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教学案例
背景分析
这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这是一个由留守儿童和普通农家子弟组成的班级。
这是一名有八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刚接手的学生。
今年我带的是初三历史,面对最新的历史课本,我和学生都对它十分好奇。
我的好奇感是由于这是最新编排的部编版历史课本,它充分展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在当今社会,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作用越来越突显,我们历史老师要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社会和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的好奇感是即将进入一个个距离他们遥远的,陌生的国度,那些璀璨的世界文明一一展现在他们面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将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冲击感。
案例描述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11古代日本
出示教学目标
1、知道大和的兴起和大和统一日本的史实。
2、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知道大化改新的内容,认识大化改新的历史影响。
3、了解日本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形成,认识武士集团控制中央政权是幕府统治时期的政治特征。
出示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武士集团教学难点: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
出示教学过程:
一、介绍日本
老师:根据课本,指出日本何时出现国家,何时何国统一?
学生:根据文献记载,日本在1——2世纪,出现了100多个小国。
在5世纪,本州中部的大和统一了日本。
老师:统一后的大和是如何管理的? 学生: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实行“部民制度”:部民是贵族私有领地的私有民,以部的
形式组织生产,如从事农业生产的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海部等,地位近似奴隶。
二、大化改新
老师:过渡:7世纪以来建立在部民基础上的大和国面临着需要进行一场深刻变革的非常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个别家族脱离部民组织独立生产的趋势日益强烈,这种现象使政府和贵族失去了对部民的控制,不仅减少了财政收入而且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生存的基础,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疯狂兼并土地“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
而此时的邻国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
日本派遣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等大量学习、吸收中国文化,一场改变日本命运的改革开始酝酿。
1、宫廷政变,改革派掌握政权
645年6月12日,在中臣镰足和留学生的协助下,中大兄发动宫廷政变,一举消灭已苏我入鹿为首的苏我氏势力,夺取了中央政权。
14日,孝德天皇即位,建年号为“大化”。
大化2年(646年)天皇颁布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学生:日本仿效中国唐朝的制度,进行改革
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
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
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
每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得
买卖;统一赋税。
3、老师:这次改革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学生:这次改革后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老师:在改革前日本式一个奴隶制国家,改革后日本变成了一个封建国家,社会形态直接进行了一个大跨度,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改革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要坚持改革,不断创新;我们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取其精华,推动国家发展。
老师:很好。
我们学历史就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从而充实自己,大家要保持住哦。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老师过渡:大化改新后的土地国有制是在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独立生产成为可能,各阶层开始要求土地私有的倾向日益强烈,于是土地国有制受到挑战。
723年颁布了“三世一身法”,意在不违反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鼓励民间积极垦荒,可是贵族豪强却凭借特权大肆开垦,甚至吞并公有地,“三世一身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743年政府颁布的“垦田永世私财法”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土地私有制在全国发展起来,贵族豪门寺院等势力大量购买,兼并土地,8世纪末建立庄园。
许多贫困农民投附他们,成为他们的依附者,于是庄园制发展起来了。
1、老师:庄园制一般是在哪些人手里面?
学生:贵族,豪强,寺院
2、老师:大庄园享有什么特权?
学生: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
“不输”既不向国家纳税;“不入”
既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3、老师:随着大庄园制的发展,同学们想一想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大庄园制的发展,地方豪强的独立性日益强大,中央对地方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秩序混乱,盗贼横行。
4、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庄园的安全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靠武士
5、老师:什么是武士?
学生: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地方豪强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出的轻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了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5、老师:武士集团的发展
老师:在11世纪,形成了两个最强大的武士集团,即桓武天皇的后裔平氏(桓武平氏)和清和天皇的后裔源氏(清和源氏)。
12世纪晚期即1185年关东源氏击败平氏,控制课中央政权。
1192年,源氏首领源赖朝当上“征夷大将军”,在镰仓设立了将军幕府,从此日本
进入了长达七百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6、老师:幕府统治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学生:幕府时期国家大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幕府和天皇朝廷并存,幕府将军名义是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7、老师:武士道的形成?
学生:武士效忠的是主公,不是国家。
老师:讲究“忠、勇、义”的武士道实质是为了培养武士做主人忠实的奴仆。
老师:各位同学,我们通过设问的形式把课本讲完了,现在我们进行一下总结
出现国家:1世纪出现奴隶制小国
统一:5世纪本州大和统一日本部民制
奴隶社会
著名改革:7世纪中期大化改新
古代日本庄园制出现:“不输不入”特权
大庄园制度:武士的兴起
封建社会
武家政治:幕府统治:源氏镰仓幕府武士道
课堂练习
1.统一日本的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于()
A.北海道 B.本洲 C.四国 D.九州
2.7世纪,在日本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的执政者是()A.孝德天皇 B.中臣镰足
C.圣德太子 D.明治天皇
3.官员是国家的管理者。
大化改新中,其选官原则是()A.贵族世袭 B.以才选官 C.任人惟秦 D.九品中正制4.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是()A.大和统一 B.大化改新
C.大和兴起 D.明治维新
5.下列各项中,与日本大化改新无关的是()
A.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B.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C.政局混乱不堪 D.外族入侵频繁
6.某人于8世纪初去日本,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很多部民在贵族的庄园里劳动
B.一些人因才能出众,被委任为官吏
C.很多人从中国长安留学归来
D.国家权利集于天皇
7.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化革新主要效仿我国的()
A.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度 B.商周的分封制
C.隋唐制度 D.两送制度
8.日本大化革新最重要的影响是()
A.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缓和了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 D.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
若以身死,应退天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材料二: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农民必须向国家交土产。
男子还必须服兵役,兵器本人自备,军权归属中央。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哪个国家哪次改革的内容?
(2)说出此次改革的背景、时间和进行改革的人物。
(3)此次改革除上述内容外,还有哪些内容?
(4)改革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教学反思: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从2012年至今一向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前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不过今年历史教材的改编,让我的这点优势荡然无存,面对历史新教材课本,我也是一个新生,所以我
认真专研教材,抓住整体脉络,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教学中就应为学生的活动留下空间,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时刻把握着“学生想怎样学”。
教师能够透过创设问题情境后把“发球权”交给学生,透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此种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思维也很活跃,思考也很深刻。
三、思考不足,提优补差。
这节历史课,让我体会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要真正做到教师、学生的主角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想怎样去学,我想明白哪些问题?除了换位思考外,就是要把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于自己的不足要认真思考、提升。
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具有特色的成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