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像诊断】肝脏常见疾病(新)

【影像诊断】肝脏常见疾病(新)


CT表现
肝包虫
• 肝内多发或单发大小不一圆形或类圆形囊性病变,边缘光滑清楚, CT值20以下。囊内密度不均,囊内有小囊,可见环状、半月状、线 状或团块状钙化
• 增强扫描无强化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
X线表现
• 供血动脉增粗,周围血管呈抱球状 • 动脉期肿瘤边缘出现棉团状显影,称为树上挂果或爆玉米花样血管
湖 • 静脉期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 • 肿瘤染色持续到肝实质后期不退,称为早出晚归
肝血管瘤
CT表现
• 平扫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病灶,境界清楚,密度低 • 动脉期病灶呈边缘强化,分散,棉团样 • 随着时间延长,增强范围逐渐扩大,密度变淡 • 持续一定时间后,病灶变成与肝脏等密度 • 较大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区
• 增强扫描无强化。
MR表信号,T2WI呈高信号 • 增强扫描无强化。
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
X线表现
• 供血动脉增粗 • 肿瘤内可见异常肿瘤血管 • 毛细血管期可见肿瘤染色 • 动脉拉直、移位 • 动静脉瘘 • 肿瘤湖征
原发性肝癌
CT表现
肝转移瘤
CT表现
• 肝内可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结节,典型表现为同心圆形 • 中心区可有囊变 • 少数肿瘤可有钙化 • 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
脂肪肝
• 正常肝组织脂肪含量抵御5%,超过5%可导致脂肪肝。常见原因有 肥胖、酗酒、肝炎、药物,从而诱发甘油三脂和脂肪酸等脂类物质 在肝内聚集、浸润和变性。
CT表现
脂肪肝
• 肝脏密度普遍降低,程度不同,密度不一,可低于血管或为负值 • 肝增大 • 局限性脂肪肝表现为境界不清的低密度区,地图样分布 • 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肝内血管分布正常
肝血管瘤
MR表现
• T1WI呈均匀稍低信号 • T2WI呈特高信号,在肝实质低信号背景衬托下,表现为边缘锐利的
高信号灶 • 增强扫描从边缘开始强化,最后整个肿瘤强化到成为高信号肿块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
CT表现
• 平扫通常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的肿块 • 动脉期肿块表现明显强化 • 门静脉期强化程度逐渐下降,接近等密度 • 延时后呈等密度,最终呈较低密度 • 中央的星状纤维瘢痕组织,临床上也称为“瘤 巢”,动脉期不强化,但随着增强时间的延长, “瘤巢”的低密度区逐渐强化而呈等或高密度, 为FNH的CT特征
CT表现
肝脓肿
• 肝内低密度病灶,中央区密度更低,CT值20-30HU • 脓肿周围可见不同密度环形带(环征或靶征) • 可见气体及气液平 • 增强扫描脓肿壁明显强化,脓腔和水肿带不强化
MR表现
肝脓肿
• 脓肿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 脓肿壁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 增强扫描脓肿壁T1WI明显环状强化
CT表现
肝硬化
• 肝脏大小的改变 • 肝脏形态的改变 • 肝脏密度的改变 • 肝裂增宽、胆囊移位 • 继发性改变,脾大、腹水、门脉高压、胆道结石
MR表现
肝硬化
• 肝脏大小和形态的改变 • 脾大和门脉高压的征象 • T2WI肝实质内混乱的高信号小网格结构 • 肝硬化结节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无强化,
MR表现
• 肝内单发或多发肿块,肿块在T1WI和T2WI都接近等信号,但多 数能与正常肝分辨。如肿块内出现“瘤巢”,即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区,增强扫描表现延迟强化,则提示本病的可能 性。
肝囊肿 hepatic cyst
CT表现
肝囊肿
• 肝内边缘光滑、境界清楚的水样密度影,圆形,密度均匀,CT值20 以下。
• 肝内可见圆形或卵园肿块,可有假包膜,称为晕圈征 • 病灶大多数人呈低密度,较大者内可见液化坏死,密度不均匀 • 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缓慢下降,平衡期保持低密度 • 其它表现:门脉癌栓,胆道扩张,转移
原发性肝癌
MR表现
• 大部分肝癌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中心坏死 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肝脏常见疾病
肝硬化
定义
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肝细胞出现弥漫性变性、坏死,进一步发 生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最终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 途径被改建,致使肝脏变形、变硬,同时引起门脉高压和肝功能不 同程度损害。
X线表现
肝硬化
• 胃底食管静脉曲张 • 肝动脉造影分支变小变少、扭曲,脾、门静脉扩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