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我通过学习《上好课——教学策略》这一内容,使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的学习,真正做到实效。

这就需要教师有教学策略。

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我在课堂提问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一少部分学生都低头不语,我很纳闷,有时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有时还是能够叫到他们的名字。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觉得他们心里很害怕,答题的声音很小。

课下,我询问了这些同学原因,他们说:“不知道自己能否答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因此不敢回答,因为这种害怕导致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甚至结巴口吃等。

后来,我发现,为了不再体验那种难以承受的尴尬和羞愧,这些学生想方设法地也弄来各种教学参考书,并将上面的问题及答案背得滚瓜烂熟。

由此可见教育上的很多失误大都源于对“错误”的处置失当,教学管理的很多失误也大都源于对“错误”的处置失当。

一旦处置失当,受伤的将是教师与学生双方。

只有牢固树立“错误是资源”的理念,坚守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凭着丰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基本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理,修炼从容应变的教学智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说不定还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呢!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这样—个问题请学生思考:“‘我‘撕毁弟弟的风筝,这件事做得对不对?”一个学生马上把手举起来,迫不及待的说:“对,这体现了我对弟弟的爱护。

”我接着问:“撕了他的风筝,为什么反而是‘爱护’”?这个学生天真地回答说:“因为弟弟贪玩,玩风筝不好。

”我接着又问:“玩风筝有什么不好呢?”这个学生微笑着回答说:“耽误学习,学习成绩不好将来就没有好工作,就要出去打工。

”我没有否定他的答案,而且我也微笑着说“噢。

看起来这确实也能体现哥哥对弟弟的爱护。

你请坐下。

”很明显,这个学生的发言与《风筝》一文所要表现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完全反了。

但我还是很有耐心地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这里有一个问题,当学生对文本解读有明显的不妥之处时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处理?我认为,这样处理是恰当的,体现了课堂教学机智。

因为阅读对象是刚入初一的学生,他们的思考达不到课文的深度,不如鲁迅对社会、人生理解得深刻,没有必要勉强他一定要达到这样的深度。

随着生活阅历增广,他一定会想通的。

另外一方面,当初“我”撕小弟弟的风筝确实也就是基于“爱护”,只不过对爱护的理解不对,方法不当罢了。

再说,像这位同学的看法在当前社会确实很有市场,如果想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很可能是费力不讨好,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会出现偏移,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言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护,为他们培育一个敢于说话、敢于发表意见、有自信的心态。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生成的—个情境、—个问题、—个信息、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我们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确定一条最为适当的处置策略,既基于教师的爱,也取决于他的教学智慧。

在讨论《诗两首》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备课组的一致意见是这两首诗对学生均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却又是现在的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或根本不会有这种阅历。

但正如我们让学生们背诵的《论语》一样,现在虽不理解,但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必将在今后的生活中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我觉得教学这两首诗的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熟悉诗歌的内容,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延伸,这才可以让诗歌的精神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我们教学这两首诗歌的初衷。

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多拉近一些,可以对诗歌产生亲切感,尽量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我觉得,余映潮老师所设计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方案抓住了这一课教学的关键,可以成为我教学的主要方案,我也是基本按照这一方案来设计这一课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增加了一些对诗歌内容的解读。

我着重解读了“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一句。

我要求学生把诗歌中所说的三个不同的时间及其所代表的生活状态列举出来。

“现在”——忧郁、令人失望;“未来”——充满希望。

而我们满怀希望地走向未来,最终获得成功时,“现在”就成为了“过去了的”,而那段充满了忧郁与失望的经历也就成为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验。

为帮助学生认识,我先出示了另一种译诗:“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在那忧郁的时光/还有一份守望/因为我们相信/快乐终会来临/今天/不过是暂时的阴霾/一切/将会在瞬间消逝/而那逝去的/将会变得亲切”,让学生比较两种译诗中对“现在”与“未来”的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以及诗人如何描述人生中暂时的阴霾。

而在引导学生理解“亲切的怀恋”一句时,我让学生又一次朗读了《丑小鸭》的最后一段,让他们思考一下丑小鸭会如何看待自己还是一只丑小鸭时的经历。

此刻再联系另一种译法中的“亲切”一词,学生对这一句的理解也就清楚了。

此时我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都会有不顺心的事,都会有烦恼,也许我们不会象丑小鸭一样经历过如此巨大的磨难,但烦恼是不可避免的,而这首诗就是让我们在烦恼中去读的。

诗人劝告我们将目光投向未来,但到达未来仍然离不开现在的努力,由此我出示了《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一诗,让学生们明确如果你现在犯了错误应当如何纠正。

而在引用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一诗后,我补充了《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歌,努力请从今日始。

”让学生从中找出与宫诗的相同之处,进而补充普希金写诗的目的不是让人们不注重今天的努力,而是不要为今天的忧郁所累,将目光放长远,但要想得到真正美好的未来,仍然离不开我们今天脚踏实地的奋斗。

通过补充的诗歌,我尽力让学生们对诗歌的内容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我觉得,如果再有时间,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可能会更好一此地。

在教学《未选择的路》时,我仍然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中穿插了我对诗歌的解读。

在解读第一节时,我特别指出了“黄色的树林”这一环境,学生注意到这是秋天的景象,我引用《蝉》中的语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强调了这一环境预示了时光匆匆,人生已禁不起等待,因此必须要做出选择。

在解读第二节时,我出示了飞白的译诗:“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并结合原文,指出了课文对原诗的删节。

我要求学生们比较两者的不同。

学生们发现课文强调了诗人的冒险精神,而原诗则强调了选择的艰难。

我追问,选择为什么如此艰难?学生们就自然从第三、四节中发现,一旦选择就无法反悔,而且一切都将改变,我由此过渡到第三、四节的解读。

在解读第三节诗时,我再次出示了飞白的译诗:“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与课文译诗比较:“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我同样提问学生,两者强调的内容有何不同,学生也注意到了飞白的译诗强调了人生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选择。

我就在此引用了《列子》中杨朱“歧路亡羊”的故事,指出几千年前,中国的哲学家就已经认识到了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不同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我们人生的走向。

而杨朱是主张不做出选择的,但如此一来我们人生的价值又如何能体现?因此我在此总结,选择是必然,谁也无法认清选择的后果,但是我们必须要做出选择,否则只能在匆匆的时光中浪费我们的人生。

在解读第四节诗时,我同样强调了选择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我向学生出示了原诗的最后一句:“andthathasmadeallthedifference”。

对照课文就可以发现,诗人所说的话可以直译为“一切都不一样了”,可以理解为自己的人生,也可以理解为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事物,这就说明了选择对我们的生命的重要意义。

但是,只要我们敢于做出选择,我们的人生就不会缺少光彩。

人生的终点在哪里我们无法得知,但我们可以让这个过程尽量没有遗憾。

对于哲理诗,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只需要主要的思想不发生偏差即可。

因此,我出示不同的译法,引用原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尽可能多从不同角度思考一下,能够尽可能地多联系自己的经历想一些,这样就能够多熟悉一些诗歌的内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林海林《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

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老师们往往是将重点放在文章中人物和情感的领悟上。

其实,这篇文章从结构角度去切入也是极其精妙的。

也正是由于其精彩的结构,才很好地撑起了文章的内容,才使文章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仔细研读,至少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绝妙的地方:一、别致生动的插叙。

文章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这样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又由礼堂的钟声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又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可见,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有现实又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

二、双线并行,交相生辉文章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作者想到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以花来贯穿小说的始末,作为潜在的线索,这样可以做到使事件交错而不凌乱。

)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