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并用光电效应方法测量普朗克常量和测定光电管的光电特性曲线。

2.通过对五种不同频率的反向截止电压的测定,由 直线图形,求出“红限”频率。

实验原理图1 光电管的起始I—V特性2
2,实验要求:
1.学习测定普朗克常量的一种实验方法;
2.学习用滤色片获得单色光的方法;
3.学习用实验研究验证理论的方法,加深光电效应对光量子理论的理解
3,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
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
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

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量为
式中,
为普朗克常数,它的公认值是
=6.626。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

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方程:
(1)式中,
为入射光的频率,
为电子的质量,
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速度,
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

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
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2)
代入(1)式,即有
(3)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
,则不能产生光电子。

产生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是
,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

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因而
也不同。

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又因为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子获得的能量与光强无关,只与光子
的频率成正比,,将(3)式改写为
(4)上式表明,截止电压
是入射光频率
的线性函数,如图2,当入射光的频率
时,截止电压
,没有光电子逸出。

图中的直线的斜率
是一个正的常数:
(5)由此可见,只要用实验方法作出不同频率下的
曲线,并求出此曲线的斜率,就可以通过式(5)求出普朗克常数。

其中
是电子的电量。

图2 U—V直线
2.光电效应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3是利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的原理图。

频率为
、强度为
的光线照射到光电管阴极上,即有光电子从阴极逸出。

如在阴极K和阳极A之间加正向电压
,它使K、A之间建立起的电场对从光电管阴极逸出的光电子起加速作用,随着电压
的增加,到达阳极的光电子将逐渐增多。

当正向电压
增加到
时,光电流达到最大,不再增加,此时即称为饱和状态,对应的光电流即称为饱和光电流。

观点效应原理图
由于光电子从阴极表面逸出时具有一定的初速度,所以当两极间电位差为零时,仍有光电流I存在,若在两极间施加一反向电压,光电流随之减少;当反向电压
达到截止电压时,光电流为零。

入射频率不同的I—U曲线 入射强度不同的I-U曲线
爱因斯坦方程是在同种金属做阴极和阳极,且阳极很小的理想状态下导出的。

实际上做阴极的金属逸出功比作阳极的金属逸出功小,所以实验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暗电流和本底电流。

当光电管阴极没有受到光线照射时也会产生电子流,称为暗电流。

它是由电子的热运动和光电管管壳漏电等原因造成的。

室内各种漫反射光射入光电管造成的光电流称为本底电流。

暗电流和本底电流随着K、A之间电压大小变化而变化。

(2)阳极电流。

制作光电管阴极时,阳极上也会被溅射有阴极材料,所以光入射到阳极上或由阴极反射到阳极上,阳极上也有光电子发射,就形成阳极电流。

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得I~U曲线较理论曲线下移,如图6所示。

伏安特性曲线
三、实验过程(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和数据分析)
一,实验步骤
1.测试前准备
(1)首先了解 GY-ⅢA 型光电效应测试仪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放置好仪器,用光窗盖分别盖住光电暗盒的光窗口和光源光窗口。

接通光源的电源开关,并预热 20—30 分钟。

(3)将微电流测试仪与光电管暗盒之间的导线连接好,调节光源光窗口与光电管暗盒光窗口等高,间距为 30cm 为宜。

2.测试
(1)旋转滤色片转盘,选择透射波长为 365 的滤色片。

用“电压调节”旋钮将电压为-2V 缓慢升高到+20V,记录相应的电流
值。

测量点至少应该有 20 个,尤其在-2V 至 0V 间电流开始变化区间细测一下,多记几个点,并仔细找到电流为 0 时所对应的电压值,将记录数据记入表二。

(2)依次选择 405、436、546 和 577 型滤色片,重复步骤
(1),测出其伏安特性。

(3)改变光阑,重复上述步骤。

3.测量普朗克常量
(1)将电压选择按键开关置于–2~+2V档,将“电流量程”选择开关置于
A档。

将测试仪电流输入电缆断开,调零后重新接上。

(2)将直径为4mm的光阑和365.0nm的滤色片装在光电管电暗箱输入口上。

(3)从高到低调节电压,用“零电流法”测量该波长对应的
,并将数据记录于表2中。

(4)依次换上405nm、436nm、546nm、577nm的滤色片,重复步骤(1)、(2)、(3)。

二,注意事项
1.微电流测量仪和汞灯的预热时间必须长于20分钟。

实验中,汞
灯不可关闭。

如果关闭, 必须经过5分钟后才可重新启动,且须重新预热。

2.微电流测量仪与暗盒之间的距离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当一致。

3.注意保护滤光片,防止污染。

4.更换滤光片时,注意遮挡住汞灯光源。

5.微电流测量仪每改变一次量程,必须重新调零。

三,数据分析
1. 在坐标纸上绘制不同频率入射光照射下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准确找出 不同频率对应的截止电压;
365nm U-2.0-1.8-1.7-1.6 1.5-1.45-1.4-1.3-0.5 I-1.4 2.09.525.744.058.071.991.491.6 405nm U12.0-1.5-1.3-1.1-1.05-0.95-0.90-0.85-0.5 I-1.8-0.3 6.431.840.057.466.074.191.6 436nm U-2.0-1.5-1.3-1.1-1.05-1.0-0.9-0.8-0.7 I-3.2-3.1-0.218.426.437.455.474.183.0 546nm U-2.0-1.0-0.8-6.0-0.55-0.5-0.4-0.3-0.2 I-5.9-5.1-0.416.32635.256.878.191.6 577nm U-0.2-1.2-0.8-0.6-0.4-0.3-0.2-0.1-0.05 I-0.8-0.050.00.1 5.07.710.813.815.5
2.作出不同频率下截止电压 和频率v 的关系曲线,求出普朗克常
量h,截止频率和逸出电势 。

波长365 nm405nm436nm546nm577nm
频率v8.227.41 6.88 5.49 5.20
-1.425-0.995-0.935-0.886-0.4
3. 做出五个U-I曲线:
1.波长为365nm(频率为8.22)时:其中所找点为的横坐标为—
1.425
2. 波长为405nm(频率为7.41)时:其中所找点的坐标
为-0.995
3.波长为436nm(频率为6.88)时:其中所找点的坐标为-0.935
4.波长为546nm(频率为
5.49)时:其中所找点的坐标为-0.886
5.波长为577nm(频率为5.20)时:
三、结论
I,实验结果
实验测得的普朗克常量为J·s
由于存在误差等原因,普朗克常量的值基本上与实验原理要求的是符合的,即有效的验证了爱因斯坦方程,测定了普朗克常量,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也基本符合要求,由此也对量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该实验的实验要求。

还有,改变入射光频率v时,截止电压U0随之改变,U0与v成线性关系。

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一经光线照射,立刻产生光电子。

II,分析讨论
1.保护好滤色片、光电管、光源、保证光源与光电管暗盒之间相距宜取 30~50cm,以减少试验中的误差,使实验结果趋于精确;严禁光源直接照射光电窗口,每次换滤光片时,必定要把出光口盖上。

2.由于暗电流等的存在截止电压不在光电流 I=0 处而较难准确确定,故在电流开始 变化的“始头点”附近细心地多测几个点以保证较准确地确定截止电压;
3.光电管入射窗口不要面对其它强光源,以减少杂散光于扰,避免再强磁场等情况进行实验,同样也是为了减小误差。

四、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批阅日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