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毒的防治
在工业生产中所遇到的化学物质,有些对人体有一定毒性,称为“生产性毒物”,如果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就有可能侵入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以至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也就是说,在生产劳动中,由于使用或接触有毒物质,引起人体器官或组织发生的病变,称为“职业中毒”。
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受职业中毒危害因素的作用,从而引起的疾病,叫“职业病”。
因此,对职业中毒须严加防治和预防。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常以粉尘、烟尘(比粉尘更细的颗粒)、气体、蒸气或雾滴的状态出现,在防护不严或意外事故等异常情况下,在生产、使用、运输等过程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途经进入人体,成为引起职业中毒的原因。
但是,毒物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需要一定条件,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1.毒物的毒性毒物的毒性主要决定于它的化学结构。
有的毒物只用几十毫克就可以产生中毒作用,称为“剧毒”物质;有的则需几克或几十克,称“中等毒”或“低毒”物质。
因此,在生产中常采用某些低毒物质代替毒性大的物质,譬如在合成农药杀虫剂时,常设法改变其化学结构,以寻找杀虫效力高、对人畜毒性低的农药。
此外,有些毒物如乙二醇,虽毒性较高,但因其不易挥发,在生产中造成中毒机会较少。
所以,在预防工作中应先解决毒性大而易挥发的物质的防护问题。
2.毒物进入人体的量健康人体对毒物具有完善的防御能力,当少量毒物进入人体时,机体可动员神经质防御力量,对毒物进行水解,还能进行氧化或结合反应,发挥自身的解毒作用。
然而,当大量毒物侵入时,超过机体的解毒能力,就可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以至引起中毒。
职业中毒主要是通过毒物吸入人体所引起,为了减少毒物进入人体的量,首先要降低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这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措施。
3.人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状况毒物的毒性和进入人体的量,是引起中毒的外因。
如果对毒物无恐惧感,在毒物面前处于无所谓状态,因而放弃对毒物的预防,不积极改造作业环境,则毒物进入人体的机会必然增多。
而健康状况不良(如明显的肝病会影响肝脏的解毒功能等),则使毒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的损害更为严重。
因此,在接触毒物过程中要振奋精神,改造环境,战胜毒害。
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一旦受到毒物侵害,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起人体各部器官、组织的旺盛机能和抗病因素,易于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职业中毒的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有些毒物只有急性中毒而无慢性中毒。
在工业生产中以慢性中毒较为多见,急性中毒多在事故情况下发生。
急性中毒是指在短时间内过量毒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病变。
例如吸入过量硫化氢后引起的昏迷、死亡或使用有机磷农药时皮肤严重沾染所造成的急性胆碱酯酶抑制等。
有些毒物的急性中毒,需要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