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论

小学语文教学论

离线考核
《小学语文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答语文课程的特点。

答:语文课程的特点有:内容的时代性与知识的综合性;要求的实践性与选材的规范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的模糊性。

2、简答语文学习方法的特征。

答;语文学习方法的特征有:继承性、综合性、层次性、发展性。

3、试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为何在字形方面容易出现问题。

答:识字的难点在于掌握字形。

小学生在掌握汉字的形、音、义时,掌握字形是最难的。

这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从汉字本身的特征看,小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难易,与汉字的形体、笔画数目、笔画种类和结构有重要关系
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看,初入学儿童对客观事物感知的精确性和分化性发展水平不高。

形体繁杂的汉字,对于分化能力不高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精确记住,是比较困难的。

根据研究,初入学儿童掌握字形的心理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泛化阶段。

第二,初步分化阶段。

第三,精确分化阶段。

4、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有: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形式多样,交流分享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二、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

答: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有: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服从服务于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教材内容相匹配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教师教学风格相适应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建立在现实的教学条件基础上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师在语文学法指导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答:(1)要将语文教学过程变为语文知识和语文学法的学习过程。

(2)要注意学法指导的连续性和长期性。

(3)教师在完成每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备课时设计学法,课堂中渗透学法,课后要总结学法。

(4)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和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自学兴趣,要编报自学提纲,设计自学程序,并适当安排自学时间,让学生体会学法,掌握学法,运用学法
(5)要不断强化学生提高学习方法的信心,特别是带普遍性的基本的学习方法,要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反复实践,使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信息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思想联系和敏感的信息反射系统。

三、实践操作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元宵节〉〉为教学内容,请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1、为本课设计教学目标,并简要分析设计的维度及设计的依据。

答: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渗透识字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元宵节;
3、初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文化
(2)设计的维度和依据
目标中“认识生字”是锻炼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课文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渗透识字,通过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文化培养学生的情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学习
2、为本课设计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的基本依据。

答:
(一)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哪一篇文章呢?
生:元宵节
师:同学们知道元宵节是什么节日吗?都有哪些习俗呢?
生:吃元宵的节日、团圆的节日、看灯的节日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跟随课文来认识元宵节。

初读课文、熟悉生字
师:老师先来读一遍,然后同学们跟读。

(师范读)
师:听完老师读的,接下来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跟着读一句。

(生跟读)
师: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然后我们开了火车来朗读
识字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本课的生字,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指,来和老师一起写。

节、欢、吃……
(二)设计的基本依据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由“要素研究”向“过程研究”发展,识字贯穿课堂始终。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全方位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和习俗,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识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