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的选育
养猪技术
(2)胴体长度。侧量有两种方 胴体长度。 胴体长度 法:一是由耻骨联合前缘至第 一肋骨与胸骨结合处的斜长, 称胴体斜长;一是从耻骨联合 前缘至第一颈推前缘的直长, 称胴体直长。胴体长与瘦肉率 呈正相关。胴体长的遗传力高 达0.62,表型选择有效。
养猪技术
(3)眼肌面积。眼肌面积指背最长肌 眼肌面积。 眼肌面积 的横断面积。国内一般在最后肋骨 处而国外多在第10肋骨处侧定。胴 体测定时可用游标卡尺测量眼肌的 宽度和厚度,然后用公式求眼肌面 积=宽度(cm)x厚度(cm)x0.7。这仅 仅是近似值。 眼肌面积的遗传力较 高,约0.48。国内外多利用眼肌面 积作为主选性状 主选性状。 主选性状
养猪技术
2.亲缘选配 亲缘选配是根据交配双 亲缘选配 方的亲缘关系远近程度进行选配的 方法。亲缘选配可相对地划分近交 和远缘交配。当猪群中出现个别或 少数特别优秀的个体时,可采用近 交。 在采用近交时,为防止出现遗传缺 陷,必须事先对亲本进行严格选择, 还可采取控制亲缘程度克服近交衰 退。
养猪技术
养猪技术
(4)腿臀比例。指腿臀部重量占胴体 腿臀比例。 腿臀比例 重量的百分率,一般用左半胴体计 算。 (5)胴体瘦肉率。指瘦肉(肌肉组织) 胴体瘦肉率。 胴体瘦肉率 占所有胴体组成成分总重的百分率。 这是反映胴体产肉量高低的关键性 状。测定方法是左侧胴体去除板油 和肾脏后,将剖析为骨、皮、肉、 脂四种组分,然后求算肌肉重量占 四种成分总重量的百分率。
养猪技术
2.生长性状 也称肥育性状。 生长性状 在生长性状中以生长速度和饲 料转化率为最重要。 (1)生长速度。通常以平均日 生长速度。 生长速度 增重来表示,平均日增重是指 在一定的生长肥育期内,猪平 均每日活重的增长量。一般用 克表示。
养猪技术
(2)饲料转化率或饲料效率。一般是 饲料转化率或饲料效率。 饲料转化率或饲料效率 按生长肥育期或性能侧验期每单位 活重增长所消耗的饲料量来表示, 即消耗饲料(kg)增长活重(kg)之比 值。多利用饲料转化率与生长速度 有密切的遗传相关(r=-0.7),对它实 行间接选择,即对生长速度实行直 接选择以取得饲料转化率的相关反 应。
养猪技术
(2)初生重和初生窝重。初生重是 初生重和初生窝重。 初生重和初生窝重 指仔猪在出生后12h内所称得的 个体重。初生窝重是指仔猪在出 生后12h内所称得全窝重。 (3)泌乳力 泌乳力。母猪泌乳力的高低直 泌乳力 接影响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情况。 属重要的繁殖性状之一。母猪泌 乳力一般用 日龄的仔猪窝重来 一般用20日龄的仔猪窝重来 一般用 间接表示。 间接表示
养猪技术
(3)采食量。猪的采食量是度量食 采食量。 采食量 欲的性状。在不限食条件下,猪 的平均日采食饲料量称为饲料采 食能力(FIC)或随意采食量(VFI), 是近年来育种方案中日益受到重 视的性状。采食量与日增重呈强 相关(r=0.7),与背膘厚呈中等相 关(r=0.3),与胴体瘦肉量呈负相 关(r= -0.27)。
第二模块 种猪的选育
1. 2. 3. 4. 5. 6.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猪的重要经济性状 猪的选种方法 种猪各阶段的选择方法 猪的选配方源自 猪的选育工作要点 猪的繁育体系建设
养猪技术
一、猪的重要经济性状 1.繁殖性状 主要有产仔数、泌乳力、仔猪初 繁殖性状 生重和初生窝重、仔猪断奶重和断奶窝重、 断奶仔猪数等。 (1)产仔数。产仔数有两个指标,即窝产仔数 产仔数。 产仔数 和窝产活仔数。窝产仔数是包括木乃伊和死 胎等在内的出生时仔猪总头数、而窝产活仔 数是指出生时活的仔猪数。产仔数的遗传力 较低,一般为0.05-0.1。所以应以家系选择为 主。 产仔数为一复合性状,受母猪的排卵数、受 精率和胚胎成活率诸多因素影响。
养猪技术
四、猪的选配方法 1.表型选配 根据表型性状、 表型选配 不考虑其是否有血缘关系而进 行的选配方法。表型选配有两 种:一种是同质选配;另一种 是异质选配。同质和异质选配 是现场工作中最普遍、最一般 的选配方法。
养猪技术
(1)同质选配。用性能或外形相似的 优秀公母猪配种,要求在下一代中 获得与公、母猪相似的后代。同质 选配能够加速群体的同质化。使其 优点得不到巩固。 同质选配一般是为了巩固优良性状 巩固优良性状 时才应用为使理想的类型及性状出 现理想个体时,多采用同质选配法, 固定下来。 固定
养猪技术
5.综合指数选择法 猪常用综合指数选择法。即 综合指数选择法 把几个性状的表型值综合成一个使个体间可以 相互比较的选择指数,然后根据选择指数进行 选种的方法。 按照每年或每季的淘汰与更新计划,选留各个 测验期指数较高的部分,初选时一般应该比更 新数多留一些,以便按指数预选后,再对预选 猪进行体质、外形、类型的鉴别,从中淘汰那 些有四肢病、体质不良、乳头数及其排列不符 合规定标准以及有其他严重外形损征的个体。
养猪技术
金字塔式繁育体系
约克夏母猪 x 约克夏公猪=>约克夏后代 约克夏母猪 x 长白公猪=>长大父母代
曾祖代 祖代 父母代
长大母猪 x 杜洛克公猪=>商品猪
养猪技术
金字塔式繁育体系比较
旧金字塔 Y x Y→Y 曾祖代 Y x L→LY LY x D→ 商品猪 祖代 父母代 新金字塔
Y x Y 或 C→Y, CY CY x L→LLCY LLCY x D→ 商品猪
养猪技术
二、猪的选种方法 选种是选育工作的核心。选种首先是从 现有群体内筛选出最佳个体,然后通过 这些个体的再繁殖,获得一批超过原有 群体水平的个体。 主要采用的选种方法有个体表型选择、 同胞选择、系谱选择、后裔侧定和综合 指数选择等。
养猪技术
1.个体表型选择 根据猪本身性状的表型值 个体表型选择 进行的选择,称为个体表型选择。只有遗 传力高的性状,个体表型选择才可取得良 好的效果,而遗传力低的性状进行个体表 型选择,收效甚微。 2.系谱选择 系谱是一个体各代祖先的记录 系谱选择 资料。系谱选择就是根据个体的双亲以及 其他有亲缘关系的祖先的表型值进行的选 择。一般不单独使用系谱选择,而是与其 他方法(如个体表型选择〕结合使用。
五、猪的选育工作要点 1.我国地方猪种的选育要点 我国地方猪种的选育要点 (1)我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种质特性。 一是适应性极强。有良好的抗寒能力、耐热 能力、抗病力、对较低营养水平的耐受能力 及对粗纤维的适应能力; 二是繁殖力高。性成熟早,发情明显,排卵 数多,受胎率高,胚胎成活率高,母性强, 乳头数多,奶好,仔猪育成率高; 三是肉质好。肉色鲜红,肉质细嫩多汁,肌 纤维较细、密度大,肌肉大理石纹分布适中, 没有PSE肉。
养猪技术
(2)我国地方猪种选育要点。应加强选种 选配及杂交利用工作,进行必要的保种工 作。 2.国外引进品种猪的选育 应建立原种场 国外引进品种猪的选育 和种猪测定站,加强选育提高工作。对国 外品种,要避免盲目引进。尤其是对应激 综合征较重的一些品种,如皮特兰、比利 时长白猪等要俱重使用。要注意加强检疫, 严防一些新病的引人。引进后,努力提高 引进猪种的适应性,以便在我国养猪生产 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养猪技术
3.同胞选择 3.同胞选择 根据同胞或半同胞的表型 值进行选种称之为同胞选择。同胞选择在 鉴定时间上可以大大缩短,这样可以缩小 世代间隔,提高选种效率。 4.后裔测定 4.后裔测定 根据后代的表型值进行选种 的方法称为后裔测定。它是准确性较高的 选种方法。在以下情况下采用: ①被选性状的遗传力低或是一些限性性状; ②被测公猪所涉及的母猪数量非常大,为 采用人工授精的公猪。
养猪技术
1.育种场 育种场在金字塔式景育体系中处于塔尖的位置, 育种场 它在完整体系内猪群的 遗传改良上起到核心和主导作用, 因此又称这部分猪群为核心群。在专门化品系的配套策育体 系中又把核心群拥有的曾祖代猪群称为原种猪群。核心群的 主要任务是从事纯种的选育提高和按照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培育新品系。 2.繁殖场 繁殖场在金字塔繁育体系中处于中间阶层,起着 繁殖场 承上启下(商品场)的重要作用。它的基本任务是将育种场所 培育的纯种(系)猪进行扩大繁殖,或按照统一的育种计划进 行品种(系)间杂交而生产杂种幼母猪,以提供商品场补充猪 群所需要的后备幼母猪。
养猪技术
2.已参加繁殖种母猪的选留 已参加繁殖种母猪的选留 主要根据其繁殖成绩,结合 同胞表现,参考亲代和后裔 的表现等决定取舍。头两产 的生产性能与以后各产次的 表现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因 此,以1-2产的检定成绩,即 可确定取舍。
养猪技术
3.己参加繁殖公猪的选留 己参加繁殖公猪的选留 一般以该公猪的生长速度为 主,繁殖成绩为辅的原则,结 合活体侧膘材料,进行选留。 种公猪的繁殖成绩可用它的全 部同胞姐妹和这头公猪的全部 女儿繁殖成绩的均值代表。
养猪技术
在一个发情周期内,母猪排出的卵子 均多于产仔数,可达14-20枚之多。我 们将猪在一个发情周期内的排卵数称为 猪的潜在繁殖力。 猪的潜在繁殖力 猪的胚胎成活率一般较低,这是导致实 际繁殖力与潜在繁殖力之间有明显差距 的主要原因。猪胚胎的死亡大部分发生 在受精后25-30d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着床以前主要取决于合子的生活力, 而在此以后则取决于子宫内环境条件。
养猪技术
3.胴体性状 猪的胴体性状主要有 胴体性状 背膘厚度、胴体长度、眼肌面积、 腿臀比例、胴体瘦肉率等。胴体 性状的遗传力估值为0.40-0.60, 个体表型选择有效。由于超声波 和电子仪器测量背膘仪、眼肌扫 描仪、x射线照相等现代高新技 术设备的应用,为实现活体度量 提供了可能性。
养猪技术
(1)背膘厚度 背膘厚度。一般是指背部皮下脂 背膘厚度 肪厚度。在国外是测量皮膘厚,其 主要原因是国外猪种皮肤普遍较薄。 测量的部位有两种: 一种是测定左侧胴体第六和第七胸 推结合处,垂直于背部的皮下脂肪 厚度和皮肤的厚度。另一种侧量方 法是测平均膘厚,即以肩部最厚处、 胸腰稚结合处和腰荐结合处三点平 均膘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