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6 测不准原理

§16.6 测不准原理

(图16.6a )一束水珠穿过单缝(图16.6b )一束光子穿过单狭缝§16.6 测不准原理在本教程即将结束时,再次强调微观粒子与宏观质点的不同特点.(一)宏观质点的位置坐标与动量的关系在经典力学中,一个宏观质点的运动状态,可用位置坐标、动量,以及运动轨道等概念来描述.已知一质点在某时刻的坐标和动量,以及它所在力场的性质,则可按牛顿运动定律求得它在任一时刻的坐标和动量,以及任一段时间内的运动轨道.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图16.6a ),设有一高压水枪,射出一束水注,沿着y 轴方向,垂直投射在一个宽为b 的单缝中.这束水珠穿过单缝后,冲击在垂直于y 轴的屏上Q 0点附近.(假设不计水珠所受重力,以及被缝的边缘阻挡的水珠).当缝的宽度b 缩小一些时,通过缝的水珠的位置总的来说都是互相接近一些的.当缝的宽度b 增大一些时,穿过缝的水珠的位置却是互相离开一些的.但是,不论缝中水珠的位置互相接近或离开,对它们的动量的大小和方向不会有影响.这是我们的常识可以得出的结论,也与经典力学一致.(二)光子的位置坐标与动量的关系如(图16.6b ),设有一束光子穿过宽度为a 的单狭缝.在屏上相当宽的范围,将出现衍射条纹.这就是第三篇§12.5所说的光的单缝衍射条纹,这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应有的结果.如(图16.6b ),设Q 1与Q -1为此单缝衍射条纹的第一级极小位置,则Q 1至Q -1范围内便是中央亮纹的位置.光波的大部分能量投射在中央亮纹,也就是说,穿过狭缝的光子,大多数到达中央亮纹.设Q 1所对应的偏角为1ϕ,此束光子的波长为λ,则按单缝衍射公式可得如下关系:〔单缝衍射第一级极小位置的偏角1ϕ〕 a sin 1ϕ=λ (16.6.1)此式表明:a 值较小,则1ϕ值较大.也就是说,当光子通过狭缝时,彼此的位置比较靠近,则它们射到屏上的分散范围就比较大.从光子的动量变化,也可看出它们的衍射情况.在进入狭缝时,光子的动量都等于p ,方向都与y 轴一致,即y p p=、0p x =.穿过狭缝射向中央亮纹的光子,它们的方向分散在偏角-1ϕ到1ϕ范围内.也就是说,从狭缝穿出的光子,它们的动量的x 轴分量x p ,其数值的分布范围为0≤x p ≤p sin 1ϕ.光子的x p 值之间的最大差值△x p =p sin 1ϕ-0=p sin 1ϕ.此△x p 称为x p 的测不准量.如果考虑到还有光子会射到中央亮纹以外,则x p 的测不准量△x p 的关系式应写成:△x p ≥p sin 1ϕ.光子在狭缝中的位置坐标x 之间的最大差值△x ,显然等于缝宽a .也就是说,x 的测不准量△x=a .⎥⎦⎤⎢⎣⎡∆∆x p x 与测不准量 λ=ϕ≥∆⋅∆ϕ≥∆=∆p s i np p x s i n p p ,x 1x 1x a a )3.6.16()2.6.16( 最后一式用到(16.6.1)式:a sin 1ϕ=λ.按德布罗意公式(16.1.5),p=h/λ,可将(16.6.3)式写成:〔△x 与△x p 的测不准关系〕 △x ·△x p ≥p λ=h (16.6.4)现在强调一下这个测不准关系式的重要意义.此式表明,△x 很小时,△x p 很大,△x 与△x p 的乘积必定大于常量h .这就是说,如果缩小狭缝的宽度a ,使得穿过狭缝光子的位置测不准量△x 缩小,则必定使得这些光子的动量分量测不准量△x p 增大.简单地说,光子的坐标x 测得越准确.它的动量分量x p 就测得越不准确.反过来,如果增大狭缝的宽度a ,按(16.6.1)式可知,a 增大,则1ϕ、sin 1ϕ、x p 和△x p 都会缩小.a 增大,△x=a 也增大.这表明,光子的动量分量x p 测得准确,它的坐标x 就测得不准确.(三)海森伯的测不准关系(或称不确定关系)如果用电子束代替上述的光子束,令电子束通过相应的单狭缝,也可测到电子波的单狭缝衍射条纹,也可从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关系式,导出测不准关系式(16.6.4).由于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测不准关系式(16.6.4)对所有微观粒子都适用.比较(图16.6a )与(图16.6b )可知,测不准关系式(16.6.4)不适用于宏观质点.对宏观质点,可同时准确测定它的位置坐标与动量,可应用轨道的概念描述它的运动.宏观质点不具有波粒二象性,它的运动可用经典力学描述.测不准关系式(16.6.4)乃是只讲数量级的估算式子,式子中的普朗克常量可用h ,也可用 =h/2π表示.这个关系式不限于单狭缝衍射的简单例子,它可推广于微观粒子的一般运动情况:⎢⎣⎡测不准关系微观粒子的16.6.5) 这就是1927年初,德国年青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原理❶.有的课本称上式为不确定度关系.(四)微观粒子的能量与时间的测不准关系设想有一束微观粒子,沿x 轴自由运动,其动量为p .按测不准关系式(16.6.5)可知:△x ·△x p ≥ , x p p = (16.6.6)设此自由微粒的速度v <<c ,则其能量E 与动量p 的关系为:v <<c ,E=m v 2/2=p 2/2m ,∴△E=p △p/m=v △p .此式代入(16.6.6)式得:△x ·△p=△x ·△E/v =△t ·△E ≥〔微观粒子的能量与时间的测不准关系〕△E ·△t ≥ (16.6.7)这个结论表明,微观粒子的能量与时间不可能同时进行准确的测量.比方说,氢原子在激发态的时间为10-8秒,可认为它的时间测不准量△t=10-8秒.代入(16.6.7)式便可得到❶《英汉物理学词汇》367页,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它的能量测不准量△E:△E≥ /△t=1.05×10-34/10-8=1.05×10-26焦耳.这就是说,能量测不准量△E大于10-26焦.在(表15.3a)已列出,可见光光子的能量约为10-19焦.因此,氢原子发出的光谱线必定有一定的宽度.这结论已为实验所证实.(五)量子力学发展的艰辛历程❶❷1900年,普朗克为了从理论上说明热辐射的实验结果,提出了能量子的假设.这是牛顿以后自然哲学所经受的最巨大、最深刻的变革.从此以后人们不断地、严谨地探索微观粒子的客观性质.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它的波函数可表达几率密度,它的波动方程可导出四个量子数,它的位置坐标与动量、它的能量与时间都具有测不准关系,这一些主要结论互相一致,并都能纳入系统严密的量子力学中去.但是由于经典物理的辉煌成就,经典概念的深入人心,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是相当艰辛的.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设后,徘徊观望十几年,他企图把量子假设与经典理论调和起来,他首先起来反对爱因斯坦勇敢地推广量子理论.爱因斯坦是20世纪物理学两大重要发现(量子论与相对论)的元勋,是最受人们尊重的天才之一.但他与玻尔对量子力学的争论,是物理学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争论最激烈和最富有哲学意义的争论之一.玻尔是哥本哈根(丹麦首都)学派的领导人,他身边集结了一批极有才华的年青人,例如对波函数提出统计解释的玻恩,对微粒运动提出测不准关系的海森伯等.玻尔曾经提醒爱因斯坦,位置与动量、能量与时间的测不准关系,与他的相对论所说的时间要随运动系统而确定一样,都是人们不熟悉的客观规律.然而,爱因斯坦仍然认为一种完备的理论应该是决定论的,不应该用几率和测不准关系来表达微粒的运动.他多次设计理想实验,想证明测不准原理有错误,可是这些实验却证明测不准原理并无错误.由于对大多数学者接受的、哥本哈根学派量子理论的解释深感不满,爱因斯坦晚年,将自己置身于物理学发展的主流之外,一个人孤独而又艰难的跋涉着.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理论解释,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物理学总要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总是不平坦的.〔例题16.6A〕试比较电子和质量为10g的子弹,在确定它们的位置时的不准量△x e和△x b.假定它们都沿x方向、以v=200m·s-1的速度运动,速度的测量误差在0.01%以内.〔解〕(1)由于v<<c,可知电子的质量m e=9.1×10-31kg.按题意,此电子的速度不准量△v=0.01%×v =10-4×200=2×10-2m/s,此电子的动量不准量△e p=m e△v=18.2×10-33kg·m/s.△v比v小得多,△e p也比e p=m e v小得多.代入测不准关系式(16.6.5)可得:△x e≥ /△e p=1.05×10-34/18.2×10-33=5.77×10-3m.已知原子的大小为10-10m数量级,上述电子的位置测不准量△x e比原子约大107倍.可知此电子的△e p较小,△x e就较大.此电子的动量测得准,位置就测不准.(2)按题意所述子弹的动量测不准量△b p可计算如下:❶杨建邺、止戈编著《杰出物理学家的失误》113—115,136—142页,1986年版.❷周世勋编《量子力学》399—405页,1961年版.△b p=m b△v=10×10-3×2×10-2=2.0×10-4kg·m/s.按测不准关系式(16.6.5),可求得此子弹的位置测不准量△x b:p 1.05×10-34/2×10-4=5.25×10-31m.△x b≥ /△b可知此子弹的△x b与△b p都很小,子弹的x b与b p可同时准确地测量.子弹是宏观物体,不具有波粒二象性,不受微观粒子测不准关系式(16.6.5)的限制.〔例题16.6B〕已知原子核线度的数量级为10-14米.假设电子被束缚在原子核内,试应用测不准关系估算此电子的动能有多大?〔解〕电子如果在原子核内,电子的位置不准量可认为是△x=10-14米.按照测不准关系式(16.6.5),此电子的动量不准量△p≥h/△x,即△p≥h/△x=6.63×10-34/10-14=6.63×10-20千克·米/秒.此电子的动量p不应小于△p,即p≥△p≥6.63×10-20千克·米/秒.按狭义相对论公式(见第一编〔附录4F〕)有:总能ε2=c2p2+20E,动能E k=ε-E0.由于cp≥3×108×6.63×10-20=1.99×10-11焦.此电子的静能E0=m0c2=9.1×10-31×9×1016=8.22×10-14焦.此静能E0远小于cp值,因此可略去E0,求得此电子的动能E k:E k=ε=cp≥1.99×10-11焦=124兆电子伏特.已知氘核的结合能为△E D=2.23兆电子伏特❶.上述电子的动能E k远大于△E D值,此电子会把氘核打碎.可知把电子关闭在一些原子核中是不可能的.❶程守洙、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三册(第三版)373—375页,1979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