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本章暂未编选章节习题,若有最新习题会及时更新。
第2章 光谱分析法导论
一、选择题
1.原子吸收光谱由下列哪种粒子产生的?( )
A .固态物质中原子的外层电子
B .气态物质中基态原子的外层电子
C .气态物质中激发态原子的外层电子
D .气态物质中基态原子的内层电子
【答案】B
【解析】气态和基态原子核外层电子,按其能量高低分壳层分布而形成量子化的能级,在较低温度下都处于基态能级。
处于基态原子核外层电子,如果外界所提供特定能量(E )的光辐射恰好等于核外层电子基态与某一激发态(i )之间的能量差(i E )时,核外层电子将吸收特征能量的光辐射由基态跃迁到相应激发态,从而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2.Na 原子下列光谱线间哪个能发生跃迁?( )
【答案】D
【解析】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电子的跃迁不能在任意两个能级之间进行,而必须遵循一定的“选择定则”,这个定则是:(1)△n=0或任意正整数;(2)△L=±1跃迁只允许在S 项和P 项、P 项和S 项或D 项之间、D 项和P 项或F 项之间等;(3)△S=0,即单重项只能跃迁到单重项,三重项只能跃迁到三重项等;(4)△J=0,±1,但当J =0时,△J=0的跃迁是禁阻的。
3.用波长320nm的入射光激发硫酸奎宁的稀硫酸溶液时,将产生320nm的()。
A.散射光(stray light)
B.荧光(fluorescence)
C.瑞利光(Reyleigh scattering light)
D.拉曼光(Raman scattering light)
【答案】C
【解析】瑞利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波长相同。
4.使用磺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时,光度计检测器直接测定的是()。
A.入射光的强度
B.透过光的强度
C.吸收光的强度
D.散射光的强度
【答案】B
【解析】检测器是将透过光的强度转变为电信号。
二、名词解释
振动弛豫
答:振动弛豫是指处于激发态的各振动能级将部分能量损失后,其电子则返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
第3章原子发射光谱法
一、选择题
1.将下列四种光源的蒸发温度由低到高排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直流电弧-低压交流电弧-火花-ICP
B.ICP-火花-低压交流电弧-直流电弧
C.火花-低压交流电弧-直流电弧-ICP
D.低压交流电弧-火花-直流电弧-ICP
【答案】C
2.下列哪种情况中应选用原子发射光谱法而不是用火焰原子吸收法进行测定()。
A.汽油中的铅
B.高纯金属中的杂质元素
C.血清中的镁
D.小麦中的硒
【答案】B
【解析】其他三种情况适用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测量。
3.原子发射光谱是由下列哪种跃迁产生的()。
A.辐射能对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的激发
B.辐射能对气态原子内层电子的激发
C.电能、热能对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的激发
D.电能、热能对气态原子内层电子的激发
【答案】C
【解析】原子发射光谱利用电热能使原子激发,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外层电子辐射出特征谱线,根据特征谱线的波长来进行定性分析,谱线的强度来进行定量分析。
4.下列哪一种说法是对的()。
A.一个元素的“最后线”就是这个元素的“最灵敏线”
B.一个元素的“最后线”往往是这个元素的“最灵敏线”,但不一定是“最强线”
C.“最后线”就是这个元素的“最强线”,也就是“最灵敏线”
D.“最灵敏线”就是“最强线”
【答案】B
【解析】当浓度比较大时,谱线会产生自吸甚至自蚀现象,“最灵敏线”就不一定是“最强线”。
5.宽度为100mm,刻痕数为600条/mm的光栅,在第二级光谱中分辨率为()。
【答案】B
【解析】分辨率
6.原子发射光谱是由()跃迁产生的。
A.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
B.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
C.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
D.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
【答案】D
【解析】原子发射光谱是由于试样在光源中利用电热能原子化,并使原子外层电子进一步激发,处于激发态的外层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而发射出相应的谱线,根据谱线的波长进行定性分析,谱线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7.钠原子的第一共振线的波长为588.9nm以及589.5m,它们的激发能是()。
A.2.10eV
B.0.21eV
C.21.0eV
D.0.021eV
【答案】A
【解析】
8.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谱线的强度与下列()因素无关。
A.样品的组成
B.观测方向
C.光源的温度
D.元素及谱线的性质。