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光的偏振自测题一、选择题1.线偏振光经过λ/2片后,成为( )。
(A )线偏振光 (B )椭圆偏振光 (C )圆偏振光 (D )不是偏振光2.光强为I 0的自然光垂直通过两个偏振片,它们的偏振化方向之间的夹角α =600,设偏振片没有吸收,则出射光强I 与入射光强I 0之比为( )(A )1/4 (B ) 3/4 (C )1/8 (D )3/83.如果两个偏振片堆叠在一起,且偏振化方向之间夹角为600,假设二者对光无吸收,光强为I 0的自然光垂直入在偏振片上,则出射光强为( )(A) I 0/8 (B) 3I 0/8 (C) I 0/4 (D) 3I 0/44.自然光以布儒斯特角入射到两介质界面,则反射光为( )。
(A )自然光 (B )线偏振光 (C )部分偏振光 (D )圆偏振光5.两偏振片堆叠在一起,一束自然光垂直入射其上时没有光线通过。
当其中一偏振片慢慢转动1800时透射光强度发生变化为:( )(A) 光强单调增加。
(B) 光强先增加,后有减小至零(C) 光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D) 光强先增加,然后减小,再增加,再减小至零 6.一束自然光自空气射向一块平板玻璃(如图)射角等于布儒斯特角i 0 ,则在界面2的反射光( )(A) 是自然光(B) 是完全偏振光且光矢量的振动方向垂直入射面 (C) 是完全偏振光且光矢量的振动方向平行入射面(D) 是部分偏振光7.一束自然光入射到一个由四个偏振片所构成的偏振片组上,每个偏振片的透射方向相对于前面一个偏振片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了一个030角,则透过这组偏振片的光强与入射光强之比为(A) 0.41 : 1; (B) 0.32 : 1; (C)0.21 : 1; (D) 0.14 : 18. 在真空中行进的单色自然光以布儒斯特角057=B i 入射到平玻璃板上。
下列哪一种叙述是不正确的?(A) 入射角的正切等于玻璃的折射率;(B) 反射线和折射线的夹角为2/π;(C) 折射光为平面偏振光;(D) 反射光为平面偏振光;9.一束光是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混合光,让它们垂直通过一偏振片,若以此入射光束为轴旋转偏振片,测得透射光强度最大值是最小值的5倍,那么入射光束中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光强比值为( )(A )2/3 ; (B )1/3; (C )1/5; (D ) 1/210.设自然光以入射角057投射于平板玻璃面后,反射光为平面偏振光,试问该平面偏振光的振动面和平板玻璃面的夹角等于多少度?(A) 0; (B) 33; (C) 57; (D) 69;11、两偏振片堆叠在一起,一束自然光垂直入射其上时没有光线通过,当其中一偏振片慢慢转动360°时透射光强度发生的变化为( )(A )光强单调增加;(B )光强先增加,后又减小至零;(C )光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D )光强先增加,然后减小至零,再增加,再减小至零。
12、三个偏振片P 1,P 2与P 3堆叠在一起,P 1与P 3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P 1与P 2的偏振化方向夹角为30°,强度为I 0的自然光入射到偏振片P 1,并依次透过偏振片P 2与P 3,若不考虑吸收和反射,则通过P 3后的光强为( )(A )I 0/16 (B )3I 0/32 (C )3I 0/8 (D )I 0/413、当自然光以全偏振角i 0入射到两介质界面,则透射光为( )。
(A )自然光 (B )线偏振光 (C )部分偏振光 (D )不是偏振光14、一束光强为I 0的自然光,相继通过三个偏振片P 1、P 2、P 3后,出射光的光强为I= I 0/8,已知P 1和P 3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若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P 2,要使出射光的光强为零,P 2最少要转过的角度是( )(A )30° (B )45° (C )60° (D )90°15、光强为I 0的自然光依次通过两个偏振片P 1 和 P 2。
若P 1 和 P 2的偏振化方向的夹角α=30º,则透射偏振光的强度是( )。
(A )I 0/4 (B )4/30I (C )2/30I (D )3I 0/816、自然光入射到重叠在一起的两个偏振器上,如果透射光的强度为最大透射光强的1/4,则两个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之间的夹角为( )。
(A )45º (B )90º (C )180º (D )300º17、一束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混合光垂直入射到偏振片上。
若偏振片以入射光为轴转一周,发现透射光强度的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倍,则入射光中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强度比为( )。
(A )1/1 (B )1/2 (C )1/3 (D )2/118、一束自然光通过一偏振片后,射到一折射率为3的玻璃片上。
若转动玻璃片,使反射光消失,这时入射角等于( )。
(A )60º (B )45º (C )30º (D )15º19、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单色自然光,在屏上形成干涉条纹,若在两缝后分别放一个偏振片,两偏振片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则( )(A )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变,但明纹的亮度加强;M (B )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变,但明纹的亮度减弱;(C )干涉条纹的间距变窄,且明纹的亮度减弱;(D )无干涉条纹。
20、双折射晶体中传播的e 光振动方向( )。
(A )平行于其主截面 (B )垂直于其主截面(C )平行于其主平面 (D )垂直于其主平面二、填空题1.一束自然光垂直穿过两个偏振片,两个偏振片方向成450角。
已知通过此两偏振片后的光强为I ,则入射至第二个偏振片的线偏振光强度为________。
.2.使光强为I 0的自然光依次垂直通过三块偏振片P 1、P 2和P 3。
P 1与P 2,P 2与P 3的偏振化方向均成450角。
则透过三块偏振片的光强I 为__________。
3.一束自然光以布儒斯特角入射到平板玻璃上,就偏振状态来说则反射光为________。
4.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波是 波。
5.光沿着晶体的 传播,将不发生双折射现象。
6.一束自然光通过两个偏振片,若两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间夹角由α1转到α2,且不考虑吸收,则转动前后透射光强度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偏振片M 和一个1/4波片N 振动方向与1/4波片的光轴平行,偏振片M 的偏振化方向与1/4波片光轴的夹角为450,则经过N 后的光是______8、正单轴晶体的V o V e9、水的折射率为33.1,玻璃的折射率为50.1。
当光由水中射向玻璃而反射时,布儒斯特角是 。
10、用一束自然光照射某种透明塑料的表面,当折射角为300时,反射光为线偏振光,这种塑料的起偏角为 。
11、将两个偏振片P 1 和 P 2叠放在一起,P 1 和 P 2的偏振化方向之间的夹角为60º。
一束强度为I 0的线偏振光垂直入射到偏振片上,该光束的光矢量振动方向与P 1 、 P 2的偏振化方向均成30º,则通过偏振片P 2的光强I 2= 。
12、用一束自然光照射某种透明塑料的表面,当折射角为300时,反射光为线偏振光,这种塑料的折射率为 。
13、一束钠自然黄光(λ=589.3×10-9m)自空气(设n=1)垂直入射方解石晶片的表面,晶体厚度为0.05 mm ,对钠黄光方解石的主折射率n o =1.6584、n e =1.4864,则o 、e 两光透过晶片后的位相差为______rad (弧度)14、一束钠自然黄光(λ=589.3×10-9m)自空气(设n=1)垂直入射方解石晶片的表面,晶体厚度为0.05 mm ,对钠黄光方解石的主折射率n o =1.6584、n e =1.4864,则o、e两光透过晶片后的光程差为______μm。
15、波长为600 nm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某种双折射材料制成的四分之一波片上。
已知该材料对非寻常光的主折射率为1.74,对寻常光的折射率为1.71,则此波片的最小厚度为_________。
三、计算题。
今在1、自然光通过两个偏振化方向间成60°的偏振片,透射光强为 I1这两个偏振片之间再插入另一偏振片,它的偏振化方向与前两个偏振片均成30°角,则透射光强为多少?2、自然光入射到两个互相重叠的偏振片上。
如果透射光强为(1)透射光最大强度的三分之一,(2)入射光强度的三分之一,则这两个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间的夹角是多少?3、投射到起偏器的自然光强度为I,开始时,起偏器和检偏器的透光轴方向平行.然后使检偏器绕入射光的传播方向转过30°,45°,60°,试分别求出在上述三种情况下,透过检偏器后光的强度是I的几倍?I,4、使自然光通过两个偏振化方向夹角为60°的偏振片时,透射光强为1今在这两个偏振片之间再插入一偏振片,它的偏振化方向与前两个偏振片均成I之比为多少?30°,问此时透射光I与15、水的折射率为 1.33,玻璃的折射率为 1.50,当光由水中射向玻璃而反射时,起偏振角为多少?当光由玻璃射向水中而反射时,起偏振角又为多少?这两个起偏振角的数值间是什么关系?6、根据布儒斯特定律可以测定不透明介质的折射率。
今测得釉质的起偏振角0058i =,试求它的折射率。
7、已知从一池静水(33.1=n )的表面反射出来的太阳光是线偏振光,此时,太阳在地平线上多大仰角处?8、平行放置两偏振片,使它们的偏振化方向成060的夹角。
(1) 如果两偏振片对光振动平行于其偏振化方向的光线均无吸收,则让自然光垂直入射后,其透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之比是多少?(2) 如果两偏振片对光振动平行于其偏振化方向的光线分别吸收了10%的能量,则透射光强与入射光强之比是多少?9、 在两个正交的理想偏振片之间有一个偏振片以匀角速度ω绕光的传播方向旋转,若入射的自然光的光强为I,求透射光强。
10、两尼科耳棱镜的主截面间的夹角由030转到045(1) 当入射光是自然光时,求转动前后透射光的强度之比;(2) 当入射光是线偏振光时,求转动前后透射光的强度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