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度传统文化

印度传统文化

二、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一,多元复杂性。

印度是一个种族众多、人种多样的国家。

印度有100多个民族,还有500多个表列民族,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人口超过千万的民族多达十几个,譬如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鲁固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拉贾斯坦族、旁遮普族等,它们被划归为六个主要的人种: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人、地中海人、雅利安人和阿尔卑斯迪纳拉人。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语言,也有不同的习俗,信奉不同的宗教,像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耆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部族文化,它们构成了底蕴丰厚、丰富多彩的印度文化。

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高善必说:“凡是不带偏见的观察家站在公正的立场以敏锐的洞察力来考察印度时,就会发现印度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特点: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二,浓重宗教性。

印度文化中,宗教信仰不仅是特有的,而且是重要的,印度文化中充满了宗教色彩,形形色色的宗教势力在印度久盛不衰,影响无远弗至,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世界十大宗教中,印度占了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等七大宗教。

对于印度来讲,其宗教与文化的结合达到了不可分离的深度。

在印度,人以宗教划群,物以宗教定性,几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宗教的控制,都能看到宗教的影子。

宗教不仅仅作为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宗教意识主宰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以至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而不信仰宗教却是不可思议的
第三,极大的包容性。

印度传统文化非常活跃,不时地根据需要而吸收进入印度的外来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大的宽容性和包容性,印度文化中“它(印度教)采取的宽容态度,不是出于策略的考虑或者权宜之计,而是作为精神生活的一项原则。

宽容是一种责任,并不仅仅是一种让步。

在履行这种责任时,印度教几乎把形形色色的信仰和教义都纳入了它的体系之中,并且把它们当作精神努力的现实表现,不管它们看起来是怎样的对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它是一种从“农业——宗法”(农业文化、血缘文化、宗法文化)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伦理性文化。

地域特征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

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既其地域特征。

1.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什么叫三纲呢?就是君臣、父子、夫妇。

他讲的当然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里边有糟粕,如夫妻应该是平等的,怎么男人成了女人的纲了呢?这个我们先不讲它。

六纪,一是诸父,就是父亲的兄弟姊妹;二是兄弟;三是族人;四是诸舅,就是母亲家的人;五是师长;六是朋友。

他说,这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看他的话很有道理。

因为人类自有社会以来,必然要有一种规则来维系,不然的话社会就会乱七八糟。

2.第二,我们的文化还有一个提法,是我们的特点,就是“格、致、正、诚、修、齐、治、平”。

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

先从自己开始格物,就是了解事物,了解以后致知,把规律找出来,正心、诚意就不用讲了,修身就是修自己,然后齐家,把家治好,然后再治国,治国以后是平天下。

就是从个人内心一直到天下。

3. 第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就是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支柱。

除了这个提法外,古人还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说法,意思都差不多。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它在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中的特殊性非常之明显。

印度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仅从四个方面简单加以阐述:
(1)在思想或意识形态领域
独立以后,以印度教教派组织为代表的正统思想与西方思想斗争加剧,一直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这些“主义”都是与印度传统相对立的,印度传统精神是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就必须在印度教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建立起“达摩之治”。

所谓“达摩”,就是一个印度教徒必须履行的行为法则和社会义务,婆罗门有婆罗门的达摩,首陀罗有首陀罗的达摩……只要每个人都按自己的达摩办事,社会就会和谐统一。

“达摩之治”的学说,在印度民众中影响很大,它生动地反映出印度传统思想对西方思想的抵制和抗争。

(2)在文化领域
近年来,在文化领域上印度教传统文化也与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发生较强的冲突和对抗。

西方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冲突随处可见。

例如,2001年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印度教教派组织——湿婆军和世界印度教徒大会在德里、孟买等许多城市捣毁商店和餐厅,上街游行,反对情人节,以维护传统节日。

美国的肯得基、麦当劳快餐店在印度经营多年,绞尽脑汁,但进展不大。

2000年,肯得基宣布退出印度市场,麦当劳也只在印度开了二十几家,这是因
为西方的快餐文化与印度不吃牛肉和素食文化相冲突。

因此,一位在印度多年的美国商人说:“不了解印度文化,千万别到印度来投资”。

(3)在社会安定方面
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由于信仰和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小规模冲突,在印度屡见不鲜。

印度教徒视牛为神,反对宰牛:而穆斯林却经常宰牛杀羊,大搞祭祀;所以,由于宰牛,时常导致流血冲突。

故而,文化差异,常破坏社会安定。

(4)在塑造民族性格方面
从梨俱吠陀产生起,印度教发展至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

4000年来在印度教文化的熏陶下,印度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即国民性。

在印度的民族性格中,有许多方面是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如鄙视物质享乐,崇尚精神追求的观念;崇尚神灵,为神献身的观念;再生的观念;遵守达摩、履行社会职责的观念;种姓等级的观念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