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暴力视频屡屡发生应引起重视
网上又见学生暴力视频。
佛山官窑爆出多名中职生毒打初中生的网络视频,起因仅是一学生的衣服被宿舍楼上的水滴弄湿。
佛山警方透露,被打学生事后并未报警,目前仍在进一步调查。
近年来,网络上屡屡出现学生殴打、羞辱他人的暴力视频,尽管有识之士呼吁应尽快制止这种暴力文化的宣扬,但类似视频仍接二连三出现。
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俨然成了一群“古惑仔”,动不动就使用暴力?又是什么导致这种暴力视频频频出现于网络?
透视这些学生暴力视频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暴力的发生只因谁抢了谁的女朋友,谁看谁很不顺眼……我们可以说,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悸动期,受社会的影响,很容易在“从众”、“好奇”等心理诱因下做出暴力举动。
但扪心自问,家长、学校和社会又为孩子提供怎样的教育呢?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却忽视孩子的心理困扰;学校急功近利,一味追求升学率,却不重视生命教育;社会暴力文化侵袭校园,校园不再是净土。
令人诧异的是,若不是暴力视频在网上传播,校园暴力事件往往很难被学校管理者和家长知晓,这无疑为校园管理提出了警示。
西方一些国家建立了校园暴力早期识别系统,学校管理人员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时,会将这些信息汇总和
分析,以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
而我们很多人甚至不认可校园暴力的存在,这种自欺欺人的“鸵鸟”政策必须及时摒弃。
此外,学生暴力视频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也拷问着网站的审核管理。
明知这种暴力视频社会影响很坏,为何还为其发放通行证?网站不能为了点击率而不顾社会责任,充当暴力视频的“帮凶”。
螺旋藻官方两次抽检结果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2月29日和3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向地方监管部门下发内部通知,通报检出铅、砷超标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和内容物欺诈的8家鱼油生产企业名单。
这两份名单被媒体曝光后,引发舆论普遍关注。
人们认为同样的监管部门,检测同样的产品,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结论,检测标准朝令夕改,监管部门还有何公信力可言?“一会说不合格,一会又说合格,这里面要说没有文章,有谁相信。
““有钱能买鬼推磨,现在是有钱能买“药监局”,不合格变合格!”“彻查食品药品监督局,给全国人民一个交待。
”“监管、质检等,根本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人,只要没有了正确的思想和道德品质,任何事就都有了潜规则。
”部分专家认为,尽管前些年曾惩处过三鹿等企业,但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仍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大型企业和著名品牌频出丑闻,说明这一严重事关政府形象和百姓信心的领
域里,权力高度集中与利益密切关联的顽症正愈演愈烈,长期缺乏透明监管和有效监督的乱局并没有改观。
舆论呼吁以“穷人CPI”观照日用品飙价
近日,奶粉、食用油、快餐、洗发水等民生用品相继调涨。
其中,金龙鱼和福临门将调整菜油和花生油售价,平均涨幅约8%。
奶粉行业的雀巢和美赞臣近期陆续发布调涨消息,平均涨幅为10%。
日化产品中宝洁旗下的海飞丝、沙宣价格将上调10%—20%。
舆论认为,眼下的涨价既有资源能源产品价格改革的合理性,也有农产品价格关系归位的正当性,但面对不断抬升的生存成本,职能部门恐怕更当以“穷人CPI”观照日用品飙价。
一方面建立民生产品价格波动监管机制,厘清涨价的合理性与“搭便车”,严惩“抱团涨价”等各色价格联盟;另一方面建立“穷人CPI”监测机制,将常态性补助措施与民生产品价格异动挂钩起来,退一万步说,“理顺价格机制”也不能让穷人埋单。
网议国考频泄题挑战民族信用
3月29日,大洋网-广州日报电,2011年末至2012年初,多个国家级考试的试题和答案被曝深陷“泄题门”。
引发人们热议。
有人说,“国考”频频泄题,挑战着考试的公平性和公信力。
泄题后如何弥补其他考生所遭受的损失,对考试组织者也是个考验。
有人认为,更值得警惕的是,“国考”泄题为何屡禁不止?一方面与泄题作弊者的低风险和高收益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监管的漏洞、法制的缺失有关。
还有人表示,与“国考”泄题恶劣的社会影响相比,我们对泄题者的处罚往往显得过于宽容,根本不足以形成威慑。
人们建议,堵住泄题漏洞,必须加大对泄题者和监管者的惩治力度,同时尽快出台《考试法》,让不诚信者认识到失信的危害和代价。
舆论呼吁破除“数字出官”遏制统计造假
4月10日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在局务会议上称,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是对政府公信力最大的影响,坚决惩治和积极预防在统计上弄
虚作假,是统计系统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
这是今年以来马建堂第四次公开强调预防和严惩统计数据造假行为。
舆论认为,统计数据弄虚作假,很大程度上是地方利益从中作祟。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地方利益干预统计数据造假,关键是官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存在问题,陷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怪圈。
有的称,只要弄虚作假能换来更大的乌纱帽,有的官员就对统计数据虎视眈眈。
要从根本上遏制统计造假,就必须改革官员绩效考核机制,注重实绩,吸纳民意,破
除“数字出官”。
只有不再让官员仅凭统计数据甚至是造假数据就能获得升迁,才能彻底斩断地方政府干预的利益冲动,还统计一个风清气正。
“网络批评”亟需提高文化含量
一个社会总是在各种声音的交错中前行——“网络批评”已经向我们走来。
但是众声喧哗中,总有一些杂芜之音,通过公共或者个人的媒介,给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带来困扰。
而真正理性与智慧的、具有文化含量的“网络批评”,则因缺位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网络批评”不应以斗争性、攻击性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理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或弘扬正气,抵制歪风;或舆论监督,促其改正;或倡导文明,促进和谐,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提高“网络批评”的文化含量,就得戒浮躁、戒浮浅。
就得维护批评的纯正。
如何用理性的支撑,尽量避免随意性和情绪化,构建一个开放、自由、理性的批评空间,是我们当下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多地“雷人”校规引发热议畸形校规是在为应试教育保驾护航
广州日报4月11日
“男女同学平时距离不能小于50厘米”、“男女生不得同桌吃饭”、“男女生不得成对单独出现在校园里”、“校园内禁止游吃”……近日,多地“雷人”校规引发热议。
舆论认为,这是教育错位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本质的问题。
畸形与变态校规,是中国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还占据着中国教育江山的现形。
拿校规压制学生,是在为应试教育保驾护航,这是当前“校规教育”盛行的症结所在。
有的说,我们这些过来人都想不明白,时代越发进步了,思想越发解放了,孩子象牙塔中的规矩反而越发禁锢了,甚至扭曲至极,以至于被孩子们称之为“变态校规”。
如此教条校规,在文明社会的今天,是一种加强版的“穿越”,比起封建教育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恐怕封建教育也没至于到束缚书生们的业余生活。
社会各界建言治理网络谣言:法律向网上公害"亮剑"
来源:4月11日人民网-
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互联网传播领域的毒瘤,其破坏力远远超出虚拟社会,危害巨大。
近日,公安机关重拳打击这种网上公害,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净化网络环境的决心和魄力。
各界人士积极建言铲除网络谣言,除了需要网民自律外,法律要敢于“亮剑”,应尽快织密互联网的法律保护之网。
有学者认为,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生活在现实中的网络使用者必须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活动。
在红网董事长舒斌看来,打击网络谣言,维护互联网秩序,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是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的大事。
这不仅需要网络媒体的自律、网民的自警自省,更需要规范健全的法律法规。
新浪博客网民“重庆刘洋律师”分析说,网络谣言滋生,源于法律制度滞后。
与我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网民数量快速增加相比,法律、政策及管理并没有相应跟上。
比如,我国法律对何为散布虚假信息、何为虚假信息,尚没有明确规定。
这不仅不利于互联网管理,而且不利于网民把握网上发表言论的尺度。
构筑互联网空间的法律保护之网,广大网友积极建言献策。
凤凰网网民“nuodong168”说,网络谣言是“社会毒品”。
打击网络谣言,首先要靠广大网民守法自律,文明上
网,不信谣,不传谣;其次,要靠网站加强信息发布管理,不给谣言提供传播渠道;最后,更要靠依法管理,尽快制定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谣言的行为性质、责任认定、危害赔偿以及管理的主体、程序、监督等做出明确规定。
依法追究造谣者责任,鼓励和帮助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做到鞭挞“制毒者”、警示“贩毒者”、警醒“中毒者”。
人民网网民“巍巍焉山”认为,要强化对互联网的监管,对活跃度较大、浏览量较高的网站、社区要定期检查,通过设立举报箱、开通举报热线等形式,鼓励媒体、网民参与监督;对造谣者和违反法律规定的网站依法查处,绝不纵容姑息,维护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营造积极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