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频通信同步技术及其干扰措施
摘要:跳频通信是短波通信抗干扰技术中应用最广泛、最为有效的技术,它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本文论述了通信对抗中跳频技术的原理、特点、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方向等,并就如何对跳频通信实施干扰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跳频通信技术原理
跳频就是用伪码序列构成跳频指令来控制频率合成器,并在多个频率中进行选择的移频键控。
所传递的信息码与伪随机序列模二相加(或波形相乘)构成跳频指令(即跳频图案),并由它随机选择发送频率。
发送端的信息码序列与伪随机序列经过调制后,按不同的跳频图案控制频率的合成。
在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与干扰经高放滤波后送至混频器。
接收机的本振信号也是一频率跳变信号,跳变规律是相同的,两个合成器产生的频率相对应,但对应的频率有一频差,正好为接收机的中频。
只要收发方的伪随机码同步,就可使收发双方的跳频源一频率合成器产生的跳变频率同步,经混频后,就可得到一个不变的中频信号,然后对此信号进行解调,就可恢复出发送的信息。
而对干扰信号而言,由于不知道跳频频率的变化规律,与本地的频率合成器产生的频率不相关,因此,不能进入混频器后面的中频通道,不能对跳频系统形成干扰,这样就达到了抗干扰的目的。
其工作原理框图如1所示:
图1 跳频通信系统框图
与定频通信相比,跳频通信比较隐蔽也难以被截获,只要对方不清楚载频跳变的规律,就很难截获对方的通信内容。
同时,跳频通信也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即使有部分频点被干扰,仍能在其它未被干扰的频点上进行正常的通信。
通信双方的跳频图案是事先约好的,同步地按照跳频图案进行跳变,这种跳频方式称为常规跳频。
随着现代战争中的电子对抗越演越烈!在常规跳频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适应跳频,它增加了频率自适应控制和功率自适应控制两方面。
二、跳频通信的抗干扰性能分析
跳频之抗干扰如同游击战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术,携带信息的载频不断变化,使敌方的侦察和干扰跟不上通信载频的变化,从而无法施放干扰。
所以,跳频性能好坏取决于频率点变化的多少(频率点越多,意味着信号带宽越宽)和频率点变化的快慢,即跳频速率(简称跳速)。
跳频带宽越宽,跳速越高,则侦察和干扰越困难。
跳频电台的抗干扰性能一般可以用处理增益来描述。
跳频处理增益:
G
N
=(1)
(
)
lg
10dB
F
FH
式中
N为跳频信道数。
F
处理增益的物理意义是敌方采用宽带干扰方式干扰跳频电台时所需的功率,较之干扰一个窄带定频电台所需的功率大出的倍数。
但是一旦跳频电台被对方的跟踪式干扰机所跟踪,则跳频处理增益不再能说明抗干扰能力。
更有实际意义的
10-时,同步概率为95% (又是在干扰环境下的通信能力,例如当同步误码率在1
例如当跳频频率有30%受到干扰时,仍能保持话音通信,但话音质量有所下降。
三、跳频通信关键技术
3.1频率合成技术
频率合成技术是跳频系统的心脏,跳频系统的快慢决定于频率合成器换频时间的快慢,跳变频率的总数和跳频速率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频率合成器的频率偏差度则决定了跳频通信系统稳定工作的时间。
因此,频率合成技术是跳频通信的关键点之一。
3.2跳频图案
跳频图案是通信双方频率跳变的规则,是通信双方事先约定和预置的相关频
率。
在实际系统中,通信双方对跳频电台事先注入一组密钥,电台依据相关算法得出频率的跳变规则。
跳频图案反映了通信双方信号载波频率的规律,保证了通信方发送频率有规律可循。
跳频图案通过长周期的伪随机序列控制,使敌方很难预测出来,线性伪随机序列和非线性码序列都可用于跳频图案。
图2 跳频图案
如图2所示,发射机在0一T 时间段内载波频率使用0f ,在T-2T 时间段内载波频率使用2f ,在2T-3T 时间段内载波频率使用5f
3.3跳频电台组网技术
跳频通信采用码分多址的方式对入网用户进行组网,具有同一个跳频图案的电台组在同一个网内。
同时,它要求个网络之间的跳变频率在同一时间没有碰撞,否则,就会引起网络之间的相互干扰。
按照这种要求跳频组网方式可以分为正交组网和准正交组网技术。
正交组网技术要求通信网络之间不能有任何碰撞,频率之间严格正交。
而准正交组网则可以允许一定程度上的碰撞存在。
采用跳频的多址通信网具有很多优点:抗干扰能力强,低截获概率,低检测概率,对频率选择性衰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在一个地区往往同时存在多达10余个跳频网,这时各网的信号在空中相互混杂,敌方很难区分,要分选出一个跳频信号属于哪一个网!即使花很大的代价也不一定能成功。
3.4同步技术
跳频同步是指跳频接收机与跳频发射机在相同的时刻使用相同的频率。
这样接收信号的频率与本地频率合成器产生的频率经过混频以后才能得到正确的中频频率,然后从中解调出信息信号,否则不能正确解调出信息信号。
跳频同步的内容包括:跳频频率表相同;跳频序列相同;跳变的起止时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