自变量就可以检验因变量怎样变化。

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例如,液体密度影响浮力的大小吗?方式二: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例如,如果液体密度越大,它所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吗?方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例如,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吗?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围绕可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