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目的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有何收获?关于本课程
你有何意见、感想或建议?
可能与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吧,一直以来都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有种特别的敬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瑰丽的花朵,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月盈则亏”、“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问缘由”……这些思想都在大脑里印下了深深地烙印。
同时又深感自己传统文化修养不足,选这门课也算是一种对遗憾的弥补。
曾经一度有仇日心理,一直以为仇日就意味着爱国,对日本的抵触情绪也导致我一直以来下意识地抵触一切与日本有关的东西,直到上了大学后这种心理才被慢慢地被矫正了过来。
一个高中同学报了日语补习班,每次和她在QQ上聊天的时候总听她说自己学日语的历程,在她的影响我也对日语产生了较深的兴趣。
知道日语与汉字渊源颇深,于是就下意识地去接触一些古代汉语。
在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门课之前看到有三个老师在上这门课,好奇之下就找同学问了一下三个老师讲的课程有什么不同,这才知道原来三个老师的课是侧重点不同,分别是礼仪、历史、汉字。
于是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门课。
和原来期望的一样,在前几节课里老师讲了很多古汉字,包括象形字、指示字、小篆、楷书等,讲了汉字的演化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认识了不少古汉字。
在后来的几节课里,老师又讲了一些关于“谥号”“避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以前我所不了解的,比如说,过去我对“庙号”是没有一点概念的,并把尊号和谥号混淆。
听了这节课后至少以后不会因此而贻笑大方了,至于“避讳”问题,时至今日,还在生活中留下深深地印记,有了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对古代的一些称谓、说法也就有了较容易的理解。
上了这门课四节之后,发现其实老师并不是像当初自己想的那样单纯的讲一些古汉字,反而在课堂上内容较为自由,似乎是即兴拈来。
当然,这种上课方式让自己大大的普及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目前我国的情况是,社会以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来评判一个人,导致人们急功近利,满脑子成功学。
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
我发现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属于道家的思想,从庄子的逍遥,魏晋名士的不羁,到王守仁的心学,都是提倡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为现实的规则所约束。
我所想的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在我所向往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随性而为。
当然,在不违反基本道德底线的情况下。
看过一个关于孙俪的访谈节目,谈到她儿子的名字“邓等等”,孙俪说这名字其中的一层含义就是希望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可以“等等”。
或许我是属于那种安于现状的人,总不希望自己周围的东西有太大的变化。
对于传统的一些习俗、文化、礼仪我都不希望在人们追求发展的同时一一舍弃,所以我总觉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对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肯定。
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可以更好地发展文明社会。
当然我所强调的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并不是回到古代,而是把传统的一些东西批判地继承下来。
文化学习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化且深远的,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习,我想我的收获不只是上面所说的那一点。
当然,仅仅五节课也不可能学到太多的知识,但是它至少让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广泛了、同时视野也拓宽了不少,最重要的是,让我有了传统文化修养的意识。
如果说以前我对传统文化的敬仰是徘徊在传统文化的门外,那现在我已经推开了传统文化之门……
几千年来,随着文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汉字作为一种活文字,成为现在仍在使用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
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
因此,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汉字是个重要的载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经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
同样的我认为,如果当今的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学习什么也没有用。
不管是传统习俗、礼仪还是汉字,都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成果,这些都需要每个国人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如果不深入研究的话,上大学里开的通识课是了解这些东西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通识
课的内容宜泛不宜精,所以,对于这种灵活的上课方式就我本人来说是很喜欢的,至少可以避免一些枯燥的说教。
2、介绍一下你家乡或是你熟知的一些民风民俗,如婚丧嫁娶、衣服饰品、日常饮
食、特色礼仪等等,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与古代文化相关的题目。
甘肃陇南社火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社”,古指土地神,从古到今,社火都有祭祀、祝福之意。
这是百度百科对社火的解释。
在中国西北,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社火,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
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
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
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在这里,我讲的是甘肃陇南地区的社火。
在我家乡,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社火,一年之中,就我知道的社火举行也不下十次,其中经过我家门口的社火就有四次。
这些社火一般都是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原因除了春节这个特殊节日的原因外,还因为那是外出的人们都回家了,社火也就有人表演了,更是有观众了。
社火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舞狮子、旱船、高台、踩高跷等,不同村的社火内容也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但一般都有舞狮子、踩高跷、打鼓这些基本项目。
一般在举行社火的那一天,社火经过地方的人们会早早的起来在自家门口挂上一堆鞭炮,当社火经过时点燃,因此社火经过的地方一般都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炮竹声。
社火开始后,很多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会随着社火走,我们称作“追社火”。
社火场面十分热闹,放眼望去,黑压压的全是围观的人,这些人一般都来自周围的村落,忙了一年的人们借着看社火来慰藉他们那颗疲劳的心,同时四里八乡的乡亲们也可以借看社火机会联络联络,当然看社火的人中不乏很多反复看过好几个村社火的人。
我们村的社火举行的时间比较特殊,不在春节期间,而是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
“二月二”一过,一般民间认为年就彻底过完了。
不过村里的社火在“二月二”还要把年味再拾一下,热闹一把。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初三,是村里“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日子。
因为此时社火比较少,所以相较其它邻村的社火,我们村的更为热闹,来“追社火”的人也更多。
相传从元末明初开始村里就有了一年一度“二月二龙抬头”社火表演的习俗。
关于这个习俗的起源我已经不知道了,不过或许在代代相传中人们早已经淡忘了它最初的目的吧。
村里社火内容和其他村的社火大同小异,主要还是踩高跷、舞狮子、打鼓、旱船。
高跷表演时,表演者一般身穿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手拿道具,踩上3.5米至4米高的高高跷,排起长队,凌空舞来,向观众进行表演。
最高的高跷高达4米,加上表演者自己的身高达4.7米至5米,宛若天神。
若要看清表演者的面容,非仰视不可。
在几百年的高高跷表演中,当然也涌现出了许多能够表演各类惊险刺激绝活的高手。
据说曾有人可以扛着几十斤重的东西、踩着九尺多高的高跷若无其事地走在街上。
舞狮子俗称耍狮子。
我们村里耍的一般是毛狮。
狮子头用纸浆制作成模型,后用颜料描绘而成,狮身用长麻编织染色而成。
表演时两人顶狮,一人引狮,玩法因顶狮人的技艺高低而各异,寓意为“驯狮”。
引狮人多由青年男子持小球,扮演英雄武士形象。
在战鼓,长号助威声中引狮人与狮相互反复激烈搏斗多次,之后,雄狮作驯服状,然后由引狮人指挥做杂技表演,如打滚,咬痒,跳桌凳等。
打鼓手这几年主要有一些小少年组成,十几岁的孩子脖子上挂着大大的鼓,略显稚嫩的敲击着,不过这也并不影响总体的热闹协调,社火经过的一路照样是叫好声不断,并且围的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