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一、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1、甚矣,xx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xx。

寒冷的xx,吹卷着门帘。

二、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何以战?依靠什么去迎战?3、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6、xxxx:何陋之有?” x^l:又有什么简陋的呢?”7、唯才是举。

(是,宾语提前标志)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攵”?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11、会xx大宴。

适逢某家xx。

12、何苦而不平?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xx 曰:何为者?” x^]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15、xx何罪之有?xx国又有什么罪呢?16、终不白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白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

(抗我)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三、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1、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

(乎东西叫嚣)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

6、信义著于四海。

在四海之内,百姓都知道你是很守信义的。

7、屠惧,投以骨。

屠户很害怕,就把担中的骨头扔给狼。

8、贫者语于富者曰。

穷和尚向富和尚告诉了白己去南海的想法。

9、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10、xx以百金。

用百金来交换。

11、有时朝发(于)白帝。

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因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急不可待。

13、胡不见我于王。

为什么不把我引荐给楚王?14、受地于先王。

从先王那儿接受继承了土地。

15、醒能述(之)以文者。

酒醒以后能够写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

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在岳阳楼的上面镌刻上唐代和当今名人的诗词歌赋。

四、定语后置。

定语本应放在名词中心语的前面,为了强调定语所表达的内容,临时置后。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马料。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在高高的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就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4、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并。

羊子曾在路上行走,捡拾到别人丢失的一块金子。

5、尝贻余核舟一(枚)。

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桃核雕刻的小船。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又长又窄的桃核雕刻成的啊。

7、有地隐然而高。

有一块隐隐约约比较高的地。

8、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有一方洼陷下去的长方形的水池。

9、听其言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

听他宏辩的言论,看他秀伟的容貌。

文言文被动句。

1、xx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周处年轻的时候,粗暴强悍,争强好胜,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

2、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羊子被凄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白己的学业。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只见它一吐舌头,两只小虫就被它吞吃掉了。

4、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xx。

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被人雇佣耕地,有什么富贵可言呢?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举用。

7、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一向都很关爱士卒,士卒也都愿意被他命令。

8、陈涉乃立为王。

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

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陈胜、吴广都被编在这支队伍中。

10、白钱孔入而钱不湿。

油从铜钱的方孔中流进去,可是铜钱的边缘一点也没被油沾湿。

1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山峦被晴空下融化的积雪洗净,美好得像擦过一样。

12、池水尽黑。

池水尽被洗笔的余墨染黑。

13、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也。

小小的诚意不能被人信服,神灵不会保佑您的。

(三)文言文判断句。

1、xxxx之凄者,不知xx之女也。

河南郡乐羊子的凄子们不知道是谁家的女儿。

2、力学不倦,白力者也。

努力学习永不倦怠,才是靠白己的努力进取获得成功的人。

3、xxxx,高尚士也。

xxxx,是个德高望重的人。

4、xx, xx富贵者也。

xx是花中的富贵之花。

5、此为何若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6、中轩敞着为舱。

中间高起的部分是船舱。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胆识的人。

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应当继承王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9、我是xx府君亲。

我是xx府君的亲戚。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日官”,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日尸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XX》)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菲”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XX将XX。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XX亦我所欲也。

(二)米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xx,是xx的优秀的将领。

凄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凄子认为我xx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 用“,…者也”表判断莲,xx君子者也。

(〈〈爱莲说》)2. 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 用“,,,,也”表判断xx, xx之xx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xx, xx阁子也。

(« xx志》)4. 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xx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例如:(_)“,为,,所”1. “,为,,所”(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2. “,丸”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3. “,为所,,”不者,xx且为所虏。

(〈〈鸿门宴》)(二)“见,于”1. “,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xx》)2. “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3. “,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例如:xx蔽,甚矣。

(xx讽xxxx》)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译为:xx的百姓归附于xx,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四、倒装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甚矣,xx之不惠!(〈〈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二)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三岁xxxx,莫我肯顾。

(〈〈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朱”毋”、无”、莫”等。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良问曰:夭王来xx? ”(〈〈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锥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锥”、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再如:xx公安在?(〈〈鸿门宴》)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唯余马首是瞻(〈〈xx》)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削币说》)(三)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

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

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蚓无xxxx,筋骨之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