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

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

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P361、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并结合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摸一摸”、“描一描”等学习过程,体验“面在体上”、“面从体来”,感知“体、面”之间的关系。

2、经历“贴一贴”、“取取名”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圆的特征,并通过认交通标牌、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出这四种图形。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用,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课设计了“在活动中认识图形,在破案中运用图形”的总体思路。

引入了学生喜闻乐见并感兴趣的卡通——“黑猫警长”,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操作、探究和分析等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

同时,学生经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过程,感知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为此,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创设活动化的教学情境,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

2、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他们的个性。

3、注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中,本课与传统教材的安排有所不同,传统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

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更早更多接触的是物体,因此北师大版教材安排非常合理,刚好与传统教材相反:先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再认识平面图形,符合现实生活规律。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幼儿园时期,他们已经玩过积木,画过平面图形,其实也已经接触了立体与平面图形。

这样,在教学中就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面从体来”的思想。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结合具体、相关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是非常多见且非常有用的。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为:从平面到立体,再从立体到平面,即围绕“平面在生活中已经见到,它从哪里来?如何从立体实物中得到平面图形”展开。

1、学校。

余杭区是浙江省的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经济发达,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等美称,历史上曾出过沈括、章太炎、陆羽等名人。

临平,位于杭州市区东郊,为杭州市副城,又是余杭区政府所在地,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商业繁华,文化底蕴厚。

而临平一小,位于临平街道中心地段,创建于1908年,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学校积极改革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健康个性、创造精神”的新世纪少年儿童,初步形成了“个性化教育”的基本特色。

2、学生。

由于临平街道文化底蕴厚,家长素质高,早教意识强,加之中、小、幼学校均为省、市级示范学校,学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他们的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合作、交往等能力均比周边农村学生强。

因此,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数学课中的许多知识在没学之前就有许多学生懂或半懂了。

在这种情况下,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了解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师:小朋友们,在森林里,有一位警长,它既聪明又勇敢,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的坏蛋,得到了动物们的尊敬,你们知道它是谁吗?生:黑猫警长!师:其实,黑猫警长的破案本领也是在学校里努力学来的,你们也想学学它的本领吗?生:想!师:黑猫警长,我们想跟你学学本领,可以吗?课件:想学知识,当然好啊,就先从“涂一涂”开始吧。

师:每人桌上都有一张纸,请拿出这张纸,请你选择一个或两个图案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出来。

生开始描图案。

师:谁愿意展示你的作品?你想跟大家说什么?生1:我描出的图案象轮船。

生2:我描出的图案象火箭。

师:说说你在描的时候有什么感觉?生:很光滑的、平平的……师:在这些图案中,有你认识的图形吗?生汇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师:哇!你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图形,真是不错。

这节课我们要与这些图形交个朋友。

1、说一说师:今天,我们也都带来了这些玩具,请举起其中一个玩具,向大家说说是什么形状的,谁先来?生1:我带来的玩具是长方体的。

生2:我带来的玩具是正方体的。

生3:我带来的玩具是圆柱体的。

生4:我带来的玩具是三棱柱的。

师:你连三棱柱也认识了,真是了不起。

2、比一比师:你认为这些玩具有什么不同吗?生1:我认为它们的大小不同。

生2:我认为它们的颜色不同。

生3:我认为它们的形状不同。

生4:我认为它们的高矮也不同。

……师:你们真不错。

3、摸一摸师:请摸一摸这些玩具的表面,说说你在摸时的感觉。

师:有什么感觉?想说说吗?生1:冷冰冰的。

生2:很光滑的。

生3:弯弯的。

生4:平平的。

师拿起圆柱体和正方体:对呀!象这样弯曲的面,数学上称它曲面,平平的面,称为平面。

4、描一描:如果要把这个平面形状、大小都不变地画到纸上去,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小组汇报:组1:可以把这个面贴在纸上,然后用笔沿着外面描一圈。

组2:可以把这个面贴在纸上,然后把纸沿着外面折一圈。

组3:可以把这个面贴在纸上,然后用笔在它的四个角上点一点,再把四个点连起来。

组4:如果有墨水的话,可以在这个面上沾些墨水,再在纸上摁一下。

师:这也是个好办法,就象老师在你们的成长记录卡中敲图章那样,一敲,五角星就可以原原本本地印到纸上去。

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平面,把它描在纸上。

生开始动手描一描。

5、贴一贴师:画完的小朋友可以贴到黑板上,不过,在贴之前要先想一想,你画的是哪种形状的面,就把它贴在哪里。

6、判一判师:你认为他们有没有贴错地方的?生判断、说理、纠正。

7、评一评师:你认为哪些图形画得比较美观,比较相象?生评论采访画得美观的同学,叫他传授画时的技巧。

师评价:其实大家画得都不错,毕竟你们不是用专用的画图工具画的。

师:这是老师用尺画的,应该贴在哪里?谁帮我贴贴?生贴师事先剪好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及圆。

师:当然,还有很多画法,这是老师用电脑画的。

师:黑猫警长,我们学得怎么样?黑猫警长:你们学得棒极了!今天,小人村村长邀请我去做客,你们也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1、认一认师:在去小人村的路上,黑猫警长发现了两件令它奇怪的事,第一件是小人村的村民穿的鞋鞋底的形状是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奇怪吧?生:奇怪。

第二件是在路边它看到了一些从未看到过的东西,奇怪吧?生:不奇怪。

师:为什么?生:这些是交通标志牌,在马路上看到过的。

师:这些交通标志牌各是什么形状的?表示什么意思?生1:我知道最右边的标志牌是正方形的,它表示要走天桥。

师:真不错。

生2:第三个交通标志我看到过的,表示要走人行道。

师:不错,它是什么形状的呢?生2:它也是正方形的。

生3:上面的标志是长方形的,说明这里是小人村的“清河大桥”。

师:你真是不错。

生4:左边第一个是三角形的,它表示要注意红绿灯。

师:好!第二个标志谁知道吗?生5:它是圆形的,好象表示这条路上不能开车。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5:有一次听爸爸在车上说起过。

师:听过看过能记牢,值得我们学习。

是啊,这个标志表示禁止通行。

生6:老师,我还发现圆里面有一个白色的长方形。

师:你真仔细!2、举一举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生1: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铅笔的这个面是圆形的。

……3、猜一猜师:黑猫警长刚到村长家门口,村长就说,“黑猫警长,真是不好意思,我邻居家的电视机被偷了,现有四个穿不同鞋的嫌疑人,但不知是哪个?你就帮我们抓住这个小偷吧。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抓住这个小偷吗?生齐声:想!师:到了邻居家,黑猫警长在客厅门口看到四个鞋印,但由于没保护好现场,鞋印都被污水盖住了,只露出一部分,你能帮警长来分析一下吗?课件依次出示:四个大部分被污水盖住的鞋印。

生1:我认为第一个是圆形的,因为它露出的部分是有点弯曲的。

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很好!生2:我认为第二个是三角形的,因为它露出的部分是很尖的。

生3:我认为第三个是长方形的。

生4:我认为第三个是正方形的。

师: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生讨论后汇报:都有可能。

师课件演示。

师:这个可能是什么形状的鞋印呢?生思考后:应该是个长方形。

师:根据这些线索能确定谁是小偷吗?生:不能师:怎么办?生:继续寻找线索。

师:仔细的警长慢慢走入客厅,到了电视柜边,它看到的是电视柜的哪个面?课件演示:电视柜上面的角上有小半个圆。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生经分析,确定圆形鞋底的是小偷。

4、选一选师:小偷见案子被破,撒腿就跑。

怎么办?生:追!师:警长追出门口,看到有四辆汽车。

课件出示:轮胎形状不同的四种汽车。

师:请你帮它选择一辆。

生选择并说说理由。

师小结:为什么圆形轮胎的汽车开得最快呢?到了高年级我们就会学到,如果你很想知道,可以在课外去查有关资料,也可以请教家长。

师:你有什么收获吗?学得快乐吗?对课对老师还有什么要求或建议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可谓有得也有失,具体如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到底认识了多少呢?认识了,有点认识,还是不认识?《标准》积极强调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基础。

为了体现《标准》精神,我经过了两次不同的试教。

第一次,按学生还不认识这些图形进行教学,结果在认识图形的环节中出现了与预计不符的情形:原本想利用让学生给图形取取名字来制造课的亮点,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谁知他们都轻而易举说出名来,而且说出的名是与书上一样的。

我原本以为的亮点顿失光彩。

当时我马上追问了一句: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们自豪地说:“我们早就知道了”。

冷静分析后,其实原因在我,在我不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尊重学生生活经验。

于是,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调查我所教的两个班111名学生,看看他们到底有几人认识了这些图形,结果在所调查的学生中,111人都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也就是100%的学生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有些学生还知道了椭圆、三棱柱等。

既然学生都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也就不需要再让他们为图形“取取名”了,可以将重点放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展开教学。

就这样,第二种教学方案诞生了:直接从学生已经“认识”了上述图形入手,展开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要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一定明显。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引入了他们所熟悉、喜爱、乐见的卡通人物——“黑猫警长”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特别是让他们帮助“警长”破案,这些对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

当遇到疑问时,大家运用图形知识仔细分析,寻找线索,排除一个个可疑对象,直至最后抓到小偷。

整个破案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尝试成功的过程。

在小结时,有的学生说:“想不到这些图形有这么大的用场,还可以破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