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的松散与后发优势的丧失——政治经济学经典导读课程论文小组成员:5101919052刘晓笑边玉卿5110159027陈达禹印度的软件业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几年,印度也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称“金砖国家”。
印度副总理阿德瓦尼宣称:“如果说20世纪属于西方,21世纪则属于印度!”他还说:“我们的短期目标是成为新加坡那样的发达国家!而长期目标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就已经宣称印度将在2020年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大多数印度人对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持怀疑态度"印度国民普遍对印度政治家的讲话表示怀疑是有道理的。
因为印度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多的。
它经济发展从地域上和产业结构上都极不平衡,国际贸易份额偏低,进出口都很少。
印度目前的年出口额为430亿美元,而中国为3260亿美元。
它的预算赤字已经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国内债务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0%。
近几年来,中国每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都超过400亿美元$而印度还不到30亿美元.它的社会贫困问题还没有解决,贫富差距仍然悬殊。
按购买力计算,印度人均收入不到中国的一半,只到美国的2%在地区和全球性大国中几乎是最低的。
印度文盲率仍高于40%有4.3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一美元.印度饮用水缺乏,电力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它除了贫困、落后之外,还有沉闷的官僚体制和腐败。
另外,谈到印度的发展,决不能忽略它固有的种姓制度和国内宗教、民族矛盾,以及与邻国的紧张关系。
总之,印度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它要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实现经济腾飞,还是有许多包袱的,甚至是非常困难的。
究其症结,我想主要是因为印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十分的松散,缺乏集中,中央政府缺位,于是导致其后发优势的丧失,在可预见的经来,都将不能成为印度总理想象的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连他们赶超中国的梦想也恐怕只是空谈。
下面,我将从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种姓制度几个方面来阐述。
政治制度在国家结构形式上,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组成印度联邦的哥哥邦基本上按雨中划分,共有25个邦和9个直辖区。
各邦有与联邦议会和政府相对应的邦议会和邦政府。
印度宪法规定,引渡邦联单独享有一切最重要的立法和行政权,其中包括国防、武装部队、外交、军工、战争和平、航空、铁路、交通、有点、对外贸易、外汇、货币和银行、保险等工97项。
印度各邦也有一定的立法和行政的资质权限。
根据印度宪法,印度各邦独立享有66项俩和行政权,其中包括公共秩序、警察、地方自治、公共卫生、农业、林业、渔业、教育、地方工业、土地立法、徒弟和建筑税等方面。
宪法还规定了47项联邦和省邦共同享有的权限。
但总的说,印度地方权限是有限的。
它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联邦制国家,有人称印度是“具有但一直特征的联邦制国家。
”在政党制度方面,印度与西方国家也一样实行多党制。
印度成立后,政党林立。
据统计,1952年第一次大选时全国有大小政党192个,印度成为世界上正当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政治体制上,印度与西方国家一样实行议会制。
在仅次于中国拥有10亿人口的印度进行民主选举,对于国家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
另外,这种制度与印度基本国情的种种不适应也带来了诸多弊端:1、不成熟的民主制度导致政策的不连续印度的民主制度发展仍然不成熟。
具体表现为政党之间没有达成最起码的共识。
当执政党提出一项提案时,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因,反对党总会提出反对意见,阻碍提案的推进。
2、选举制度中的成人普选制,使得候选人对农民阶层的选票并不重视,对农民阶层的利益也就不会重视印度的人民院和邦立法会议选举采用成人普选制。
具体来说,是指在选举中,候选人只要在本选区内得票最多,就可以当选议员,而不一定要求获得一半以上有效选票的支持。
(1)这一制度致使被选举人在没有获得农民的支持的前提下也能够当选。
也就是说选举结果中并没有农民阶层的政治诉求的表现。
(2)3、土地制度的私有制的影响在土地政策上,印度采用的土地私有制度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当农民生活困难时,他们会为解决一时之需而出卖土地,从而失去生活的最基本元素。
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及工作机会较少的原因 他们会逐渐向城市迁徙 这也导致了城市中存在许多的贫民窟。
另一方面,在城市中的土地私有制度导致政府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受阻,这也是为什么印度的城市基础建设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衡量,印度的政治体制的确是民主政体。
但印度政体有两个显著特征:它是殖民地时代的遗产,同时也带有深刻的印度传统文化和宗教的色彩。
这决定了印度的民主政体的特殊性。
具体来说,就是政治体制的宗教化和政治体制的种姓化。
这一点将在后文中详述。
种姓制度种姓制度长期根植于印度文化。
种姓制度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严格的等级制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第二个特征是种姓和职业挂钩,从事干净职业的人地位就高些,从事不洁职业的人地位就地低。
第三个特征是世袭的原则,你父母的种姓决定了你的种姓,你的种姓决定了你子女的种姓,一个人生下来种姓就决定了,职业也决定了,一生无法改变。
第四个特征种姓之间有隔离性,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生活禁忌与风俗,彼此之间不能相通。
同古代相比,印度现代的种姓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自从1947年独立之后,印度采取了一系列否定种姓制度的法律、政治和行政手段。
为了保证低种姓人的教育和求职权利,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
还给低种姓出身的学生一定的升学名额。
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至少在今天,种姓隔离和种姓歧视是不合法了。
但是种姓制度在城市和乡村的影响却十分不同。
在城市受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的影响,印度大城市里对种姓的概念越来越淡薄了。
但在乡村种姓制度的影响仍十分巨大,在印度农村走动,便会发现村落的居住方式基本是以种姓区分开来,种姓制度的许多特征在乡村仍有保留。
种姓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印度产生了深远印象:1、在政治上,种姓制度作用于印度的议会制民主。
一方面由于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种姓人数共占印度总人口10%,而首陀罗占45%,不可接触者约占18%。
低级种姓的选民占多数,有利于选出维护他们自身利益的政党,从而有利于提高低级种姓的社会地位。
一批代表中低种姓阶层利益的地方性政党孕育而生,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日益壮大,从积极方面来看,政治的种姓化推动印度议会民主制,使印度由一党独大转向多党并存发展。
从另一方面,各个种姓各自为首,互相对立,维护自身利益,不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团结,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也是印度在历史上为什么易受外族侵略的原因。
而且,印度许多的政党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不得不将一些重要的职位让给以些地方的种姓头目,以保证绝对的选票。
一个印度政治家感慨地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争取自由运动中产生的具有远见和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领袖正让位于那些具有狭隘地方主义、种姓主义的政治上的新人。
”(3)这无形中给政党冲突、地区冲突、种姓冲突,埋下深深伏笔。
2、在经济上,种姓制度使职业世袭这一局面难以被根本改变。
因此,不论在城市还是(1)王洪岩《当代印度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功能研究》河北师范大学优秀学位论文2007 (2)帕特·沙在浙江大学跨学科中心的演讲(3)罗米拉·塔帕尔主编《印度的部落种姓和宗教》牛津:麦克米兰出版社1977在农村,印度现代经济的发展都受到种姓制度的严重束缚和阻碍,把持社会高层的高级种姓不接纳低级种姓的人。
而在一个现代社会里,职业间的改变不仅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往往会带动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
如教育业、服务业等。
而种姓制度将人们的才能和职业分割,同时规定职业世袭制。
这无形中阻碍了职业间的转换,从事低等工作的人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高级种姓的人则永久地把持社会中较好的职位。
当今印度的现实是:一方面号称IT大国,另一方面是10亿多人口中有1/3仍然居住在缺电少水的闭塞的农村;拥有世界上3/5的软件工程师,同时也拥有世界1/4贫困人口;每年有200多万大学毕业生,同时全国妇女中有一半是文盲。
”(4)究其根源就是受到种姓制度及其观念的影响。
若不解决这种现象,印度的经济增长必定会受到长期的严重的制约。
3、在文化上,印度的种姓观念是印度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
而种姓又将印度人划分为不同的种姓集团,而相同种姓在不同地区有不尽相同。
因此,印度便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多层次、多地区的各个民族文化体。
“这些集团在地里、经济和政治意义上相互依附,而在社会关系、思维方式,甚至在语言上却从未彼此同化。
”(5)这就意味着印度这么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从古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和统一的文化。
究其根源,就在于印度种姓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分裂性。
种姓与种姓间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排斥等等。
他们自成一派,遵守各自的规定,不会容纳其它种姓的文化,也决不接受其它种姓的思想。
因此,印度人在种姓的影响下培养起来的是具有分离性、排斥性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印度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还进一步诱发了不同民族、种姓、宗教之间的矛盾。
但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利于保留印度的文化遗产,不易与被其他民族所同化,正如尼赫鲁所说“只要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印度就不能在世界文明国家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6)但却不得不承认“在印度人们保持着种姓制度的条件下,印度终归是印度;但是从他们与这个制度脱离的那一天起,印度就不复存在了。
”宗教问题自印度争取民族独立运动时期开始,其复杂的宗教问题便无时不在影响着其未来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之父甘地(1869~1948)与一般政治家不同,他带有浓厚的宗教意识,主张把政治与宗教揉为一体,推行政治宗教化,宗教政治化,并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原则。
在他看来,应把追求真理作为人和社会一切行动的最高原则,真理是神;追求真理的道路只能是非暴力的,非暴力就是爱,是人的本性;真理只有用无限的爱才能得到,若采取暴力只能是背道而驰,陷于黑暗的深渊。
这正是他主张争取民族独立运动应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思想基础。
甘地自身不仅最终死于宗教仇杀,其政治宗教化主张对独立后印度的政治发展进程也是一个巨大的负遗产。
虽然从尼赫鲁政府开始,一直致力于政治的世俗化,但其强烈的宗教色彩一直未能改观,“印度教教派主义”与“伊斯兰教教派主义”的严重对立甚至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的流血冲突(7),并严重影响着当代印度政治发展进程,这实际上也是迫使尼赫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之间采取“公平优先”政策的一个重要背景。
(一)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教派冲突,成为阻碍印度经济快速崛起的主要障碍之一莫卧儿王朝后期,由于统治者重新推行伊斯兰化的宗教高压政策,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再度激最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