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答案要点
上编综述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1页)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中断了中国由封建社会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则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三)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变化,战前长时期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6页)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11-12页)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战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3-14页,六点)
三、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17—18页)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二)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0---30页)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体现在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四个方面)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虽然,列强的侵华客观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它的侵略严重地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34页)
(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粉碎了它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二)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三、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一)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35-38页)
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
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二)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
1、一个国家必须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富国强兵,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则“落后就要挨打”。
2、一个民族必须觉醒和奋起,只有了解世界大势,才能确定自身在世界潮流中的位置,知己知彼,立于不败之地。
3、必须相信并努力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才能使反侵略战争获得胜利的基础
4、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反侵略的民族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44-45页)
课本五点内容再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还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积极意义。
(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从客观上看: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农民战争的力量,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主观上看:自身阶级的局限(课本45-46页)
(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46页第三段)
二、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一)洋务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僚,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和“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以拯救清王朝统治、御侮自强为目的,以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
意义:(48页)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48-49页)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洋务运动的破产证明了,地主阶级一部分人物企图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以求强求富,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洋务派标榜办洋务是要“自强”、“求富”,然而,洋务运动不仅没有使中国“强”和“富”,甚至也没能够使清王朝免于衰落、灭亡的命运。
所以不难看出,地主阶级不可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三、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53-54页)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54-55页)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而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又是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3、惧怕人民群众。
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56页)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课本62-63页)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一)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二)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和捷径。
(三)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革命的目的是为中生谋幸福”,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二、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课本67-68页即历史意义)
三、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一)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课本72--74页)
从客观方面来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二)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1、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生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愿和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能彻底推翻封建势力。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问题,两大基本任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解决。
”因此,资产阶级共
和国的方案也不能够挽救中国。
2、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民主革命取得反帝反封建彻底胜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