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当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音乐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现象,尤其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的共同参与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出现了勃勃生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但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表面“热热闹闹”、结果“模模糊糊”的现象。

学生一节课忙忙碌碌,是饱了“眼福”或“耳福”,可是并未得到应有的音乐情感体验。

因此,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使学生
在专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已经成为我们目前音乐课改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下面我就平时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加以总结,和同行商榷:
一、活用教材,精心备课,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是推
动整个课堂进程的兴奋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运用教材,创设情境,发掘音乐作品的情趣特色,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由参与、主动探索。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学生再也不像当年那种“听话”的学生了,受到各种各样媒体的影响,在
音乐课上,对老师要求很高。

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

所以我们音乐老师一定
要与时俱进,想出一些新办法,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中。

比如:经调查,学生非常喜欢周杰伦,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了解与周杰伦有关的一系列音乐知识及相关文化。

课堂上让学生发言,你肯定会听到什么是RAP说唱,及节奏布鲁斯,然
后老师再做迁移拓展,把学生带到教材中的黑人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中去……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周杰伦之外还可以开展其他的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手的作品
分析,有些作品有着京剧的元素,比如由《说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这些歌,我们
又可以进一步讲讲京剧。

在音乐课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喜爱,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
都能喜欢上音乐课。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才能制定出相
应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

二、循序渐进,讲究方法
任何学科都有其学科的特殊技能。

音乐教育不管发展到什么阶段,都会涉及到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音乐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也是完善一个人全面艺术素养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此基础上,怎样有效落实技能就要讲究方法了。

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举男声、女声、童声等例子比较鉴别,这样有利于学
生了解不同表演形式、人声的不同音域,进一步向学生介绍键盘上的音与音区。

学生受到感
染后完全是自发地、主动地去探究,远远比教师苦口婆心地提要求、讲要领效果好得多。


乐课中,遇到问题时要多些分析和纠正,在讲解新知识时要少些灌输、多些回顾和比较,使
得技能技巧不再以知识、技术的冷面孔出现,相信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些。

三、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

但我们常见到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
课堂提问,比如:机器式提问,“这首歌曲好听吗?”“喜欢吗?”;程式化提问:“这首歌曲分几段?每段讲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我认为要做到有效提问,提供给学生的问题要有新意,要难易适度,问题设计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打开学生思路,不断启迪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提问有个别学生脱口而出的回答,教师要继续问问为什么,很有可能有些知识只有个别学生知道,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提问中发
现问题,帮助其他学生巩固提高。

四、课件运用的适度与合理性
今天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但怎样客观地认识它,扬长避短地使用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课件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是为了更好的为课堂
服务的观点,不能喧宾夺主。

其次要明确课件是为课堂提供方便而存在的。

比如快捷、占用
空间小、可重复使用等,都是它的优点。

但我们要客观认识到它的弊端,制作课件费时费力,其屏幕的视觉感受会干扰学生的听觉感受,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万一设备出问题,或
停电等,就会让有依赖性的老师无所适从。

因此盲目夸大课件的作用,不注重自身基本功的
提高,抱着唯有课件的课才是贯彻新课标的认识,这种观念是片面的。

如果教师在课件制作
时充分认识到人与机器的主次关系,注意到声画穿插的恰当时机,注意到动静结合,巧用课件、活用课件,才能让它很好地为我们的音乐课锦上添花。

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信奉:音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对中学生而言,激发学生
艺术兴趣,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积极大胆地进行艺术实
践创新,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

而寻求最佳的培养对策与途径,让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更是我毕生要走的一条艺术教育之路,对此,我会持之以恒、一如既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