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教育的环境建设

幼儿教育的环境建设

幼儿教育的环境建设幼儿教育的环境建设作者:张霞(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泡桐树幼儿园)摘要: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儿童的任务。

近些年,早期教育大力提倡为幼儿的明天作准备,提出幼儿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具有合作、宽容、承受挫折、有爱心等健康品质。

幼儿教育的重要阶段大部分是在幼儿园,那么幼儿园的环境建设就成为重要考虑的问题。

环境创设与幼儿、家长之间的三维互动在“家园合作、同向同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只有让家长参与到环境创设富有创意的活动中去,才能让家长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和创造者。

关键词:幼儿;环境;教育引言婴幼儿是在与环境(人、物、时、空)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幼儿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环境教育,它从时间、空间、材料等方面创设激励幼儿投身活动的机会与条件,让幼儿在主动、积极地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这主要从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层面体现出来。

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其中幼儿园处于核心地位。

幼儿园是对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最理想的、最专业的教育机构,无论是园舍的设备设施、师资条件、教育形式、方法以及保健卫生等方面,都对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有着独特的优势。

环境创设作为教育的“隐形课程”,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使幼儿在这一天地里去观察、探索、创造,寻找快乐,从而得到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使环境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自我意识、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使幼儿体验到参与装饰过程的快乐,是保证墙饰发挥作大教育功能的关键。

在组织幼儿开展活动时,我们尽量组织幼儿参与墙饰内容的选择和制作。

1 物质环境1.1物质环境的重要性谈到“环境”,谁都很熟悉,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身处在一个环境中,环境可谓无所不在,有大有小,幼儿园环境则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个环境。

幼儿园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地方,幼儿园的一切都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孟母三迁》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流传话语无不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环境的重要性。

《幼儿园工作规程与条例》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要有计划的绿化园地,重视幼儿的环境布置,要使幼儿生活在明朗的、愉快地、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里。

”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注重通过室内外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1.2 物质环境的建设物质环境展现教育价值取向作为环境的重要方面――物质、空间,其表现形式体现了创设者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因素。

物质环境的建设,应形成有效作用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体系。

(一)园舍建设体现教育与生活有机结合的原则: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幼儿园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了解生活,促进其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为将来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丰富和创造生活打下基础。

据此,幼儿园的园舍环境建设应与生活息息相连,让幼儿从小了解自然,接触动、植物,直接体验生命,认识生命的可贵及与人类的关系;以亲切、爱护的态度对待周围的环境,包括人和物。

因而,种树植草是幼儿园环境设置必须先行的大事,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应开辟种植园,设置饲养角。

幼儿以身体健康发展为首位,其走、跑、跳、爬、平衡、攀登等动作的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才能达成,体育运动场所的设置是必备无疑的。

其设置主要体现安全、实用、充分利用资源三条基本原则。

许多幼儿园的户外场地都不太大,整体、合理规划十分重要。

笔者见过一所只有一片不规则户外活动场地的幼儿园,利用围墙边狭窄的过道,开辟种植园、饲养区,建起烧烤区、烹调室;中间较为完整的绿茵场地是操场,为足球、体操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安全系数;大型活动器械集中在操场一边,是大肌肉群训练区;操场另一边铺上橡胶跑道为赛跑区;操场下边建游戏城堡、玩水区;旁边绿藤棚下砌有小蘑菇石凳,可用于晨间、傍晚活动之余休憩、谈心的场所。

如此,整个户外场地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既能让幼儿充分接触阳光、空气,利用水刺激锻炼身体,又让幼儿自由自在地休息、观察、劳动,进行体能锻炼。

也有综合利用的,如把绿树成荫的“小公园”在不同时间发挥不同的作用――晨间是观察自然的好去处;“茶余饭后”是散步、休闲、谈心的好地方;体育活动时间,利用矮木丛挂网,可开展各种球类活动;一些光滑、结实的树干还能进行攀爬竞赛。

(二)活动室布置体现寓教于乐原则:活动室是幼儿接触最频繁、相互作用最多的地方,是全面产生教育效应的主要场所。

其生活设施的摆放应整洁有序,给幼儿安全、祥和之感,以增加幼儿行为的有序性。

而活动空间的安排、墙壁的布置、玩具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则应是动态的。

一是整体要简洁、明快、协调、有生气;二是拥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体现教育目标、内容丰富的玩具材料;三是环境的创设、改变要让幼儿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活动室的设置不是让幼儿被动、强制去接受与发展,而是使他们乐意去接受、体验、掌握。

因此,寓教于乐是设置活动室的前提。

而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是幼儿主体地位的体现,能提高幼儿投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性,让他们在全身心投入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责任感和爱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

功能室是活动室的补充和延伸,扩展了幼儿活动的天地,增加了活动的机会与条件,扩大了教育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定的信息,有各自特殊的功能。

如音乐室多采用柚木地板,给孩子一种温馨、安全之感;在室内一角建一阶梯平台,既可作舞台,又可供幼儿就座;波浪形的天花让人联想到乐谱,使音乐转化为视觉的感受。

又如娃娃家集扮演角色与真实操作为一体,幼儿在扮演不同角色、感受家庭温暖、进行实际操作、品尝亲手制作的佳肴、体验劳动的意义与乐趣的同时,获得了基本生活的自理能力与劳动技能。

总之,物质环境的建设要做到直接作用于幼儿,让幼儿在潜移默化和活动操作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发展能力;引导情绪、个性、社会性及行为的健康发展,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活动水平。

(三)墙饰的幼儿参与原则:1.让幼儿及其作品融入环境,使环境科学化、艺术化。

幼儿每次的作品,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为此,根据幼儿每次活动的作品类型,我会提前设计出不同风格的版面。

当幼儿的作品完成后,我会指导幼儿自己动手把已贴上标志的作品粘贴在合适的位置,当全部的作品张贴完成后,就会形成一幅别具风格的作品版面。

如:中班幼儿作品“太阳花”,我先用纸板制作了一棵大树的树杆,再用彩色卡纸做出两三只漂亮的蝴蝶,然后指导每个孩子的花儿错落有致地粘贴在树干的周围,一幅凝聚全体幼儿智慧的版面制作完成了。

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一棵“太阳花树”,兴奋不已,他们不停地互相欣赏着、议论着,在不知不觉中将个人融入了集体,既分工又合作,不仅展示自己,也看到他人的成功。

当家长接送幼儿时,幼儿会很兴奋地告诉爸爸妈妈,这是我的作品,这是某某的,这是谁谁的……家长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感到无比自豪。

这样创设的版面环境在无意中成为家园联系的桥梁。

应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以幼儿为主的版面时应以幼儿作品为主,教师创意为辅,教师的创意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丰富的环境对3~6岁的幼儿而言,是会说话的。

孩子不仅受环境的刺激而丰富积累直接经验,而且还与环境互动,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孩子们的作品布满墙面和教室,使孩子感受到“这是我们的教室”的温馨和亲切!2.让环境随季节、时令变换不同的季节、时令,周围环境事物都会在不断的变化。

通过变换不同的环境让幼儿感知季节时令的转化和更改。

如:春天来了,先通过户外活动让幼儿观察感知春天,再进行制作活动,幼儿会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进行绘画、剪贴出相关的作品。

“黑黝黝的小蝌蚪,带剪刀的小燕子,嫩嫩的小草,黄黄的迎春花,冰雪融化后潺潺流淌的小河”……大家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春来了的美丽图画。

同样,夏季的粉荷盛开,绿树红花,秋季的硕果累累,黄叶飘飘,冬季的白雪皑皑,大地苍茫,都是环境布置的重点,这些突出的带有明显季节特征的作品让幼儿一目了然,并由于亲身的制作体验而记忆深刻。

3.让区域环境生活化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半成品和成品材料,并投放与主题相关的丰富的材料。

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内容,将他们蕴含在区域、自然角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如:科学区内收集许多好玩的感应玩具、汽车玩具和发条玩具。

幼儿对科学的概念是抽象的,当自己亲手播种科学的时候,教师毋庸多说,幼儿就会收获良多。

在图书区投放大量的科技图书,投放名人、伟人的图书、图片及资料照片。

图文并茂,深深感染着幼儿。

在角色区投放若干生活用品——酸奶瓶、卫生筷、果冻盒,易拉罐、小玩具……丰富认识社会的经验,实际交流体验生活的乐趣。

在音乐区投放世界名曲,优美儿歌、VCD等,耳染目儒。

在操作区投放各类纸张、彩笔、油画棒、铅笔、剪刀、胶水、广告色等,手脑并用。

幼儿自愿选择区域进行活动,完成与主题相符的内容,教师抓住机会引导被激发好奇心的幼儿,一起研究,共享发现的快乐,而不要让他们盲目探索,更不能给幼儿错误的概念。

幼儿在和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学学做做,达到玩中学,学中玩目的。

当区域环境生活化时,孩子周围就形成了一个自主宽松的认知环境,他们在交流中思想进步,在合作中动作迅速发展,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让环境动静交替所谓环境动静交替,就是把版面布置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

如在版面上已布置了春天来了的画面,再结合主题知识,引导幼儿学习种植“小豆豆发芽了”,教师每天带领幼儿观察记录豆豆的生长情况,豆豆发芽了,豆豆长叶了,豆豆长大了……在自然角让幼儿主动观察会变的小蝌蚪,是先长后腿还是长前腿,尾巴在长出前腿后还有没有等等。

这样的环境动静交替,幼儿充分感知万物始于春,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蒙台梭利曾说过:“在教育上,环境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

”在与环境,材料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产生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掌握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怎样思考、表达和主动建构经验,体验了探究过程的乐趣与艰辛,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