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郊型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思路

城郊型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思路

毕业论文城郊型小城镇在新一轮城市化中的发展模式的研究——以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为例一、城市辐射的规律性特点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周围农村和其他地区进行物资、人员、文化、资金、信息的交流,其主体流向因发展阶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形式:在城市发展初期,主要表现为对周边地区的凝聚,即吸引周边的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城市聚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甚至达到饱和时,主要表现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即城市的功能及区域向外延伸扩散。

其源动力是追求低成本之使然。

城市辐射(扩散)按功能大体可分为经济辐射、生活辐射和“第二居所”的辐射,受追求低成本的内在规律作用,其辐射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以城市为中心沿交通线成点状集结,再扩散连至成片。

城市功能向外延伸需要一定的载体,受低成本需求制约,其最优先的载体是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线上,城市辐射总是沿着交通线,在那些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落脚,形成一个个集结点。

由于规模效益(即市政设施边际效益)的作用,那些集结点会逐渐向外扩散成片,并最终形成一定规模。

第二,经济圈的辐射扩散先于生活圈的辐射扩散。

受扩散源动力的作用,城市职能的扩散首先表现为经济职能的扩散,即当城市凝聚作用使原有市区趋于饱和时,由土地固定性、稀缺性特征带来的地价上涨等因素,使市区投资成本大大增加,为追求低成本,新的投资就会流向距市区较近的城郊,在那里建设新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圈;当新形成的经济圈内聚集了一定的企业后,为降低成本,方便职工上下班,新经济圈内就会出现成片的居民区,形成新的生活圈。

人口聚集伴随着企业的聚集而实现。

之后,将向更远的地区进行新一轮的经济辐射。

第三,“第二居所”的辐射半径将大于经济和生活的辐射半径。

随着城市集聚功能的不断增强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富裕人群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产生了对“第二居所”的需要。

有别于企业对低成本的追求和人们对居住便利的要求,“第二居所”对地段的选择显得更为超脱,可以超越经济、生活辐射半径的范围,把延伸的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

二、城郊经济发展受辐射作用的主要影响城郊经济发展因受城市辐射的推动作用,而具有明显的“外源性”经济特征,呈如下特点:(一)受辐射差异性影响发展具不平衡性。

低成本驱动是城市经济和生活辐射的原动力。

在辐射规律的作用下,不同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地区,其接受到的辐射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差异性。

一般讲,距市区近、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因投资成本相对较低,最先接受到较强的城市辐射;而距市区相对远一些、交通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地区,接受辐射的时间晚、能力弱。

因此,城郊的不同地区因其接受辐射能力的不同,出现不同的层级。

(二)家庭构成由一工一农向完全非农业转变,居住由分散的单元村向适度规模集结。

大城市发展之初对劳动力的需求,使部分农民首先从一产向二、三产转移,形成了一工一农的家庭格局。

当城市功能向外扩散延伸时,不断增加的城镇聚集人口,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使耕地减少,促使农户摆脱对土地的依赖,由分散居住的乡村聚集到城镇地区,一工一农的家庭格局被完城市郊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经济、技术、文化、信息、生活等各方面都直接受城市的影响和辐射,具有鲜明独特的‘.地利”经济色彩。

小城镇作为城郊经济的骨千对其发展具有更加明显的支撑作用。

认真分析研究城市辐射的特点、规律及其小城镇建设发展所依存的条件.对促进城郊小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第二居所”辐射为距市区较远的郊区带来新机遇。

当久居城市的人们对由钢筋水泥玻璃构成的拥挤局促被污染的空间产生厌烦情绪,将目光转向郊区一些自然条件好、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时,“第二居所”辐射的超越性,为那些距市区较远而拥有良好自然环境的郊区带来了新机遇。

向往自然、亲近自然、选择更为宽阔生活空间的要求,使城里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人开始在那里建造“第二居所”,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行政区制对城市辐射影响的可调控性。

由于城市与其郊区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使之有责任、有能力通过投资支持、政策导向等相关手段,引导城市辐射走向,促进郊区经济快速发展。

三、城郊小城镇的特点城镇一词英文写作UrbanPlace(城镇地区),是指除农村居民点外,镇及镇以上的各级居民点,包括城市(city)和城镇(town),是RuralPlace(农村地区)的反义词。

在国外,小城镇就是指小城市。

我国的小城镇从广义上讲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包括县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第二个层次是指除建制镇以外的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国营农林牧渔场所在地;第三个层次是指由于经济、地理、交通等原因自然形成的达到一定规模的集镇。

狭义的小城镇就是单指第一个层次经国家批准的建制镇。

城郊小城镇作为小城镇的特殊一员,具有如下特点:(一)小城镇的空间分布受城市辐射规律作用,那些沿交通线已经具备一定能源、通讯和其他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区最容易接受辐射,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小城镇,沿交通线分布。

(二)不同类型分处不同层级城郊小城镇按辐射不同可分为经济型和“第二居所”型,经济型按成熟期不同又可分为纯经济型和经济生活型。

在城市功能不断向外扩散过程中,可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三个城镇层:第一层距市区最近,由于其接受城市辐射时间最早、能力最强,镇区经济发展迅速齐全,既有工业区又有生活商业区,属经济生活型。

第二层离市区稍远,由于其处于城市辐射的第二阶梯,接受城市辐射能力稍弱,在发展初期,城市辐射还没完全到位,镇区内主要是工业区,尚无成片的居住区和商业区,属经济型。

第三层离市中心最远,接受城市辐射能力最弱,在发展初期,主要接受城市“第二居所”的辐射,镇区内以中高档住宅区和别墅区为主,属“第二居所”型。

如上图所示:城区外第一圈为经济生活圈,第二圈以经济圈为主,第三圈以“第二居所”为主(指第二圈以外行政区划以内)。

(三)小城镇规模限制和影响在城镇发展上,市政配套是其重要因素。

城镇建设之初,市政配套设施供给一般呈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市政基础设施先期不到位,始终处于一种需缺状态,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种是市政基础设施先期到位,开始相当一段时期内处于“吃不饱”状态,使用率低,不能实现经营性运作。

因此,只有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实现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给和经营性运作。

根据国内外小城镇规模研究,一个城镇的人口规模至少达到3万左右,才可以比较经济合理地配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

这就是城镇规模的下限制约。

下面是镇区人口规模与部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投人的对应表:这些数据虽然都是概算,不很准确,但大概能说明一些问题。

从供水、供暖、供电、供气四项公共设施的人均投资来看,当人口分别达到2000、5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时,人均投资分别为27670元、13534元、7552元、4614元、3533元、3165元、3686元、3519元,基本是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2000人时人均投资最大,为27670元,3万人以后就大体在4000元以下浮动,这表明小城镇最少要达到30000人,才可以较合理地配备市政公共服务设施。

四、京郊—怀柔小城镇发展模式探讨按照城郊经济发展的共性规律,探讨北京郊区怀柔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对加快其以“一城三镇”(县城、杨宋镇、北房镇、汤河口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怀柔在北京辐射圈中所处的位置从北京市目前经济生活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见下表),可以分析出怀柔在首都经济辐射圈中所处的位置。

从人口居住密度和从业人员分布密度两个数据看,目前北京的经济生活中J 公还在城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从外来人口(其走向表明经济发展的走向)和住宅建筑竣工面积两个数据看,北京经济和生活区正向近郊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转移;从工业企业个数分布看,北京的工业集聚在稍远的远郊区县(顺义、通州、房山、门头沟、昌平、大兴),正在形成北京新的经济区;从外地人员购房数量看,“第二居所”的辐射已先于经济和生活的辐射到达最外围的远郊四县(怀柔、密云、平谷、延庆)。

由此可以推断,怀柔处于北京大都市生活辐射圈外、经济辐射圈边、“第二居所”辐射圈内。

(二)怀柔重点发展城镇“一城三镇”的优劣粗析为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十五”初怀柔县确定了以“一城三镇”为重点的城镇带动战略,将以县城、杨宋、北房、汤河口镇的发展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从空间布局看,这“一城三镇”都是沿交通线分布的,其中县城、杨宋和北房位于其南部平原101国道两侧,汤河口镇位于北部山区中心地区怀丰公路沿线,距县城约60公里。

从空间位置看,由于怀柔山多地少,平原地区“一城两镇”空间位置相对集中,杨宋位于县城东南5公里处,北房位于县城东北4.6公里处,杨宋与北房相距约5公里,大体成等腰三角形。

从规模上看,目前,只有怀柔县城达到了一定规模,常住人口大约在9万左右,其余三镇都处于初始阶段,镇区人口均不足l万,受下限规模的制约。

因此,杨宋、北房两镇与怀柔县城相比,由于其规模的差异性,位置的相近性,之间不具有可比性;但杨宋、北房两镇之间条件大体相当,具有较强竞争性。

平原地区“一城两镇”的这种高密度布局,其利是有益于相互竞争促进发展,其弊是行政区划对资源利用有一定的制约。

(三)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要求,加快怀柔县小城镇建设步伐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只能是顺应客观规律,即包括表征规律,又包括内在规律。

所谓表征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现象特征,内在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

怀柔作为北京行政区内的远郊县,其发展总要受到北京这座大都市的辐射影响,即受表征规律的制约,又受内在规律的推动。

认真分析自身特点,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怀柔小城镇发展宜采取如下对策:一是顺应表征规律,因势利导,着重“第二居所”的开发建设。

我县山清水秀空气好,正处在北京市“第二居所”辐射圈内,顺应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利用北京这座特大城市出现的“逆城市化”倾向,做好整体规划,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建城里人的“第二居所”。

杨宋镇和北房镇是国家和北京市批准建设的小城镇试点镇,具有特殊的户籍政策优势。

(虽然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要求,这一政策可能会被取消,但在北京这一特大城市却不会近期取消,最起码在一两年内不会取消。

)充分利用这一特殊政策,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重点瞄准京城外地人员中希望进京人户的高收人人员,以小城镇户籍政策为杠杆,以房地产开发为重要手段,建设京城外地高收人人员的“第二居所”。

进而通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逐步把这些人的“第二居所”变为家里老人的“养老之所”,即变成“常住居所”,以带动自身服务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