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科技翻译的特点看译者的隐形与再现

从科技翻译的特点看译者的隐形与再现

收稿日期:2006 03 18作者简介:王达金(1954-),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与翻译。

从科技翻译的特点看译者的隐形与再现王达金,王 辉(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 科技翻译以准确、严谨为第一要旨。

如何做到合意合宜,意形兼似是每位译者所面临的困难。

该文以科技翻译的特点为切入点来探究译者的隐形与再现在科技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科技翻译;隐形;再现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3456(2006)03 0128 03On Translator s Invisibility and Visibilit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of Scientific TranslationWANG Da jin,WANG H ui(School of Foreign L anguages,Wuhan Univ er sity of T echnology ,Wuhan ,H ubei ,430070)Abstract Bo th preciseness and restrictiv eness ar e most impo rtant in scientific tr anslation.But how to m ake the target tex t acceptable and suitable,sim ilar to the o riginal text both in meaning and structur e is a difficulty that each translato r w ill confro nt.This paper pro bes into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o r's invisibility and visibility in the pro cess of scientific translatio 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 f scientific tr anslation.Key words scientific translation;invisibility;visibility一、科技翻译的特点科技翻译应以准确、严谨为第一要素,这是无庸置疑的。

但固守源语形式而忽略目的语要求,其结果会使译文呆板枯燥,生硬晦涩,难以准确生动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难以有效的传递科技信息。

为追求形式的统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常处于一种从属乃至尴尬的位置,难以在语言转换加工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影响翻译的因素诸多,这些因素让译者束手无策,不知忠诚于谁为好。

翻译过程中要做到忠其形貌,求其神韵达其意,合意合宜,意形兼似十分不易。

这是因为译者在翻译时容易得其形而忘其神或 得意忘形!。

尤其是在不见译者的 隐形!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更是被看得微乎其微。

然而事实上,作为翻译的实施者∀∀∀译者,无论其处在 隐形!还是 再现!的角色其主体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译学界一直以来共认翻译的 信!是第一位的。

翻译的 信!就是 忠实!,即忠实于原作、忠实于原作者,这是翻译的根本。

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严复提出的 信!、 达!、 雅!;近代西方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 动态对等!及我国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提出的 化境!论等。

他们都强调将一种语言最贴切地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因此,目的语读者读到的是流畅、通顺、符合逻辑的语言,仿佛原文是由目的语所写。

好的翻译应不因语言语文习惯与原作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读者在读译者的 隐形!文本时仿佛是在和原作者直接交流,译者在其中则 隐形!不见了。

这就要求译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63期)2006(3)Journal o f Huazho ng A gr icultural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Edit ion)者努力做到译文通顺易懂,译文越透明就越看不见译者的存在,原作者和原文意义就被认为越可见。

但完全隐形!只是一种极至的想法,它原本是在要求译者发挥最小的主体性,将原文语义、语用和美学功能,或者说是意!和境!完全对等转化。

科技翻译主旨就是转达原文科技信息,传播科技知识,进行科技交流,不折不扣地报道事实!,内容的精确、规范、严谨的表达应该是科技翻译的核心和特点。

功能对等、信息准确应为科技翻译的第一要义。

上海交大的毛荣贵教授对此曾作过精辟的概括:科技翻译崇尚零感情!遣词,但又不能否定,科技翻译时有细腻的语气。

专业术语是科技翻译的一道坎,科技翻译应与约定俗成的术语接轨,但作者的求雅换词(elegance v ar iation)又让我们觉得曲径通幽;科技翻译并不是一张永远严肃的面孔,字斟句酌,译文也可露出灿烂一笑。

科技翻译语句不是随意捏的面团!,该简即简,该繁即繁。

如此等等,也同样能让译文添辉生色,求形达意。

二、译者地位的发展西方译论近30年来研究发展,可谓人才济济,学派林立,内容丰富多彩。

从霍姆斯(H olm es)的多元系统学派到图里(T our y)的常规学派,从巴斯奈特(Bassnett)、勒弗维尔(Lefev ere)的文化学派!到斯奈尔-霍恩比(Snell-H ornby)的综合学派,从韦努蒂(Venuti)、罗宾逊(Ro binson)的译者中心学派到一批印巴学者提出的后殖民主义学派!等等,其理论研究实现了从语言向文字又向文化,乃至最后向国际政治学的转向。

相应的翻译研究的趋势经历从原文转向译文,从规定性转向描写性。

译文地位从低于原文!,经过等于原文!到高于原文!的转换。

译者的地位从低于作者到被认为在翻译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等一系列转变。

然而,尽管20余年来,译者的主体受到了重视,译者的自主权!有所扩大,译者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但我们又无不遗憾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对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的认识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科技翻译实践说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应该是一位原作读者!,准确把握原作思想内容和其传达的科技信息,在此基础上,当好译文的作者!,正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原语的思想、内容、信息等。

可见译者身兼双重重任,既是读者!又是作者!。

科技翻译中的译者身份的转换带有明确目的性和制约性,与一般的读者和译者的角色是不同的。

在翻译过程中,一切适应与选择行为都要译者做出决策,并以翻译的身份具体实施对译文的选择,最终形成准确严谨的译文。

因此,对译文来说,这时的译者就是真正的主宰!。

译者在早期虽有舌人之称,却不能毫无主见,缺乏判断;译者虽然担当中介的任务,却不是卑微底下,依附主人的次等角色。

翻译的过程就是得与失的衡量,取与舍的判定。

译者必须凭借自己的学养、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得与失、取与舍中做出选择(金圣华,2002)。

面对不可译时,译者惟有吃透原文,克服疏离感,征服文本,提炼获取意义,让文本服从自己的意志,听从重组调遣,以期顺利地完成翻译任务。

译者既要对原作内含的科技信息进行分析,把握全局,又要按照专业特点从微观入手,调整细节,做到里应外合,沿着一定的轨道穿梭其间。

由此可见,译者的自主权!在逐渐扩大,译者所扮演的多重角色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

三、译者的隐形与再现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不是一台脱离时空或情感制约的简单复制模仿的翻译机器!。

作为原作第一读者的译者在对原作进行阐释时,其立意无疑是重要的。

作者的原意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的东西,而是隐含在作品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有充足的理由证明他对原作的理解完全契合作者原意。

要达到完全的信!或等值!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译者的任务不是简单机械的,他必须觉得有一种辅助的灵感,而且还受那种灵感指导。

译者除使自己完全掌握原文的精神外,还要具有一份同样的创作精神(刘重德,2003)。

这种创作精神是在译者处于自我隐身!的语境中进行的。

作为信息型文本!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翻译,虽然直接表达原文信息是这类文本的第一要旨;但同样不可忽视行文用字的规范性,译出来的文字要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符合科技行业的交际规范性和读者习惯。

一般而言,科技文本除5%-10%为科技术语外,其他部分则是语言!,即通常所说的一种自然文体的语言。

倘若译文一味求信!,时不时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字眼和晦涩生硬的表达,其效果是不堪一读。

因此在信息准确的前提下,译者应该在语言方面上对译文作适当归化!性处理,对译文文字和结构进行调整和梳理,避免那些生硬蹩脚的语言,确保科技信息准确的传递和读者的理解,有效实129第3期王达金等:从科技翻译的特点看译者的隐形与再现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科技翻译更应讲究译文的斟词酌句和文理意脉,该变通时则必须变通,使译文表达准确地道,通晓达意。

要提高科技翻译艺术性,就必须讲究语言艺术,必须锻造并使用生动形象、雅俗共赏的语言词汇。

只有这样,读者才会喜闻乐见,科技知识才能广为传播。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和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为科技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语言素材。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技翻译工作者正是从这一宝库中不断地吸取艺术营养,从而在翻译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生动形象的科技新词,不但为现代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也大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这里仅举8个最为成功的科技翻译词汇为例:mechatr onics∀机电一体化;r obot∀机器人; picto gram∀图像电讯;r adar∀雷达; semico nductor∀∀∀半导体;g ene∀基因;radio∀无线电;baro thermo graph∀气压温度计这些如今看似平常的科技词汇,却凝结着几代中国科技翻译工作者的心血,这是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呕心沥血、千思百虑的劳动结晶。

这些词语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因而雅俗共赏,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且过目不忘。

它们体现了我国科技翻译工作者高度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科学底蕴,是科技翻译语言艺术的典范。

一般认为科技翻译应注重形合,即保留原文的结构形式、句子顺序以及原词的词义。

一位翻译家甚至说科技翻译是w o rd-by-w or d tr anslation!。

然而,许多优秀的译文往往是神似的,既能不受原文表面结构的束缚,确切地表达原文的精神实质,又通顺易懂。

有些科技英语句子,如果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和表面词义,就无法准确翻译。

如:In the long histo ry o f m etallurgy,the part play ed by the universities is ex tremely brief.!按表面词义译为在冶金学的长期历史中,大学所起作用的时间非常短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