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预习目标:1、把握本文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作为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预习方法:1、抓住关键语词理清说明顺序,明确荔枝的相关特点。
2、紧扣关键语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引用古代诗文达到的说明效果。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
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
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
《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文体介绍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3、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
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教学过程:一、文本研习1、整体感知(1)第一部分:(1节)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第二部分:(2-10节)荔枝的生态(说明荔枝本身)果实外部形态(2-5)2节:果壳,龟裂片、片峰(粗糙)3节:果色,深红色或紫色4节:果形,心脏形、卵圆形、圆形5节: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果实内部组织(6-10)6节:果膜,白、薄7节:果肉,白色半透明(颜色)、味甜微酸(味道)、制作方法8节: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9节: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10节: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第三部分:(11-14)荔枝的生产(说明荔枝问题)11节:.产地,中国南部12节: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13节: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14节: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2)根据结构图,作者介绍荔枝采用了那些说明顺序?为什么采用这些说明顺序?使用这些说明顺序有何作用?体现了本文的什么特点?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
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
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
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
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2、重点探究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
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1)科学性①语言细密精确(限定范围、修饰程度、说明条件、比喻形状)如:“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不能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因为:作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
又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在语言的周密上,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②确数、约数的运用,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③例子事实确凿如: 13节荔枝古籍,其中“陈紫”一种,现名“莆田荔枝”……④术语依据科学如:荔枝壳粗糙,用果树学术语叫“龟裂片”。
还有如“片峰”“果肩”“果顶”等(2)文学性①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细读课文请找出,并说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如:细长如指,圆小如珠等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
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二、问题探讨1、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隐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2、第一段在文中是否多余?作用是什么?(存疑导入,引人入胜。
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对象。
初设印象,列出说明总纲,使文章结构紧凑。
)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壳如红缯——错(粗糙)膜如紫绡——错(误作)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浆液甘酸如醴酪——对三、【课后练习】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梦幻视觉“水立方”国家体育场——“鸟巢”以它充满阳刚之气的独特外形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而与它并肩而立的国家游泳中心,则以一种柔美风格,与“鸟巢’’共同在北京城的北部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与“鸟巢”一样,国家游泳中心也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名字:水立方。
(一)阳光下晶莹的水滴“水立方”设计精妙,晶莹通透,具有梦幻般的独特的视觉效果。
它是—个177米乘1 77米,高31米的方型建筑。
看起来形状很随意的建筑立面遵循严格的几何规则,立面的不同形有11种。
内层和外层都安装有充气的枕头,梦幻般的蓝色来自外面那个气枕的第一层薄膜,因为弯曲的表面反射阳光,使整个建筑的表面看起来像是阳光下晶莹的水滴。
如果置身于”水立方”内部,感觉则会更奇妙,你会看到,那些气枕像海洋里的一个个水泡。
(二)奇妙自洁不沾尘土“水女方”从材料到结构完全是一个创•新的建筑,蕴涵着极高的科技含量。
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节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节世界上最大的ETFE应用工程。
ETFE项目经理詹姆斯先生说:“它是一个双层ETFE芹,统,外面一层里面一层,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第一个,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这种ETFE膜材料的质量只有同等大小玻璃的1%,韧性好,又能吸收更多的阳光,并且不易自燃。
另外,它们还有奇妙的自洁功能,不沾附尘土,风一吹,土就走了。
(三)覆盖计划大量节水拥有三个巨大游泳池的水立方,每小时蒸发掉的水就要超过一吨。
有没有可能避免除这种浪费呢? “水立方”的建设者们在设计之初就有过周全的考虑。
他们考虑在游泳池池不用的晚上用塑料布或其他材料将整个池水覆盖。
覆盖计划包括了整个“水立方’’的比赛池、戏水大厅等,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水。
除此之外,“水立方”的另一个环保功能是收集和循环利用雨水,这是充分体现“水立方”科技、绿色设计理念的一个技术亮点。
落到水立方房顶上的雨水会汇集到建筑物下面的一个中心储蓄池中,这些被收集永的雨水将被循环利用。
(选自《竞报》2006.12,有删改)1.如果说“鸟巢”因其雄伟壮观,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的建筑风格,那么“水立方”,则因其)梦幻晶莹(只答“晶莹”亦可,展现出一种柔美的建筑风格。
2.本文(一)中划线的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通过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水立方”的晶莹美丽。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节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ETFE应用工程。
不能去掉。
“目前”从时间上进行限制,说明了“水立方”的“ETFE应用工程”只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工程。
4、“水立方”的设计贯穿了绿色环保的理念,在本文(三)中,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池水覆盖可减少水蒸发(或“池水覆盖可节约大量的水”;可收集和循环利用雨水)5、有人担心“水立方”的外层薄膜容易堆积灰尘,影响美观,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此作出回答。
“水立方”的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节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有奇妙的自洁功能(或“它们不沾附尘土,风一吹,土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